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能过剩的后果、成因和对策

时间:2022-09-11 08:39:29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钢铁、水泥、汽车等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产能过剩问题也不断涌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应坚持“双稳健”政策,抑制供给扩张,扩大内需,调整消费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关键词] 产能过剩;投资消费;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10-0087-03

产能过剩使许多行业产品价格、产销率下降,造成企业库存成本上升以及利润收益减少,从而导致亏损企业的增加,尤其突出的是钢铁、水泥、汽车、电解铝和焦炭等行业。钢铁行业2004年的产量是4.2亿吨,2005年却达到4.7亿吨,与2005年钢消费量3.5亿吨相比超过了1.2亿吨左右;2005年10月末全国价格综合指数为105.2点,比2004年初下降了20点,这使得钢铁行业在2005年前10个月的利润增长仅为11.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52.2个百分点;据统计,2005年的前三个季度,重点大中型的亏损钢铁企业增至12家,亏损额同比增长129.09%,亏损面也随着不断的扩大。

一、产能过剩所引发的后果

有人提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产能出现过剩,可以促使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但是,所谓的产能过剩,并不是当前社会上普遍认为的生产能力大于消费需求,或者说供过于求的状况。确切地说,应该是供过于求的产能数量超过市场竞争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所以,不管其是否真的有利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其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由于供过于求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负面效应,因为毕竟在产业结构得以改善之前会有一个经济的低迷阶段。因此,如果某些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行业(比如说影响经济增长的支柱性行业,如钢铁和汽车行业,基础行业电力和煤炭行业等)产生或可能出现产能过剩,对经济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引发企业面临倒闭。当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时,对于企业来讲,普遍的存在问题就是产品积压,严重的就是库存空间不足。为寻求出路,企业就要采取如下措施:(1)减少产量或停止生产。这样一来不仅企业的利润会相应减少,而且部分资源(比如说某些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等)会出现闲置并造成很大的浪费。目前已经出现明显过剩的行业如铁合金、电石行业企业开工率已降至不到一半,钢铁行业的能力利用率也在逐步下降。(2)下调价格,以便扩大市场份额来寻求销路。一方面使企业利润削减,另一方面易引起价格战,对整个行业造成严重的影响。(3)设法增加储存量,租赁或购买更多的仓库,企业成本明显上升。若市场的供求关系没有改善的话,无论是哪方面采取措施,对企业来说,都只能作为面对市场变动的短期补救措施,长期发展下去将造成更大的损失,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盈利,甚至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

2. 影响就业。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如果产品供过于求,各类行业的产能过剩,利润下降,为了生存企业会进行必要的裁员,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对生产数量的控制,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员工工资的支付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由于价格下降而减少的那部分利润收入,但对整个社会来讲,会使原本拥有工作岗位的人可能面临被裁掉的可能性,从而使就业问题雪上加霜,影响经济的稳定。

3. 引起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风险。很多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价格逐步下调、产品不断积压和利润大幅减少的同时,企业流动资金不断减少,资金问题不断涌现。因此,通过融资的方式向银行借款会变得越来越普遍。事实也证明了中国不断增大的投资规模主要依靠的是银行的贷款。但是,中国的信贷投向政策几乎都是跟着政府的脚步走,把主要的资金大都投放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投资过快、规模过大的行业出现发展瓶颈,出现产能过剩,甚至倒闭,因而有可能带来大量的坏账死账,增加金融风险。

4. 潜存着通货紧缩的危险。由于中国的整个经济增长依赖于投资拉动,而不是消费拉动。这种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会形成一种循环:为维持经济增长就必须进行不断的投资,而在消费需求相对疲软的情况下投资的扩张只会导致投资产生的新的生产能力无法被吸收,从而形成长期通货紧缩的压力。另外,一方面中国由于产能过剩导致的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储蓄率之高,使得人们的消费结构不利于需求的增大,从而造成了国内资金的长期过剩,形成通货紧缩。

二、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1. 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协调。一方面,因为银行的融资推动,使得政府推动的投资力度相当的大,前几年某些行业的盲目投资、低水平建设,导致了产能的迅速扩张,使得产能速度远远大于需求扩张速度。比如,钢铁行业的投资在2003~2005年连续大幅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钢铁行业投资1 453亿元,比上年增长96.6%;2004年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又投入1 921亿元,增长32%;2005年投入2 282亿元,三年累计投入多达5 656亿元,这是引起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如此严重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决定了产能的过剩,虽然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度与广度已有相当程度,市场定价的商品品种也已多达95%以上,但由于存在着消费者有消费欲望却无消费能力的现象,比如贫困者在充分教育和医疗保险以及城市住房等方面的渴求,这使得国内消费长期难以振作;同时也因为财富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使得大部分人无能力消费,很难拉动大部分的消费需求。

2. 产业组织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据发展改革委的统计分析,中国社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由1998年的26.5%上升到2004年的78.2%,经济增长已经严重依赖投资的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企业本身讲,多半是因为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使得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强,从而最终使得企业的竞争主要依靠资源的投入、产品数量的扩张和价格的低廉,而不是企业本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改善。就产业组织来看,由于未形成垄断竞争的格局,市场中介组织的不发达,造成行业发展的自控能力差,产业集中度不高。比如地方保护主义导致许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使得产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仍无法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结果必然是依赖于投资的增长,行业投资增长过度问题难以得到市场机制的自我校正,从而产能过剩问题不断出现。

3. 贸易摩擦的增加。由于中国与其他贸易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比如反倾销案件的频频发生(纺织品行业尤为突出),使得产品出口型企业的利益受损,同时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中国的出口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因而出口增长率及外资引进速度、规模会下降,出口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就会趋于冷淡。所以很多产品也因而会转为内销,增加了国内产品的供应量,导致产品供过于求。

三、应对产能过剩的政策建议

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不能忽视,其不良后果日益显现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一,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坚持“双稳健”政策,抑制供给扩张。要继续坚持“双稳健”政策,通过控制银根和地根,控制对某些行业的盲目投资,避免供给的过度扩张。面对产能过剩,中国货币政策不可能再采取加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等紧缩政策,而应当采取相对宽松政策,甚至可以考虑像美国、日本那样取消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存款利息的方法。另外,应当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改变政府在投资方面的一些倾向,完善银行对贷款、融资的操作体系,以此来解决盲目投资带来的供给扩张问题。

2. 扩大内需,调整消费结构。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严重影响着产能是否过剩,因此,扩大内需是关键。(1)国家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比如推进金融、汇率形成机制等多方面改革,消除体制上的不利因素;通过深化改革,规范市场秩序,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条件。(2)虽然从短期看,发放国债、修公路、建学校、甚至给公务员涨工资都可以刺激需求增长,但从中长期看,这还是维持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若要扩大内需,重要的是要解决人们的收入差距问题,因为中国现在的问题是穷人的收入增长太慢,富人收入的增长却很快,收入分配结构向富人倾斜明显。所以,要增加就业,特别是对农民工、穷人的一些特殊照顾,通过经济发展增加穷人的收入;改革税制,防止收入差距的扩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充分保护穷人,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收入,为大多数人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3.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市场,因势利导,控制增能,优化结构,区别对待,扶优汰劣。具体来说,要求注意把握好几项原则:(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2)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3)坚持区别对待,促进扶优汰劣;(4)健全持续推进结构调整的制度保障。各级政府要通过重组、改造、淘汰等方法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采取的重点措施有:切实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技术改造,促进兼并重组,加强信贷、土地、建设、环保及安全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深化行政管理和投资体制、价格形成和市场退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健全行业信息制度。

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扩大消费扩大内需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长远之计在于改变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从源头上抑制产能过剩的继续发展。政府应加强对投资的宏观调控,减少对投资的直接干预,让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企业应加大自主创新、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可信度,培育品牌信誉度和知名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曹玉书.如何应对一些行业产能过剩[J].中国投资,2006,(2).

[2]2006年国家重点治理产能过剩[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6,(1).

[3]罗蓉.关于产能过剩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济,2006,(3).

[4]周枝田,夏洪胜.长期产能过剩问题原因探究[J].商业时代,2006,(10).

[5]周建春.治理“产能过剩”,土地部门如何出招[EB/OL].

www.省略/front/chinaResource/read/news-info2.asp?ID=80451,2006-03-07.

上一篇:中国连锁超市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下一篇:绩效面谈实现双赢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