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时间:2022-09-11 05:39:13

如何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运用语言的技巧,以优美的节奏,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把原作品词句的意态、语气,生动的表现出来,进而产生赏心共识的感受。这种能力只有通过自身的反复训练才能获得。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将围绕"朗读课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实际做法。

一、示范朗读,注重语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说:"教育的艺术在不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同样是朗读,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有的口干舌燥,干巴乏味,从而让学生失去了朗读的兴趣和勇气;有的情趣盎然,津津有味,从而使学生越读越会读,越读越爱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无非看他的语言文字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大小。阅读能力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平时朗读训练中,正所谓“文章是读懂的,而不是教懂的。”所以课前,我总是做好示范朗读的准备,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给孩子们做好朗读的引领,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技巧几乎没有,这时教师光要求要“声音洪亮,有感情”等这样的话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读出感情,什么是不同语气??如果此时教师不能率先范读引领,不能调动孩子们朗读的欲望和兴趣,对以后的阅读能力,语感的获得都会产生消极不良的影响。所以,通常情况下,我都会以最佳状态,最佳朗读水平给学生示范朗读。由于每一篇课文都是新接触的,学生有探究的好奇心,加上老师范读前对学生听读的明确要求,例如:要听准每个字的字音,长句的停顿,不同句子的语气语调,使学生听老师范读时心中有数,这样范读起到了以听助读的作用,他们知道了不认识字的正确读音,一些句子在轻重缓急、抑扬等语气语调上的处理,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初步获得了朗读的技巧。

二、走进文本,注重读中感悟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正所谓“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必须给他们读的机会,在读中与文本对话,在读中交流体验,自主感悟,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课标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不应该刻意追求语言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读书时间。

根据不同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读后评议,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分角色读,表演读,分小组比赛读,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朗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在教师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板书完课题,读题后我提问:“读了课题,你心中有哪些疑问?”不一会儿,小手纷纷兴起,有的说:“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有谁?”有的说:“他们在雪地里都画了什么?”于是,我让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去读课文,并说:“看谁读得认真、仔细,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读完课文,争先恐后的举起小手,当我点到他们的名字时,他们脸上洋溢的是自信,因为他们用心品读,自己主动去探究了,并且解决了问题。我想在朗读教学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问题意识,在问题的驱使下,调动他们主动读书的积极性,在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在解决问题时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和朗读的兴趣,又培养了自主读书的习惯,那么,我们为人师者何乐而不为呢?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如《少年闰土》一课第一段这样写道“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摸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在学习这一段时,我让一名同学读文,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境,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学生不但体会到课文的意境美,闰土勇敢机智的形象也定格在心中。再让学生反复朗诵,积累下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的想象,对更好的理解文本和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熟练掌握朗读教学的技巧,才能灵活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上一篇:激发学生表现欲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下一篇:军事院校队列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