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活,逛书店

时间:2022-09-11 01:51:43

爱生活,逛书店

上图书馆是做学问的一种方式,逛书店是一种闲杂的热情。如果你在网上买书,那么不会有一个服务员和你谈论历史风情。

我喜欢逛书店。几年前,在英国渥太华的一家二手书店,我在楼下一层看到一大摊媒体专业书。我挑了几本,捧起来要结账,挺沉。一想到要将这些书运回北京,我觉得麻烦,就扔下这些书。我到了一楼,蹲在地上乱翻,看到一本《英国花园中常见的植物》,这书大概有50岁了,插图非常漂亮。可惜我不种花,也没花园,所以翻翻就放下了。最终,我买了两本书,一本叫《进入历史的出口》,作者出生于波兰,20世纪90年代到东欧旅行,把所见所闻写成此书。另一本叫《俄罗斯血液》,作者讲述自己的奶奶在“十月革命”后移居美国的故事。如果没有书店,那我可能不知道这两本好书,也不会翻看英国花园里常见的植物图片。

后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我走进一家书店,迎面看到墙上挂着一溜儿作家肖像。我仔细打量这几位作家,有萨特、加缪、马尔罗、尤瑟纳尔、杜拉斯,还有两三个我认不出来,但肯定是法语作家。这个法语区城市的书店将这几位作家的肖像一挂,我就知道,书店里不会有英文书。“在这个一切都如同梦幻的世界上,永存不逝,那一定会深自悔恨。世上的万物,世上的人们以及人们的心灵,都要消失,因为它们的美有一部分本来就由这不幸所形成。”在这些伟大作家辞世之后,他们的肖像和他们的作品一起流传下来。在我等青年心中,这些苍老的面孔有一种特殊的力量。

我有许多朋友都梦想开一家书店,如果不出意外,那么他们的书店都会关张,而且关张的速度极其惊人。现在,一个读者可以在网上读到很多书,但我知道,一个人即便在电脑上能看到100万本书,他还是会喜欢逛书店。上图书馆是做学问的一种方式,逛书店是一种闲杂的热情。英国一家杂志报道纽约的独立书店的调查,题目是《顾客最愿意偷什么书》。调查显示,最近这一年多,被偷最多的是麦克尤恩的《赎罪》;长久以来,被偷最多的经典作品是海明威的书。我看了这报道就郁闷,这些独立书店,大多是苦苦经营,没事儿还老碰上窃书贼。这年代去书店买书,应该是一种积德行善的事了。

2010年冬奥会期间,在加拿大温哥华一家著名的连锁书店,一个冰球明星正在签名售书。我打量这个球星半天,承认对冰球实在无知。在书店里转悠,看到一个柜台上摆着打折书,我挑了一本《印度的夏天》。到了交款台,我把书递过去,服务员忽然开口问:“你对印度感兴趣?”这个服务员是印度人,他热情地向我介绍封面上的两男一女是谁,他们在20世纪40年代的印度干了什么。我问他这本书好看不好看时,他露出白牙:“很好,写印度的书都很好。”如果你在网上买书,那么不会有一个服务员和你谈论印度。

美国巴诺书店曾推出电子书阅读器Nook,一个黑白文字显示屏,支持3G网络无线连接和Wi-Fi连接功能,和亚马逊的Kindle2定价相同。我好歹摸过Kindle2,但从来没见过Nook的实物,我的想法是,“坏了,这个北美最大的连锁书店危险了。”不过20年前,这家连锁书店还是行业巨头,开超级书店,里面卖几万种书,文具玩具啥都卖,使得许多独立小书店都倒闭了。它鼎盛时期拥有1362家书店,包括719家超级店,零售面积相当于13个美国扬基体育场。

看到这串数字就吓人,卖书的利润怎么支撑得起这么大的摊子?上海有位老师,前些日子在微博上发了一家书店里两个老人在读书的照片。他说,看到这场景,就想把什么Kindle2啊什么ipad都给砸了。我也有这个想法,反正我试用ipad一阵之后就明白了,这是个“迪斯尼乐园”式的电脑,背着这么个玩意儿还不如背着一本书呢。咱们这里从来也没有过“巴诺”,也没有过“水石”,我还是不赶这些时髦了,提前进入老年人的行列,没事拿着一本书到公园里转转,找个树阴坐下好好读书,书的价值从来不是靠生意人判断的。

(选自《让我去那花花世界》,出版:现代出版社,责任编辑:燕鹏,定价:32.80元)

上一篇:情感聊吧 第2期 下一篇:家事可乐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