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核心价值主问题

时间:2022-09-11 04:57:40

治愈系:核心价值主问题

【摘 要】

本文从分析课改前后“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两种教学说法的本质谈起,针对课堂上我们究竟教什么这个焦点,提出用文本“核心价值主问题”导学的观点。从“核心价值主问题提出的背景”“核心价值主问题的定义”“怎样提出核心价值主问题”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剖析了当下课堂核心价值缺失的原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试图为治疗当下课堂无骨病症,开出一剂药方。

【关键词】

教什么 文本核心价值 文本主问题 文本核心价值主问题

课堂上我们究竟教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的确是课堂教学原则,而目前课堂“钙流失”严重也是不争的事实。有的语文课只重所谓的语文味道,围着字词句篇磨墨,全然忽视了文学本应承担的基本义务;与此相反,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是不当解读和拓展,完全忽略文本的文学气质,凭教师个人的喜好以及所谓的学科融合,大干焚琴煮鹤之事。前者被冠以“教教材”,后者被冠以“用教材教”的名誉。

其实教教材有教教材的好,侧重在其文本本身的解读;用教材教也有用教材教的好,一千个读者创造一千个哈姆雷特,由读者阅读产生的感受是对文本价值的扩大。但都有失偏颇,唯有用核心价值统辖起来,才能切中文本肯綮,犹如庖丁解牛,一刀下去,轰然瓦解。一句话,只要能在课堂上体现教材的核心价值、实现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教教材也好,用教材教也罢,都只是不同的手段罢了。

那么文本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教学中如何实现教材的核心价值?

简单地讲,文本的核心价值就是作者想要在文中传达的思想感情及所用的手段。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文本的核心价值?

为文本设计主问题是个不错的选择。

“主问题”的定义来自余映潮先生。指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余先生集数年语文教学经验之精华,将课文研读教学中出现的随意连问、简单追问和习惯性废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总结出用主问题教学组织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此法有效制止了低效碎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读。①

主问题教学与文本核心价值的融合点在于,它们研究的共同点都是针对课文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那么相对于课文来说,“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的标准是什么?余先生的标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从教学内容整体角度设题:能“吸引学生进入到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课文研习过程中”,让学生整体参与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

核心价值的体现需要借助主问题,但不是所有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都包含了核心价值;核心价值的实现需要学生整体参与,但不是整体参与了就都能受到核心价值的影响。下面用余先生的经典案例来说明“主问题”与“核心价值主问题”的区别

案 例

余映潮老师在执教《祥林嫂》一文时,设计的主问题:“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一生都没有春天的人,你认为呢?”是一个典型的“核心价值主问题”,因为学生通过文本的研读,不仅发现:死丈夫于春日,被抢于春日,被逼再嫁于春日,离开人世也于迎春之日。更探究出了“春天”的含义,作者要塑造一个“一生都没有春天的人”的核心问题。

许多人在执教《祥林嫂》时,都会以“祥林嫂是个怎样的人”作为主问题,但仅仅探究出祥林嫂的为人,显然不是作者的本意。

因此,唯有设计“核心价值主问题”,才是出路!

虽然几乎所有的写人记叙文都可以用“文本记了一个怎样的人”或者“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但是实际的行文中,有更多更好的核心价值主问题切入口。

案 例

以杨绛先生的《老王》为例,可以设计的主问题有以下几个:

1.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2.文末说我“愧怍”,我为什么“愧怍”?

3.如果处在那样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第一个主问题,体现了反映普通人朴实感情的核心价值;第二个主问题,将自身的感受融入被反映人物的感情之中,这也许才是杨绛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真正含义所在;第三个主问题,体现了实用文教导的核心价值。应该说,三个主问题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本的核心价值,但不难看出,第二个主问题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更深刻。

而这样的一种设计核心价值主问题的方法同样在文学体裁的文本中,应用更加广泛些。例如同样是写人的《孔乙己》,如果单单以“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为核心价值主问题,显然不如分析他在小伙计的印象中,为什么“大约的确死了”更耐人寻味吧。

核心价值主问题的设计,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仅要深入扎实地对教材进行研读,还要有优美独到的提问设计,用余映潮先生的话讲就是:“提问的技术,是语文教师的核心技术之一;而教材的研读,则是教师需要磨练的第一功夫。”

这样我们就得出了设计核心价值主问题的要诀:微观解读。③

关于微观解读,孙绍振先生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说明:“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要解决这些微观的问题,不但要有深厚的宏观学养,而且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功夫,这种功夫,不是一般的,而是过硬的功夫。而这种过硬功夫的特点,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平。”

看来,课堂上究竟教什么,还是教师说了算!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

【2】百度百科

【3】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自序

上一篇:“切齿”之爱 下一篇:兴趣所至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