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分析

时间:2022-09-11 12:02:43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分析

【摘要】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结果,分析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作为本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超声诊断、手术病理证实以及最终治疗情况等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超声诊断的6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中,回盲型肠套叠发生率最高为58.3%;患儿均经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后痊愈,超声诊断率和临床治愈率均为100%。结论:小儿肠套叠的超声声像图特异性高,纵切时呈“套筒征”,横切时呈“同心圆征”,对临床诊断小儿肠套叠有重要意义,应作为首选的辅助诊断方法。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 彩色多普勒超声; 空气灌肠; 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3-0067-03

doi:10.14033/ki.cfmr.2015.23.035

小儿肠套叠是临床常见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内,尤以4~10个月的婴幼儿最多见,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到相连肠管腔中的现象,也是导致婴幼儿发生急性肠梗阻最常见因素之一,患儿多以急性腹痛、哭闹、血便等原因来就诊[1]。如果由于诊断不及时,肠套叠后可以引起肠壁缺血坏死,甚至穿孔危及生命。故超声早期对小儿肠套叠作出诊断尤为重要[2]。笔者选择笔者所在科室2010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的6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信息就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6个月~9岁,平均(2.2±1.5)岁;发病时间2 h~6 d,平均(1.8±0.3)d,60例患儿均有腹痛、哭闹等表现,所有患儿及其家长均对本研究相关方法知情,同时签定知情同意书。60例患儿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患儿的年龄和性别分布 例(%)

年龄 人数 性别

男 女

6个月~2岁 46(76.7) 30(65.2) 16(34.8)

2~5岁 9(15.0) 6(66.7) 3(33.3)

>5岁 3(5.0) 2(66.7) 1(33.3)

合计 60 39(65.0) 21(35.0)

1.2 检查方法

1.2.1 使用仪器 在对患儿检查时,采用的仪器是黑白超声诊断仪(日本生产的东芝纳米-10)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日本生产的阿洛卡-4000)。探头频率均为3.5~10 MHz。

1.2.2 检查方法 受检患儿取仰卧位,先对腹腔实质性脏器进行常规检查,然后对腹部进行连续广泛扫查,探及腹部包块时,要行纵、横、斜断面结合,用低频、高频探头相结合。注意包块的大小、位置、血液情况,并观察有无肠管扩张,腹腔积液等。

1.3 观察指标

对超声诊断结果、患儿肠套叠类型以及最终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本研究中患儿基本症状分析

60例肠套叠患儿中,观察到烦哭、便血42例,便血10例,阵发性哭闹伴呕吐8例。腹部触及包块53例,未触及包块7例。60例肠套叠患儿中两岁以内发病患儿比例最高为46例,占76.7%;其中男患儿39例约占65%,女患儿21例约占35%。

2.2 本组患儿的超声诊断表现

肠套叠的超声表现为腹部内边界清楚的回声不均包块,沿着肠管长轴纵切时显示为对称性多层平行结构,呈高低相间混合回声,似腊肠样结构,它的两边各为一低回声区,称“套筒征”(图1),沿肠管短轴横切时为一同心圆,即外层为环状低回声区,中心区呈高低相间的混合回声,或呈一致性高回声,即“同心圆”或“靶环征”(图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反映套入肠管部分血流循环状况,肠套叠近端肠管可见不同程度扩张,有时出现明显可见的腹腔积液。

图1 纵切时呈“套筒征” 图2 横切时呈“同心圆征”

2.3 本组患儿中肠套叠类型

本组共6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回结型肠套叠发生率为10.00%(6/60),回结型26.67(16/60),小肠型5.00%(3/60),回盲型58.33%(35/60)。

2.4 本组患儿超声诊断和最终治疗情况

本文60例患儿最终均经手术确诊,符合率为100%;且均经X线空气灌肠确诊并成功复位,治愈率达100%。

3 讨论

肠套叠是由于肠蠕动紊乱或因婴幼儿时期肠系膜过长,活动度大等解剖因素而导致一段肠管及肠系膜套入邻近的肠管之中所形成的。本病是小儿外科急诊常见的疾病,多发生在2岁以内,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减低,95%原因不明,占小儿肠梗阻首位[3-4]。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5]。临床治疗方面,大部分肠套叠的患儿可通过X线空气灌肠复位达到治愈的目的,但有些严重患儿存在肠水肿、坏死时,在加压复位过程中可导致肠管破裂而危及生命,因此不宜进行空气灌肠复位,而应及时手术[6]。

大多数肠套叠患儿属于顺行性,即是肠管近端套入肠管远端内,以其套叠程度可将其分为单套叠、复套叠这两种类型[7];根据小儿突然出现反复发作的间歇性腹痛、哭闹、血便、腹部包块及肠套叠在超声图上的典型特征:“同心圆征”和“套筒征”,即可诊断肠套叠。但应与急性肠炎、肠道肿瘤、排空的胃窦部等相鉴别[8]。本研究60例肠套叠患儿的超声图像均有利于临床诊断,手术证实符合率高达100%。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笔者认为:(1)超声能帮助观察肠套叠的深度,也就是纵切测量套筒征的长度;(2)高频探头的使用有利于医师清晰地对近场区域肠壁结构进行观察,并准确测量同心圆外层低回声环厚度。由于紫癜病患者也有肠壁增厚症状,但缺乏典型套筒征,因此这对于紫癜病的临床鉴别诊断极为重要[9]。相关研究显示,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中,同心圆外层低回声带厚度反映肠壁水肿程度的同时,也能间接反映出患儿的病情程度,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则能对局部肠壁血供现状进行判断,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0]。

笔者认为在超声诊断肠套叠时,还需要与下列疾病做好区分鉴别:(1)蛔虫性肠梗阻,超声影像显示中央虫体存在粗大强回声斑,肠壁水肿后周围有低回声,但无明显分层[3]。(2)急性阑尾炎,患者常发呕吐、无血便,超声横切有同心圆征,但其直径明显小于肠套叠,且纵切时能见明显增粗阑尾结构。(3)紫癜病、急性肠炎,患者表现典型胃肠道症状,但无腹部包块。(4)婴幼儿肠道旋转不良,探头由脾静脉下方开始移动横切,肠扭转典型声像图显示,肠系膜根部存在靶环征或者螺旋状中等低回声,但纵切扫查肠系膜动脉难以显示正常图像,且呈红蓝相间的螺旋状或环状血流信号[10]。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临床怀疑肠套叠的患者,可将超声诊断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小儿肠套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具有明显特异性,纵切时呈“套筒征”,横切时呈“同心圆征”,临床中实际应用超声诊断时,医师需要做到扫查详细、全面,仔细甄别典型和不典型性影像图示,以降低临床误诊率,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总之,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临床中辅助诊断的首选方式。

参考文献

[1]孙淑艳.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7-88.

[2]王玲,仇长敬,蔡玉峰,等.小儿急性肠套叠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6):88-89.

[3]张涛.低频结合高频超声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1,9(6):41-42.

[4]吴在德,吴肇汉,陈孝平,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9.

[5]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15-1016.

[6]李晓东,环育才.小儿肠套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41-42.

[7]程颖.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2):58.

[8]单彦琴.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48-49.

[9]廖雪燕,王建文,郑俊琼,等.小儿肠套叠60例诊治分析[J].海南医学,2010,121(12):112-113.

[10] Lam S H,Wise A,Yenter C.Emergency bedside ultrasound for the diagnosis of pediatric intussusception:a retrospective review[J].World J Emerg Med,2014,5(4):255-258.

(收稿日期:2015-04-08) (编辑:金燕)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实验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 下一篇:“死者”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