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比例式的证明与运用

时间:2022-09-11 06:34:37

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比例式的证明与运用

对于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存在以下比例式:在第n个T和第(n+1)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2n-12n+1.

证明:设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则nT内的位移为

xn=12an2T2(1)

前(n-1)T内的位移为

xn-1=12a(n-1)2T2(2)

则第n个T内的位移为

x=xn-xn-1=12a(2n-1)T2(3)

同理:前(n+1)T内的位移为

xn+1=12a(n+1)2T2(4)

第(n+1)个T内的位移为

x′=xn+1-xn=12a(2n+1)T2(5)

由(3)、(5)联立解得xx′=2n+12n+1(6)

即:对于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存在以下比例式:在第n个T和第(n+1)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2n-12n+1.即第1T、第2T、第3T、…第nT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另外:初速度为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式:1T内、2T内、3T、…、nT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23∶…∶n2,证明略.下面通过几个例题说明这两个比例式在解题中的妙用

例1一观察者站在列车的第一节车厢的前端,列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一节车厢通过他历时t1=2 s,全部车厢通过他历时t=6 s.设各节车厢长度相等,不计车厢间的距离.求:(1)这列火车共有几节车厢?(2)最后一节车厢车厢通过他历时多少?

常规解法(1)设车厢长度为L,这列火车共有n节车厢,则L=12at21,求得a=2Lt21;

nL=12at2=12・2Lt21・t2=t2t21L,

求得:n=t2t21=6222=9,这列火车共有9节车厢;

(2)8L=12at28=12・2Lt21・t28=t28t21L,求得t8=42 s.所以,最后一节车厢通过此观察者需时Δt=t-t8=0.344 s.

巧用比例式求解:设车厢长度为L,这列火车共有n节车厢,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1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根据题意可列出nL∶L=62∶22,n=9.所以,这列火车共有9节车厢;(2)设前8节车厢通过此观察者需时为t8,则8L∶L=t28∶22,t8=42 s,最后一节车厢通过此观察者需时为Δt=t-t8=0.344 s.

例2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第2 s内后13时间里以及第3 s内后13时间里通过的位移分别为s1和s2,则s1∶s2为

A.5∶11B.3∶7C.11∶17D.7∶13

常规解法物体在2 s内通过的位移为l1=12at21=2a,物体在53 s内通过的位移为l2=12at22=2518a,故物体在第2 s内后13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为s1=l1-l2=1118a,物体在3 s内通过的位移为l3=12at23=92a,物体在83 s内通过的位移为l4=12at24=329a,故物体在第3 s内后13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为s2=l3-l4=1718a;所以,s1∶s2为11∶17.答案C正确.

巧用比例式求解:

我们取13 s为t,第2 s内后13时间是物体开始运动后的第6个t.第3 s内后13时间是物体开始运动后的第9个t,由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第1个t、第2个t、第3个t、…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所以s1∶s2为(2×6-1)∶(2×9-1)=11∶17.答案C正确.

例3质点做方向不变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为零.设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质点的位移分别为s1和s2,则s1与s2之比可能为

A.1∶1B.2∶5C.2∶1D.4∶1

由于只说明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因此质点可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做匀减速直线运动,s1与s2之比可能小于1,也可能大于1.为方便起见,对于位移之比小于1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我们讨论正过程;对于位移之比大于1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我们讨论逆过程.故我们把答案全改为小数比大数,只讨论匀加速直线运动情况.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第1个t、第2个t、第3个t、…、第n个t内位移之比为1∶3∶5∶…∶(2n-1).若连续相等的时间为最初的两个相等的时间,则位移之比为13,越往后面的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的位移之比越接近1.由于25,12均在[13,1]区间内,故s1与s2之比可能为2∶5和1∶2.

这里有个问题,很多学生不理解究竟在哪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质点的位移s1与s2之比为2∶5;哪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质点的位移s1与s2之比为1∶2.

解析根据对于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n个T和第(n+1)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2n-12n+1,可得2n-12n+1=25,解得n=76,即做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质点在第76T和第136T内的位移s1与s2之比为2∶5.

证明:做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质点在第76T的位移为s1=12a(76T)2-12a(16T)2=4872aT2;

在第136T内的位移为

s2=12a(136T)2-12a(76T)2=12072aT2.

故:s1与s2之比为2∶5,同理对于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n个T和第(n+1)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2n-12n+1=12,可得n=32;即做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质点在第32T和第52内的位移s1与s2之比为1∶2;

证明:s1=12a(32T)2-12a(12T)2=aT2,

s2=12a(52T)2-12a(32T)2=2aT2,

即s2∶s1=1∶2.

例4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第2 s内通过的位移为s,现把第2 s的时间均分为三段,则该物体每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s1∶s2∶s3为.

解析把第2 s的时间均分为三段,取13 s为t,每个13 s依次为第4、5、6个t,则通过每段时间的位移之比s1∶s2∶s3为

(2×4-1)∶(2×5-1)∶(2×6-1) =7∶9∶11.

例5一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前4 s内的位移为s,最后4 s内的位移为2s.试求该物体运动的总时间.

解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第1个t、第2个t、第3个t、…、第n个t内位移之比为1∶3∶5∶…∶(2n-1).对于本题前4 s和最后4 s,可得到2ss=2n-11,求得n=1.5,所以,物体运动的总时间为4×1.5 s=6 s.

上一篇:顺义电网自动电压控制(AVC)系统的应用情况分析 下一篇: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