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探微

时间:2022-09-11 03:45:28

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探微

摘 要:吴晓邦的舞蹈教育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艺术观的教育”、“理论教学”、“创造力的培养”、“发挥审美教育功能”是其舞蹈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这四个方面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那就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原则,吴晓邦的舞蹈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决定了其教育实践与思想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当今舞蹈教育改革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J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145-02

一、舞蹈教育首先是艺术观教育

吴晓邦曾说:“确立正确的艺术观是舞蹈教育的头等大事。”吴晓邦把艺术观教育置于舞蹈教育的首要位置充分显示了他对艺术观教育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是舞者从事舞蹈艺术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这一史无前例教育观的提出与应用对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发展与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吴晓邦说“确立艺术观,即什么是马列主义的文艺观?怎样树立文艺观?我想,这是每位同志都面临的大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同志们的步子就会迈不开的。”①(注:参见吴晓邦《舞蹈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72页。)因此,吴晓邦认为树立进步的艺术观是舞蹈家从事舞蹈事业的前提。他总是把“艺术观教育”作为舞蹈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他从中国舞蹈发展史的角度对新、旧舞蹈的意识、观念、内容、形式、服务对象及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加以比较分析,使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新舞蹈,从而促使他们走出旧舞蹈樊篱,摆脱从事舞蹈艺术的盲目状态,最终走上为人生舞蹈的道路。“为人生而舞蹈”是吴晓邦新舞蹈艺术的指导思想。为人生的艺术观伴随着吴晓邦舞蹈艺术生涯的始终。“我从《群鬼》开始学舞蹈起,不管是学习芭蕾还是学现代舞,我都把舞蹈作为自己探索人生道路的过程,舞蹈常常在我脑中成为无限生命力的寄托,我总想闯出解放‘群鬼’的路来,解放全人类。”②(注:参见同上书,第75页。)无论是在战争时期把舞蹈作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武器,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把舞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进步,其本质都是为人生而舞蹈,都是用舞蹈艺术探索人生的意义,展现人生的真、善、美。这些是为人生而舞蹈的艺术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反映。

为人生而舞蹈的艺术观从性质上来说是高尚的文艺观;从美学角度来讲是现实主义的,它强调艺术的社会功利性。此外,“为人生而舞蹈”也体现着吴晓邦崇高的人生境界。吴晓邦的舞蹈艺术观和以此为指导的舞蹈艺术活动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吴晓邦改变了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命运。他高举“为人生而舞”的旗帜,让舞蹈艺术与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紧紧相联,使舞蹈成为一种引导人民建设“真、善、美”世界的精神动力。

二、理论教学是舞蹈教育的必要环节

吴晓邦曾提出术论并施的教学思想,这是指在舞蹈教学中,技术训练课与理论课并重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吴晓邦所要强调的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必要性。舞蹈理论学习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他有效弥补了单纯身体训练的不足,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发展。一位舞蹈演员只会跳,而不知所以然,那还是“舞盲”,一位舞蹈教员只知教点技术;而不懂得教的目的是为什么,不懂得告诉学生怎么用,那也只能算是“教盲”。①(注:参见吴晓邦《舞论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页。)学习舞蹈理论的目的是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他主张舞蹈实践与舞蹈理论研究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学习舞蹈理论可以减少舞蹈实践的盲目性和非科学性,可以使实践少走弯路,这将有利于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

对于吴晓邦来说,舞蹈的意义在于超越个人主义的局限;超越物质的局限;超越纯艺术的局限,超越阶级的局限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走进人民群众的心灵,舞蹈艺术的最终目的是推动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并推动社会发展。这是每个舞蹈工作者都要首先认识到的问题,而舞蹈工作者的思想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与深度是离不开理论引导的。因此,吴晓邦强调无论是演员、教师、编导都要重视舞蹈理论学习和研究,舞蹈教育要培养学者型舞蹈人才,而不是身体的匠人,因此,舞蹈理论课是舞蹈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吴晓邦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呼吁舞蹈界“要重视舞蹈理论的教学工作,没有舞蹈课,编导课就开不下去,表演课的学习也会变成单纯的传授技艺。”②(注:参见吴晓邦《舞论续集》,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他主张“首先是解决学员们重视学习舞蹈基础理论和树立科学的舞蹈思想问题,同时要求把舞蹈这一学科理论和舞蹈创作,以及与舞蹈的形体训练结合起来,让学员们既有理论指导自己去探索舞蹈表演和创作的规律,又让学员们从各项艺术实践中去领会理论的指导意义。”③(注:参见吴晓邦《舞论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页。)

吴晓邦不仅开拓了中国舞蹈学研究的先河,也填补了中国舞蹈教育中理论教学的空白。他也是在魏格曼现代舞教学体系的启发下开始重视舞蹈理论并将其列入舞蹈教学的。他的技术、表演、创作课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采用实践与理论穿插交替的方法。比如,在基本训练课之前他讲“现代舞蹈基本技术理论”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基本训练”,在创作课之前他会安排“舞蹈艺术三大要素”,“如何培养舞蹈家想象力”等理论课。理论是人们对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性总结的产物,以理论指导实践,可以减少实践的盲目性,避免走弯路,使人们能够迅速抓住事物的要领,吴晓邦在实践课教学中运用理论的目的就在于此。

三、舞蹈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力

在中国舞蹈教育史上率先提出创造力教育观念并付诸于行动的当属吴晓邦。与传统舞蹈教育不同,吴晓邦认为教育要以心灵的教育去带动身体的训练,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造就一些只有身体技巧的匠人。“我们所需要的人才,除知道一些传统的资料性的技术外,主要是有创造性,能带动舞蹈的创作。这些人才既有技术,同时又要懂如何运用技术,这样才能致力于创作。”④(注:参见吴晓邦《舞蹈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6、105页。)吴晓邦舞蹈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是围绕着创造力的培养而展开的;“形体训练是为创作的多样化服务的。所以我们在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⑤(注:同上。)“形体训练实际应包括训练和创作两个方面,这种训练除各种基本功和生活内各种各样的表演技术学习外,还包括了人物内心和外形的学习。” ⑥(注:同上。)“一切围绕着创作,因此在技术和理论学习过程中强调了理论和技术的结合。”“对一切技术的学习都事先作说明性讲解,要找出生活的‘学’和‘用’的关系,让他们结合到创作实习上去。”⑦(注:参见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152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目前我国教育界正在倡导创新教育,以期与建立民族创新体系相配合。舞蹈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改变旧的教育理念,把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吴晓邦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创造性舞蹈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四、舞蹈教育要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舞蹈美育是以舞蹈艺术为手段的审美教育,它是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吴晓邦十分关注舞蹈美育,他认为舞蹈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还要以舞蹈艺术为手段达到传播“美”,陶冶人的情操。“学习舞蹈实际就是学习‘美’。这里指的‘美’代表了我们寻求直理,即我们理想的化身。把‘美’作为舞蹈教育的目的,舞蹈就会成为人们情操上的教育。无论是最基本训练教育,编导教育,还是理论教育,都首先要有这个认识。”⑧(注:参见吴晓邦《舞论续集》,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

在吴晓邦看来,舞蹈美育首先是一种情操教育,“舞蹈是以情为主的艺术,它用人的内心情感活动去教育人民,是一种情操教育。”⑨(注:参见吴晓邦《舞蹈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页。)这种情操教育不仅含有审美教育因素,也包含着道德教育的因素,它以培养人良好的道德,高尚品质以及树立进步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趣味为目的。其次,舞蹈美育还是一种爱的教育,“如何理解爱自然、爱劳动、爱社会、爱民族、爱科学、爱祖国……这是我们在舞蹈教育上最重要的不可转移的目的。”⑩(注:参见吴晓邦《舞论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这种爱的教育也就是情感方面的教育。此外,吴晓邦也强调美育与智育的关系,“知识和情感是不能偏一面枯一面的。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提高创造性和个性,是美育的直接目的。”⑾(注:参见吴晓邦《舞蹈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由此可见,吴晓邦的舞蹈美育包括了审美观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智力培养四个方面的内容。

总之,吴晓邦的舞蹈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他的教学实践来自他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又通过他的教学实践来体现。

吴晓邦的舞蹈教育思想是他的舞蹈教育体系的核心。关于“艺术观的教育”、“理论教学”、“创造力的培养”、“发挥审美教育功能”这四个方面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那就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原则,是一种现代先进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因此,笔者认为吴晓邦的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在舞蹈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吴晓邦的舞蹈教育思想是一种素质教育思想。他思想观念的前瞻性决定了其教育实践与思想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当今舞蹈教育改革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上一篇:论中国古典声乐中的“婉约”之美 下一篇:论产品功能语意的认知与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