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灭鼠剂的抗性开展与治理对策

时间:2022-09-11 06:42:27

小议灭鼠剂的抗性开展与治理对策

摘要:抗凝血灭鼠剂是目前控制鼠害的主要药物,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凝血剂灭鼠,导致鼠类的抗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困扰鼠防工作的开展。本文论述了国内外鼠类抗药性的发生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延缓鼠类抗药性以及鼠类对抗凝血剂产生抗性后的治理对策,对于持续有效地控制鼠害、满足国家防灾减灾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抗凝血灭鼠剂;抗性;治理对策

鼠类是重要的农业有害生物之一,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害鼠的治理工作,主要采用抗凝血灭鼠剂来防治鼠害,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丰富了害鼠的食物源和栖息地的多样性,导致一些地区农业鼠害和鼠传疾病呈现上升趋势,迫使人们反复使用抗凝血灭鼠剂灭鼠,药物的使用量也大幅增加,鼠类的耐药力显著提高,部分地区已出现抗性鼠及抗药性种群,鼠害控制与环境安全的矛盾突出。同时,由于害鼠对抗凝血灭鼠剂具有遗传性和交叉抗性,而研制新药的难度大、周期长,一旦害鼠对第二代抗凝血剂也产生了抗药性,鼠害防控工作将陷入困境。因此,为了长期有效地控制鼠害,必须及时开展杀鼠剂抗性的风险评估及治理对策研究。

1抗凝血灭鼠剂抗性发展状况

随着抗凝血灭鼠剂的广泛应用,一些地区出现了防治效果下降的现象,抗凝血剂的抗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地区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类抗凝血剂灭鼠,6年后(最快4年)害鼠即可产生抗性个体,10年可产生抗性种群[1]。目前,国内外一些害鼠已对抗凝血灭鼠剂产生了抗药性,抗性的鼠种及发生区域呈扩展趋势。

1.1国外鼠类抗药性发生简况

自Crabtree1950年首次报告杀鼠灵(Warfarin)用于灭鼠[2]以来,仅间隔8年Boyke等人就在英国的一家牧场发现了褐家鼠对杀鼠灵具有抗药性,抗性率达到90%[3]。1960年,在威尔士与英格兰交界处发现了抗药性褐家鼠种群,抗性种群的分布区每年以4.6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展。1962年在丹麦、1966年在荷兰,70年代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发现了抗杀鼠灵的褐家鼠[4]。西欧和北美在发现褐家鼠抗药性的同时,还报道了黄胸鼠和小家鼠的抗药性[5]。

1.2中国城镇家鼠抗药性发生情况

我国应用抗凝血灭鼠剂较迟,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生产茚满二酮类化合物敌鼠钠盐,抗凝血灭鼠剂的广泛应用始于80年代。90年代初期,在用药时间较长的上海、洛阳、沈阳等城市已有家鼠产生抗药性的报道,抗性率在4.0%一20.0%之间[6]。截止2001年,在开展褐家鼠抗性监测的17个省(市)中,北京、上海、广东、河南等8个省(市)监测到褐家鼠对杀鼠灵抗性,其中上海产生了抗药性种群[1]。但到了2008年,褐家鼠有抗性的省市增加到11个,令人担忧的是,上海褐家鼠对第二代抗凝血剂也产生了抗性,抗性率4.76%[7]。

在国内已开展黄胸鼠抗性监测的8个省市中,2001年就有7个对杀鼠灵产生抗药性[1],2008年所有监测省市的黄胸鼠均对第一代抗凝血剂产生抗药性,湖南、上海的黄胸鼠甚至对第二代抗凝血剂也产生抗药性[7],其中湖南黄胸鼠对杀鼠灵抗性率100%、溴敌隆抗性率70%[8]。截止2001年,国内有8个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对城市小家鼠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所有地区均发现了杀鼠灵抗药性,抗性率2.5%-16.67%[1]。

1.3中国农区害鼠抗药性发生动态

我国农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防治农牧害鼠,80年代中后期以来抗凝血剂成为主要防治药剂。由于持续多年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药,害鼠的耐药力显著提高,部分害鼠产生了抗药性。就广东省农田黄毛鼠而言,与1987年相比,1993年杀死80%的黄毛鼠所需的毒饵量增加150%,2005年增加500%。

目前,国内对农牧区害鼠如黄毛鼠、板齿鼠、黑线姬鼠、灰仓鼠、海南屋顶鼠、草原兔尾鼠、大足鼠、黑线仓鼠、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进行了初步监测。结果表明,北京的黑线姬鼠对杀鼠灵抗性率36.36%[9],新疆草原兔尾鼠和灰仓鼠的抗性率分别为5.26%和10%7,内蒙长爪沙鼠抗性率10%[10],在广东省的抗凝血剂高用量地区和部分中等用量地区,黄毛鼠对杀鼠灵产生了抗药性,抗性率3.33%-36.67%,但对第二代抗凝血剂仍然敏感[11]。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广州市花都区观察到部分黄毛鼠对杀鼠灵产生了显著的“行为抗性”:在无选择笼养条件下,有24.2%的黄毛鼠连续4-5天拒食杀鼠灵毒饵,在9天的攻毒期仅靠饮水和少量的毒米维持生命而存活(其中1只饿死)。

基于国内外的害鼠对抗凝血灭鼠剂产生了强耐受力、部分产生抗药性且抗性鼠种和发生区域持续扩展的现状,及时研究延缓杀鼠剂抗性及产生抗性后的应对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2延缓杀鼠剂抗性的治理对策

2.1鼠害治理工作必须从生态安全和持续控害的理念出发,综合利用各种有效的防治方法,开展鼠害综合治理,改变目前依赖抗凝血剂灭鼠的状况。如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生态治理工作,减少鼠类孳生环境和食物源,抑制农业害鼠和病媒鼠类的种群发展。措施包括清除田间杂物、适时防除农田杂草、减少作物小面积插花种植、精耕细作、整治排灌系统;养殖场和农舍要注意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生活垃圾,粮食和饲料尽量集中存放并构筑室内防鼠设施等。

2.2加大力度建设鼠情监测网络,完善鼠害预警机制,充分利用防治阈值指导鼠害防治工作。若防治适期的鼠密度不超过防治阈值,就没必要进行人为干扰,依靠自然控制作用也不会造成太大损失。当预测到防治适期的鼠密度将超过防治阈值时,才有必要开展区域性化学灭鼠行动。

2.3为了长期有效地控制鼠害,应慎重使用第二代灭鼠剂。在害鼠对抗凝血剂的耐药力显著提高后,应该利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慢性毒力比急性毒力大10-23倍的特点,按常规浓度配制毒饵并采用间歇式饱和投放的方法来提高灭鼠效果,要防止鼠类过早出现拒食和抗药性现象。

2.4在鼠类对杀鼠剂的耐受力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可适当轮换使用第二代抗凝血剂灭鼠1-2次。第二代抗凝血剂可有效毒杀对第一代抗凝血剂产生高耐受力的害鼠,降低鼠类种群中高耐受力害鼠的比例,为可持续使用抗凝血剂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后,应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灭鼠。

2.5合理使用抗凝血增效剂和引诱剂,采用栖息地灭鼠技术、前饵技术和毒饵站技术提高毒饵的取食率和灭鼠效果。由于鼠类非常机警,近年来华南地区的害鼠对抗凝血灭鼠剂产生了明显的拒食现象,如黄毛鼠在无选择条件下对敌鼠钠盐毒饵的取食量比90年代初下降30%-50%,而致死剂量却提高5-10倍。可利用增效剂来降低杀鼠剂的使用浓度,对提高灭效、减轻“行为抗性”和维护生态安全有重要作用。

3鼠类对第一代抗凝血剂产生抗性后的治理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在停止抗凝血剂淘汰的情况下,抗性鼠易患维生素K缺乏症,生存能力低,竞争不过敏感鼠。只有在抗凝血剂的选择压力下,抗性鼠才能胜过敏感鼠生存下来,但也抑制了其生育力[12]。只要停止使用这类抗凝血剂,鼠类抗药性问题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此,在发生抗凝血杀鼠剂抗药性的地区,为避免抗性进一步扩展,应采取如下治理策略:

1.系统调查主要害鼠的抗药性及其区域性发生动态,并作为我国农区鼠情监测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制订科学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2.暂停使用抗凝血灭鼠剂灭鼠,采用其它控制方法来降低鼠类密度,如生态治理、生物控鼠和不育控制措施等。在应急防控时也可使用有一定防治效果的其它灭鼠剂毒杀抗性鼠,但要由灭鼠专业队统一实施,确保人畜安全。有研究表明,停用抗凝血剂4年后,鼠类对抗凝血剂的抗药性就可能自然消失[13]。

3.在第一代抗凝血剂抗药性发生严重的地区,应及时改用第二代抗凝血剂如溴敌隆等灭鼠。1999年湛江市区出现黄胸鼠抗性种群,抗性率33.33%,2000年起改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进行灭鼠,抗性率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监测黄胸鼠仍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敏感[14,15]。

4.鼠类抗性消失后,化学灭鼠应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剂,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抗凝血剂资源。

参考文献

[1]董天义.抗凝血灭鼠剂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Crabtree,D.G.,RaticidalpotentialitiesofWARF-42.SoapSanit.Chem.,26,131.1950.

[3]BoykeCM.CaseofapparentresistanceofRattusnorvegicusBerkenhouttoanticoagulantpoisons[J].

Nature,1960,188:517.

[4]MacNicoilAD.Rodentresistance.MAFF/ADASAgriculturalScienceServiceResearchandDevelopmentReportPesticideScienceReferenceBook,1981,252(81):98.

[5]DreummondDC,WilsonEJ.LaboratoryinvestigationofresistancetowarfarinofRattusnorvegicusBerkinMontgomeryshireandShropshire[J].AnnApplBiol,1968,61(1):303-312.

[6]易建荣,林立丰,伍任初,等.广州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4,15(5):357-359。

[7]徐仁权,朱江,任文军,等.上海地区家栖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抗药性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5,16(6):427-429。

[8]王军建,陈立奇,龙浩宇.黄胸鼠对抗凝血灭鼠剂交叉抗药性试验观察[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2,13(3):169-171。

[9]高志祥,施大钊,郭永旺,等.北京地区黑线姬鼠对杀鼠灵抗药性的测定[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19(2):90-92。

[10]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家栖鼠的抗药性及对策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0.11(4):313-315。

[11]冯志勇,姚丹丹,黄立胜,等.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监测[J].植物保护学报,2007,34(4):420-424。

[12]董天义.家栖鼠的抗药性及对策研究(续)[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0,11(5):384-388。

[13]董天义,阎丙申.抗凝血灭鼠剂研究进展[J].医学动物防制,1998,14(4):61-67

[14]张世炎,胡杰,梁练,等.湛江地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抗凝血剂的抗药性[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2,13(1):66-68。

[15]李玉莲,梁练,张世炎,等.广东省安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监测[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5,20(3):144-145

上一篇:小议细喷雾技术研究 下一篇:小议昆虫体内共生菌在适应寄主植物过程中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