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虽小 有容乃大

时间:2022-09-11 06:29:13

课堂虽小 有容乃大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语文综合性学习把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作为前提,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和空间,充分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途径的多样性、过程的实践性、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因此,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文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活性为主要特征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它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有效开展 语文 综合性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略谈浅见,以期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应有功能。

一、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把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但有的语文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或上成思想品德课、地理课、历史课等,背离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是属语文范畴的,必须始终扣紧语文,突出语文味,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落脚点。因此,我们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应注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是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如综合性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教师可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提供研究方案,按活动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研究的专题。第一步,组织四个探究小组,读古代诗歌、查阅有关资料。第二步,确立各小组探究专题。第三步,各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探究成果(包括搜集的诗,探究的结论,探究感言等)。第四步,召开“从古诗看古代交通”专题交流,每各个小组指派一名同学作交流发言。第五步,将各小组成果汇总,分门别类装订成册。第六步,由教师分发练习题,完成反馈练习。此次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要求进行的,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写作、口语交际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二、遵循综合性原则,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

新课程要“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突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有突出其综合性,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学习价值。如《黄河的昨天,今天,明天》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结合,开发其综合性学习资源:通过地理学科了解黄河起源、流经哪些省区、有多长,为什么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说等;通过历史学科了解为什么说“S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了解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大禹治水,以及昔日的缺口与断流给中华民族带的灾害与苦难;通过政治学科了解人们呼吁保护黄河的声音及当代人民对黄河的治理;还可通过与音乐学科的结合来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三、遵循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由此,“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就成了空谈。而开放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赋予了语文教学以新的生命力,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了崭新的平台。它突破了陈旧封闭的教学空间,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社会的自然环境中去学语文;它成为沟通课堂内外联系、沟通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沟通语文与各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例如:语文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寻觅春天的踪迹”等可在校外活动中开展教学。只有课堂开放了,学生才有更加宽阔的呼吸空间和活动空间,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获得更多的源头活水,从而给整个学习过程带来活力。课堂和内容开放了,学习的形式更是开放的。可以是学生单独行动,可以小组协作,也可以是集体行动;可以在教室交流探讨,也可以走出校园参观访问。有了新颖多样的形式,学生的学习过程便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了”。学生会在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要求的开放性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好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四、遵循主体性原则,张扬学生个性发展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实现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相互启发。从活动的设计到活动评价的全过程,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组织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这样的学习有效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许多学生乐于参与,动手、交流、写作,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个人才能得到展示,语文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强了,语文教学更具魅力了。譬如,《黄河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寻踪探迹,也难以带上学生远涉万里去黄河实地考察。所以,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要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方式,查找资料,筛选信息;让学生搜集关于黄河的资料,图片,整理分类,汇编成册。这一切都由学生自行策划,制定,教师就活动的可行性作必要的指导。这样不但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开放的空间和发展机会,综合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学科课堂上几乎不能获得的真实体验、经验和感悟。

五、遵循生活性原则,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生活即教育”,学生生活的天地,就是他们语文综合性学习最宽广、最灵动、最具活力的课堂。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开发学生的生活课程,通过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相联系起来,让学生亲历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具实效,使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生活空间里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例如:七年级的“桥”综合性学习活动,改变了过去传统――课本、课堂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走进社会的语文,走进桥的世界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与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上获得真知,产生实感。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写成的《家乡的桥真美》《生活中的语文》等都体现着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结合而产生的新收获。这一系列探究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接触生活现实,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的内涵,理论与实际结合,学得更为丰富、充实,感受更为真切、深刻。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主动探究、张扬个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它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应做一个探索者,一个研究者,一个实践者,一个引导者,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5]GHB14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6-8.

[2]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的误区辨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6).

[3]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陈兴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初中语文专辑,人教期刊合刊,总第131期.

(赵宏武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三中学 734100)

上一篇:大型航电枢纽建设工程成本控制初探 下一篇:逐鹿物联网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