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本教育理念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时间:2022-09-11 09:12:24

运用生本教育理念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结合实际积极探究生本教育理念,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具体作了如下尝试实践。

一、将错就错——点燃孩子创新的火花

案例: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例时,比较■和■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准备了大小相同的长方形,让学生自由涂色,表示出自己想要的几分之一。这次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另一个目的就是借助学生表示出的分数,比较大小。学生操作以后,我选择了表示■、■、■的几个同学到前面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并把自己表示的分数贴在黑板上。这其中一位学生是将■ 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 ■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 ■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所以■大。

……

在课堂中,正是因为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在对与错的思考过程中,加深了对分数的含义的进一步理解,在思考和交流中,对分数的认识得以深化和提升。

可见,“错”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合理利用,让学生在没有被斥责、没有被耻笑的的民主氛围中学习,一定能够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并能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评价使“错误”变成了“创新”,评价赢得了老师的“感谢”,评价使出错的同学找回了自尊和自信,评价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同学们创新的“燎原”之势。

二、勿施明示——促使孩子 “蜕变”般的成长

教学《认识分数的意义》时,一位老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一半。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划出了不同的■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一种非常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她自然而然的引出了■的概念,然后问:“那你们看■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如果你认为它可以,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可以不擦掉。”多数同学都擦了,只有几位同学没有擦。没关系,老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

在临下课前,老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5/100。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老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老师问:“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分数好。”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老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 ■该怎么用画图表示呢?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确实,我们在教学时,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常常让学生停下“手中的活”,打断学生“脑中的绪”,熄灭学生“心中的想”。案例中的教师“让学生停下来”,进行提示,这就取代了学生面临问题时“窥测方向”的过程,简化了“数学化”的流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水平,那么,该怎么办呢?当学生暂时探寻不到测量树叶的方法时,我们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思路,要再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等一等”的策略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无声呼唤,它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加深体验,在手指尖上产生智慧,获得“蜕变”般的成长。因此,千万不要轻易地“让学生停下来”!

三、善施鼓励——给孩子一个无声的“呼唤”

案例:“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

老师把学生根据意见的不同分成两组,先进行讨论,再派代表到黑板前辩论。通过一番唇枪舌战的交锋,论辩的双方终于达到了共识。问题是,此时怎样让胜、败双方都体面的走下讲台呢?

请看老师的做法:

面向胜方:祝贺你们,感谢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向败方:老师也要感谢你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个问题的出现,才使老师和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更加清楚了,谢谢你们。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许多名师也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剂。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新课程改革倡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教育走向生本化是必然趋势,我的(更是学生的)数学课也要坚持生本化,让学生“在不完善中蓬勃生长”,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生本教育”在而更精彩、更高效!

【作者单位:灌南县新集乡中心小学 江苏】

上一篇:依托网络平台 开展有效阅读 下一篇:在“静”的蛰伏中等待“动”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