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篮打水未曾空

时间:2022-09-11 11:40:27

竹篮打水一场空,人们都这样说,一个故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20世纪初,在山东省平原县一家农户里,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孙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娃娃,摇头晃脑地读着《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琅琅。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您一样读《道德经》,但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呢?”

老人没有回答,而是让小孙子用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着去做,可总是一场空。老人说:“你能行的,你只是没有尽全力。”这一次,孩子跑得飞快,可篮子里的水还是漏光了。孩子喘着气说:“爷爷,你看,这根本没用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滑润泽了。“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小孩记住了这番话。后来,他一直本着这种信念,终身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他就是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

“这有什么用?”这样的质问似乎可以施加于世间一切事物之上。

泰戈尔说过一句话,他说: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听过童话故事,没有读过《一千零一夜》和《鲁滨逊漂流记》,那么,我现在眼中的世界就不会这么美好。的确是这样。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每逢夏夜,我们姊妹都会躺在阳台上的竹床上,面对着幽幽夜空中漫天的星光,背着一首又一首的唐诗。偶尔接不上来时,父亲总是在一旁不动声色地提醒一下。小时候,粘在劳作的母亲身边,她教读的儿歌、讲过的故事也早已忘记。翻看多年前的日记,有些事任怎么想竟再也无法复现当时的情景了……那,这些岂不是成了竹篮打水?可是,在感觉城市生活乏味与疲倦的时候,想想童年的星空与琅琅童声交相辉映的诗意与浪漫,心情便不再焦灼;想想亲人的倾情培育,就不敢懈怠;想想日记里那个认真对待生活,一字一句记录的我,就能忍受一切误解与不公……谁说这些漏过我生命的“竹篮之水”没有踪迹呢?至少,它们使安放我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纯净和美好。我想,若没有这些“水”曾经的浸润洗涤,就不会有今天无论顺逆,依然爱着生活与阅读的我。

读书似乎不能增加我们外在的财富、权势,往往还被那些春风得意,生活潇洒的人嗤笑为:书呆子。他们似乎在做着竹篮打水的事。可是,读书对生命的滋养,谁敢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风过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可那曾有过的风声、雁影,真的不算什么吗?

人生,若在用桶打水之外还有用竹篮打水的尝试,就会有另一种收获。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开发区石化一小)

上一篇:围绕单元专题积累习作素材的探索 下一篇:天使在飞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