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生态主义解读

时间:2022-07-06 08:44:32

《寂静的春天》生态主义解读

摘要:卡森的经典之作《寂静的春天》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态文学作品,其独特全新的生态视角、优美与形象的生态书写和厚重深邃的生态思索,给人以哲学的思想启迪和艺术的精神享受。

关键词:生态视角 生态书写 生态思索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引起了作家们的广泛关注,由此生态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生态文学家蕾切尔・卡森1962年的经典之作《寂静的春天》犹如寂静中的一声呐喊,开启了生态文学繁荣的时代,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全球掀起了一场思想和文学的革命,使生态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激发了全球作家大规模创作生态文学的热情。虽然这部伟大的作品发表已时隔近半个世纪,但是再次阅读并赏析该作品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独特全新的生态视角

在这部作品中,卡森摒弃了传统文学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创新性地运用生态整体主义的独特全新视角来阐释自然与人的关系,强调自然对于平衡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体现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文学往往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将人作为价值判断的主体,“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仅仅当做工具、途径、手段、符号、对应物等等来抒发、表现、比喻、对应、暗示、象征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①。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使传统文学忽视了对自然界其他生物生存与命运的关注与尊重。卡森在作品中所运用的生态整体主义是指在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时,不把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而是把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作为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生态整体主义并不是蔑视人类或者反人类,恰恰相反,生态灾难的恶果和生态危机的现实使生态文学家卡森认识到,只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消除生态危机;而凡是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最终也一定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或根本利益。

卡森在作品中着重描述了化学杀虫剂通过地表水、地下河和土壤严重威胁植物、鸟类、鱼类和人类生存的过程,将视线平等地关注每一种生命体的生存,而不仅仅只是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当卡森发现许多美丽的生命正在消失时便痛心疾首地强调:“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②为了保护大自然中的生命,卡森甚至提出,在允许这些化学药物使用之前,有必要对它们在土壤、水、野生生物和人类自己身上的效果进行调查。

《寂静的春天》颠覆了传统文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没有纯功利地、纯工具化地对待自然,而是关注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命运,将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人类平等地放在生态系统之中,从生态系统平衡与协调的角度来分析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带来的危害,表达了重要的生态整体主义观:生物圈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优美与形象的生态书写

在《寂静的春天》中卡森很少使用科学专业术语,而是用优美与形象的书写方式,将琐碎沉闷的科学调查材料转变成对生态世界栩栩如生的描述。优美与形象的书写主要体现在对大自然和生命毫不吝啬的赞美、故事情节嵌入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这种书写使文本既优美又容易理解,增添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自然美景的描写。如开篇第一段“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如仙境般的描写将读者带入曾经的农庄美好记忆,并产生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比现在“寂静”的境况使读者心中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在情感上加重了对“死神的特效药”的反感和厌恶。

对美丽生命的细节描写。如描写米拉米奇河中的鲑鱼,“这些小鱼有着用小棒和鲜艳红色斑点装饰着的灿烂外衣,它们搜寻着、贪婪地吃着在溪水中的各种各样的奇怪小虫”③,突现出了鲑鱼鲜活的生命力和可爱之处。在描写那些人们喜爱的鸟儿时,“被喷药杀害的鸣禽中有一些鸟儿使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迷恋不舍:黑白鸟、金翅雀、木兰鸟和五月蓬鸟,在五月的森林中啼声回荡的烘鸟,翅膀上闪着火焰般色彩的黑焦鸟、栗色鸟、加拿大鸟和黑喉绿鸟”④,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各种鸟儿的美丽与活泼,有力地谴责了化学药品使用者,从而激发读者对使用化学药品的愤怒与抗议。

故事情节的嵌入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如在第八章中通过一个家庭妇女的来信讲述了给榆树喷药导致鸟儿大批死亡的悲惨命运。在第九章中用米拉米奇鲑鱼生死命运的故事来讲述在河流喷药对水生物的巨大伤害。在第十章中用美国消灭吉卜赛蛾的故事讲述了轻率使用大规模喷药所造成的巨大危害。这一系列的故事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使作品中的描述更加真实可信。

象征性文学语言的运用也非常普遍。如书名“寂静的春天”中,“春天”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寂静”则象征着大量与人类共生的生物的消亡。在第二章中“我们急需结束这些伪善的保证和包在令人厌恶的事实外面的糖外衣”,其中“糖外衣”象征着对眼前物质利益的追求。在第六章中将植物比喻为“绿色斗篷”。在第十六章中用“崩溃声隆隆”来形象地表现昆虫对化学药物抗药性的不断增强。

厚重深邃的生态思索

当人类仍沉浸在“征服自然”的妄自尊大和盲目乐观中时,卡森出于一名科学家的良知认识到无节制地滥用化学药品将会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灭顶之灾,并对此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系统的阐述,体现了她的忧患意识和远见卓识。

系统阐述显性与隐性生态危机。卡森认为,地表水、地下海、土壤、植物、鸟类、鱼类、人类是生态系统中七个彼此相互关联的关键要素,任何一个要素遭遇破坏都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化学药品正是通过这七个要素组成的环链来杀死地球上的生命体,从而给生态系统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险的甚至致命物质的污染。在当前这种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在改变大自然及其生命本性的过程中,化学药品起着有害的作用,它们至少可以与放射性危害相提并论。”⑤作品首先将化学药品形容为“杀生剂”,这些没有选择性的化学药品使树叶披上一层致命的薄膜,并长期滞留在土壤里,杀死每一种昆虫。化学药品除了直接杀死生物外,还有可能合成其他不易被察觉的有害物质来破坏生态平衡,被撒向农田、森林和菜园里的化学药品也长期地存在于土壤里,在空气和太阳光的作用下结合成为新的形式,这种新物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杀伤植物、家畜和那些饮用井水的人。另外,伴随着化学药品抗药性的作用将催生更多的难以控制的灾难,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我们使用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这样化学药品之战永远也不会取胜。

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卡森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征服和统治自然的欲望。卡森认为“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的产物,是对生命的异常能力的轻视,是人类无知的表现,这种科学认识的蒙昧将让人类付出惨重的代价。武装应用昆虫学的最现代化、最可怕的化学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整个大地。

倡导生态责任。卡森在作品中首先强调自然独立于人类的内在价值,抨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其次,通过对自然的深层思考,卡森表达了对人类精神生态的关注。一味的杀伐掠夺、征服自然加剧人的物化,使人的道德感与同情心、历史感与使命感丧失殆尽,严重妨碍了人的精神成长与人格完善。

解决生态问题的思想与科学方法。卡森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思想方法是尊重生命。非人类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同样重要,具有存在的价值。利用杀虫剂这样的武器来消灭昆虫足以证明我们知识缺乏,能力不足。卡森还提出了技术上的解决方法,就是有效利用生物技术,这些生物技术对昆虫进行控制是基于对活的有机体及其所依赖的整个生命世界结构的理解。“生物控制”就是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良方。

注 释:

①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②③④⑤蕾切尔・卡森[美]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第112页,第95页,第5页。

参考文献:

1.朱先明:《从〈寂静的春天〉看蕾切尔・卡森的生态思想》,《外国文学》,2006(3)。

2.刘宇宁:《论〈寂静的春天〉中的深层生态学思想》,《宜宾学院学报》,2007(2)。

3.张双田:《从叙事学聚焦理论看〈老人与海〉的生态观》,《名作欣赏》,2008(12)。

4.苏屹峰:《从〈寂静的春天〉看卡森的文艺生态理念》,《宁波大学学报》,2006(5)。

(作者为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编校:郑 艳

上一篇:笔记小说中“附着符号束”对语用的干涉 下一篇:《狂人日记》中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