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与传播

时间:2022-09-11 03:29:17

潍坊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与传播

摘要:区域特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健全研究队伍、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加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提高全民素质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区域特色文化 建设 传播

千百年来,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及历史发展进程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笔者生活在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潍坊市,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名城,区域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作为历史古州名郡,潍坊古属齐鲁之邦,汉唐时置北海郡,宋金时期改为潍州。古北海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区域文化的生成创造了前提,下面,我们就以北海(潍坊)文化为例,来谈一下区域特色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区域特色文化的内涵

历史文化遗存主题。历史文化遗存,既浓缩了悠久的历史,也传承了优秀的文化。潍坊在上古时期属于东夷文化圈,古代文化遗址星罗棋布。目前,潍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47处,仅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和遗像等不可移动文物就有1800多处。这些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恢弘大气、绚丽多姿,具有独特神韵。

风景名胜主题。风景名胜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宣传风景名胜,可集中揭示风景名胜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文化的繁荣。如潍坊市临朐县的石门坊,不仅山奇水秀,更以红叶而著名,为我国五大红叶景观之一,齐鲁红叶为之冠。位于潍坊青州市南郊的云门山,属泰沂山脉,是山岳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自然风景区,主峰海拔421米。平野拔笏,松荫覆足,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齐鲁名山,素有“东齐秀色”之称。云门山景区以“古、奇、峻、旷”为特色,集书法、石刻、民俗、宗教、自然景观为一体。

名人主题。绵绵的历史长河中,在各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名人,宛如朵朵浪花,折射出文化之光。以本土籍的名人为线索,追寻名人成长的踪迹,建立名人档案,使之成为研究名人及相关工作领域的第一手材料,是特色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潍坊学院的名人馆,里面收录了潍坊地区100多位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晏婴、汉朝的经学大师郑玄、北魏的农学家贾思勰、北宋名臣王曾、清代重臣刘墉和现代的革命先驱王尽美、当代著名作家臧克家等。

名优特产主题。名优特产是各地经济发展的标志与成果,是为当地经济服务的重要手段。在潍坊地区盛传这样一段顺口溜:“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上乘精品潍县萝卜,清香,汁多且甜,皮微辛,甚是可口。还有如今潍坊的寿光市,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年一届的蔬菜博览会,更是菜界一绝,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形成传统特产与现代旅游的绝妙配合。

民俗文化主题。民俗文化源于民间,流传、发展于民间,是人们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剪纸、聂家庄泥塑、潍坊核雕、诸城派古琴、茂腔等13 个项目,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潍坊地区的茂腔等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潍坊的嵌银漆器、仿古铜、核雕、刺绣、布玩具等传统工艺也享誉海内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地方音乐主题。潍坊拥有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有民间歌曲――号子、小调等;民间舞蹈――秧歌、花灯、小章竹马等;曲艺音乐――大鼓、快书、潍县说书等;戏曲音乐――茂腔、周姑子戏、吕剧等;民族器乐――青州挫琴、诸城古琴等。所有此类,无不是土生土长、深深根植于黄土地的民间音乐形式,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至今流行不衰。

红色教育主题。红色文化是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是弘扬光荣传统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例如,位于潍坊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南侧的王尽美故居,2006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位于潍坊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西南岭上的王尽美纪念馆,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成为现代红色旅游亮点。

历史纪念地主题。如潍县(潍坊市的前身)集中营,位于潍坊市奎文区虞河南岸。1883年美国基督教长老狄乐播来潍,利用《辛丑条约》中清政府的赔款,在潍县教友的帮助下,建成潍县乐道院,此后成为昌潍(潍坊建市之前称昌潍地区)一带的教会、教育和医疗卫生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将中国沦陷区内的许多外国侨民强行关押,乐道院被日军改造成集中营。据统计,这里最多的时候曾被关押过2008名外国侨民。

宗教文化主题。1988年至1990年,潍坊诸城市发现一处佛教窖藏遗址,出土石造像残体400余件,为北魏晚期(520年)至北周初年(572年前后)所造,其中以北齐时期的造像最为精美,印证了当时崇尚佛教的社会风气。另外,较为著名的石造像,还有云门山石窟造像、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石门坊石窟造像和沂山石造像等,成为研究佛教、道教兴衰和社会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其中青州市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1988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促进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与传播的意义

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呈现区域化特征。当前,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明显。今天的区域经济来源于昨天文化的弘扬,经济与文化应该是协调发展、同步前进的。

不同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招商引资,文化主动为经贸服务,带动经济起飞是目前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成功范例。潍坊是山东半岛城市群重点城市,是沿海重点开发开放城市。现已形成机械装备、海洋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包装、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有45种主导产品,生产规模居全省同行业第一,32种产品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机电、化工、纺织、电子、旅游等是潍坊经济的支柱行业,在全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目前,潍坊正在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将城市逐步建设成为“两基地、两中心、一枢纽”。例如,作为著名的世界风筝之都,按照“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宗旨,潍坊已成功举办了27 届国际风筝会,许多土特产品也随着风筝享誉海内外。北海(潍坊)濒临渤海,拥有丰富的海水资源,人们自古享有渔盐之利,现今又在这里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海洋化工基地――海化集团。文化作为产业在经济过程中直接运作,创造出丰厚的经济效益。潍坊乡土气息浓郁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参观和购买年画、风筝等民俗工艺品。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起来,只有让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全民素质。人文精神是构成社会凝聚力以及提升文化品位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宽仁尚德、务实开放、兼收众长是北海文化的精髓。出生于夷潍(现潍坊高密)的齐相晏婴曾提醒人们“凡有血性,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体现了把利益追求建立在合乎道义基础上的意识。同时,北海文化中还体现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具有因势趋时的特点。新时期尤其要弘扬北海文化精神, 塑造北海人独特的人文品格, 把北海文化的内在精神,融化到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去。为此,在区域文化建设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做到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的协调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强化人文精神在人的各个阶段的培育,力争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区域经济、文化、法治发展的各个角落之中。通过文化的作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意义,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建设和谐社会,很大程度上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形成和谐和睦的社会秩序。处理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 需要全面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思想、道德等各种方式。培育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帮助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念和方法观察社会,尤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性;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道德等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风尚。这对于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性作用。

对于一座历史古城来说,和谐既是形象、品牌,也是环境、资源。构建和谐城市是潍坊市800多万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对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下工夫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与传播的措施

文化是人类的记忆,一个个名人、一道道风景,都是地区文化的靓丽名片,建设与传播区域文化是提升社会价值的一项重要举措。

设置研究机构,健全研究队伍。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是挖掘区域特色,为现实服务的技术保证。2004 年在北海(潍坊)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础上, 在潍坊当地的高校――潍坊学院成立了“北海(潍坊)文化研究院”。北海(潍坊)文化研究院下设北海(潍坊)文化与现代化研究、地方文学与方言研究、北海(潍坊)书画与工艺艺术研究和地方音乐与戏曲研究等4 个研究所。聘请省内外知名学者参与研究,组建了一支以高校学术骨干为主、由专兼职人员构成的研究队伍, 形成了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新格局。组织上的重视、机制上的完备和经费上的保证, 有力地整合了当地学术研究力量, 推进了北海(潍坊)文化的研究进程。

充分发挥区域学术文化和地域资源优势, 倾力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例如,近年来,经过不断探索与研究,北海(潍坊)文化在区域特色方面凝聚了诸多方面的成果。公开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了具有地域性文化的学术专著,并积极参与国家及省级民俗史志研究等专项课题,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促进区域文化建设与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

举办各种文化学术研讨会及交流会,积极加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区域文化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因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过程。千百年的历史发展经验证明,只有加强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完善,文化才能愈来愈走向成熟。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北海国际学院)

N

上一篇:电影艺术于亚文化传播的意义 下一篇:浅析网络音乐的审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