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其翻译对策

时间:2022-09-11 07:20:52

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其翻译对策

作者简介:汪政骏,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安徽,职务/职称:无,学历:本科,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英语。

摘 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的说是文化的转换。词汇是一个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基础,它反映文化,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词汇的变化。不同文化导致不同语言中词汇的不同。本文主要研究词汇空缺在文化方面的体现和解决策略。通过研究,作者发现词汇空缺的形成与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政治环境、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影响和制约着词汇的变化。我们只有深入研究词汇空缺现象在文化层面的不同表现及对翻译的重大影响,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提出各种应对措施来解决翻译中存在的大量词汇空缺问题。

关键词:词汇空缺;翻译;文化

1.词汇空缺现象的表现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翻译的基本性质,因为翻译的直接对象语言总是与文化密切相连。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和反映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之间出现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也给汉英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广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预设,而且要有正确的文化翻译观。

空缺词指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

词汇空缺出现时的不对应关系还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部分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其文化内涵此无彼有或此有彼无,比如,“松”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长寿与骨气”,而“pine”则不含此义。黄色在封建社会中是法定的尊色,有崇高、尊严、辉煌的意思。如“黄袍”、“黄榜”等。现代汉语中,黄色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失败”和“下流”的意思。而英语中“yellow”含有胆小卑怯之意,如“a yellow dog”(卑鄙的人)。二是完全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或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比如,“饺子”是中国人逢年过节时吃的一种食物,象征合家团圆和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在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词。

2.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中英两种语言各有自己的特性,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也各有特点,对语言的运用表现出独特性。在翻译时,原语的某些表达在目的语中没有现成的表达与之对应,以致于形成了文化空缺。因此我们首先了解词汇空缺的原因,才能明了应该以什么标准进行词汇空缺的翻译。

2.1 受风俗习惯的影响

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会出现“干爹干妈”等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另外,双数在汉语中蕴含有吉祥的文化涵义,一些由颜色构成的词语具有独特的文化涵义。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常常赋予不同的寓意,引起不同的联想,这就造成了词汇空缺的现象。

2.2受宗教、哲学文化的影响

不同民族在方面存在着差异。中国的“阎王”及相关的道义等概念在英美文化中并不存在,因为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由于哲学和传统文化的不同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词语空缺。例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两个对立面“阴”、“阳”。

2.3受历史文化、文学典故的影响

汉英典故在许多方面都有相通之处,但如果缺乏相应的文学熏陶和文化体念,就难以理解对方文学典故中的人物及带有文化内涵的词汇。中国的历史成语典故中有“负荆请罪”等;谚语中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等;歇后语中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等。这些对没有汉语功底的西方人来说,一定不知所云。

2.4受中国特定的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富有特色的词汇不断出现,它们在英语里也没有对应的译法,如“铁饭碗”等。

3.汉英翻译中词汇空缺的翻译策略

3.1翻译的目标

在文化空缺下,造成原语读者与目的语读者反应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语言符号,二是文化差异。语言符号差异伴随着翻译过程产生,不同语言符号对应着不同的语言信息,译者如果没有充分注意到语言符号的细微差别所带来的语言信息意义的变化,就容易造成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反应出现差别。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差别先于翻译存在,译者只有在充分了解相关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拉近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的距离。

所以,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只有准确地把汉语语言符号转换成英语语言符号,才能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

3.2翻译的策略――音译法

音译法指以音位为单位在译文中保留原语的发音以便突出原文主要语言功能的翻译方法。音译法简便可行,易于操作,能够保持语言符号的一致,从而在目的语中建立起对等物,因而在翻译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在翻译过程中音译法可分为两种:直接音译和音译加注法。长期的翻译实践使一些文化空缺在英语中形成了对等物,如秀才(xiucai)等已经被许多英语词典收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英译文最终定名为 Fuwa,采用音译的方法,既向世界其他国家推广了汉英拼音的形象,又有助于丰富英语文化。对于词汇空缺,今后译者可以首先考虑采取直接音译法。对于许多文化空缺现象,直接音译对于英语读者仍然难以理解,宜采用音译加注法。音译加注法指的是在音译时加注释对原文进行补充说明。这种加注的方法可以将中华文化移植到西方文化中去,在解决词汇空缺造成的理解差距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如:窝窝头:Wowotou(steamed bread of corn or sorghum);。

综上所述,音译法可以将汉语有的文化现象移植到英语文化之中,这样既能保留汉语韵味,又能弘扬中华文化。

3.3翻译的策略――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表达方式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习语的翻译中较为常见。如汉语中的四菜一汤(four dishes and soup)等。此外,由于政治改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某些领域出现了一些新词语,我们也可采用直译法,如: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

3.4翻译的策略――意译法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对比较复杂的翻译,可以优先考虑意译法。意译法指的是译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表达规范而不考虑原语的表达形式,又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法。相对于音译法,意译优先考虑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其表达形式更易于读者接受。

意译加注指的是在意译的基础上再加上注释,对译文进行补充说明的方法,从而可以将中华文化移植到英语文化中去,达到翻译的文化目的,解决读者理解上的差距。如:满月酒:One-Month-Old Birthday Feast(a special ceremony held after a baby has been one month old);

结语

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符号的转化,同时也关系到两种文化的转换。由于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在翻译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词语时,很难达到形神兼备。译者在翻译词汇空缺时要灵活处理,因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首先考虑音译法,尽量将汉语有的文化现象移植到英语中,完成语言符号的传译。无论译者采用哪种翻译方法,关键是实现翻译的目的,促进跨文化交际。(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Nida,E.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 陈宏微.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 杨仕章.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15-19.

上一篇:株洲市商业健身房健身教练职业素质的调查与分... 下一篇:网络小说的电视剧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