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增值税转型及其应对

时间:2022-09-11 07:32:46

浅析增值税转型及其应对

【摘 要】本文从解析增值税入手,探讨解析了生产型增值税所存在的弊端以及消费型增值税实施后对我国经济及相关方面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并据此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负面;措施

一、增值税转型的背景及正面效应

财政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提交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于2008年11月5日在国务院举行的常务会议提出并获得批准,决定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全面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用消费型增值税淘汰之前采用的生产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的采用,是我国目前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核心。这一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可对其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进行全额抵扣,这不仅是一项重大的减税优惠政策,更是有利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每年至少将为纳税人减轻税收超过1200亿元的负担。增值税转型此举将解决我国当前生产型增值存在的最大问题——重复征税因素的问题,在维持现行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减少企业投资固定资产所承受的税收负担,是一项有利而重大的减税政策。增值税转型改革不仅有利于刺激企业投资、优化产业结构进而扩大内需,还能促进企业技术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将会对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抵御、规避风险的能力,以及克服不可预测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起到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二、增值税转型的负面效应

(1)增值税转型影响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以间接税和直接税为双主体的税制体制是我国目前采用的税制体制,其中间接税里增值税比重是最大的,所以说现阶段增值税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税种,增值税税收收入占到了全国税收收入的40%以上。而在税法中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划分规定中增值税中央政府分享75%,地方政府分享25%,实行转型后,由于抵扣项目增多而且小规模纳税人税率降低,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在短期内将出现一定下滑。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如何把“成本”控制在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都能接受的范围之内。(2)增值税转型可能诱发盲目投资。此次,增值税的转型改革会直接刺激高薪技术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因而对资金的需求会加大,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危险还未完全解除,企业如果对自身的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是一味的盲目跟风投资而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整合发展,没有分析好投资的形式,自身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足,技术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过度的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对我国的经济造成所谓的“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3)增值税转型可能加剧就业问题。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在购入当期全部抵扣新购入生产经营设备价款的进项税额,这就降低了企业购入新设备的成本,间接地去鼓励企业引进各种先进的生产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技术不断升级的形势下,企业投入的人力资源的成本也随之增加,加上增值税的转型改革为企业减轻了税收负担,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这就需要淘汰掉一份素质和技术水平已经落后的员工,更多企业逐步用机器来代替人工。

三、增值税转型负面效应的应对措施

(1)借鉴国际经验并完善分税制。第一,允许进行部分抵扣,不过有购置年限的规定或扣除比例的的一些限制性规定;第二,能够采用无限期的抵扣,直到彻底抵扣为止。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采用第一种方式更合理,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也能够相对减轻财政收入方面的压力。再者,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的管理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的分享比例,并且适当的扩大地方税权。(2)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创造条件分阶段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使产业的发展保持平衡,确保增值税的链条完整。目前实行的增值税有限转型还并不是严格意义的转型,仍然只对劳务征收营业税,对货物征收增值税。单就征税范围而言就与许多发达国家采用的消费型增值税存在很大的差距。建议把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全部列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而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不仅直接地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调整好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分享比例。其实,此次改革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增值税转型,只是扩大抵扣数额,因为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给予全部抵扣的只是设备部分,不动产部分则是缴纳营业税并不给予抵扣,所以,增值税的完全转型应该是逐步改营业税为增值税,真正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3)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了确保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增长,为了适应转型中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还是要依靠技术的升级以及规模经济,而增值税的转型改革对这两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是我们的长远目标。

总之,消费型增值税在我国的实施是我国税法改革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改革对我国的经济及相关方面的影响是积极而又深远的。

上一篇:对激发建功立业热情以提升女职工素质的几点看... 下一篇:现代企业员工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