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质量及其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时间:2022-10-03 01:45:46

大学生就业质量及其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摘 要:本文在介绍国内外各学者对就业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状况基础上,界定了就业质量的内涵,分析了目前研究的不足,进而为进一步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启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随着上世纪末大学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每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已从1996年的83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700万人、每年平均的增长率为13.35%,大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9.56%的增长率,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增大。1999年教育部决定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此来考核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同时将就业率与招生规模挂钩,就业率低的专业逐步缩减招生规模。该政策促使各高校普遍重视了就业率的提高,有力的促进了大学生的充分就业。但“就业率”只能简单反映某一时间点上就业的“量”,不能评价就业的 “质”,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好坏和学校在就业方面做的工作多少,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就业的特点和过程,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社会对就业工作的满意程度。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国内外研究现况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国内外诸多的专家、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后,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下面就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状况概括如下:

(一)国外就业质量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就业质量的阐述分两个层次,对于普通劳动者偏重于就业待遇与就业保障的表述,1998年索马维亚代表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来阐述就业质量的内涵,并编制了一套衡量各国“体面劳动”的主要的指标体系;对于社会上层人士,其就业质量的衡量则偏重于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比如:在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衡量上,世界上多数国家对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加州理工学院)、Harvard University (MA) (哈佛大学)、Massachusetts Inst.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Yale University (CT) (耶鲁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CA) (斯坦福大学)、Oxford(牛津大学)、Cambridge(剑桥大学)等大学的毕业生的就业较认可,原因是这些大学的毕业生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二)国内就业质量的研究现状

“质量”《辞海》的解释为:“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则称之为:“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ISO9000族标准》认为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就业指的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过程,是实现个人发展、个人尊严、自我认同、自我实现的最重要渠道,也是实现社会认同、尊重的主要场所。基于此,秦建国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可定义为: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1]。刘艳华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指大学生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全职有酬工作具体状况的优劣程度[2]。杨存博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3]。孙萍等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点、专业对口、个人发展前景、对工作满意程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等内容[4]。李颖等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5]。曾向昌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专业和所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且符合其就业意愿[6]。

二、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998年索马维亚代表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的主要的指标体系,包括就业机会、不可接受的工作、足够的收入和生产性的工作、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公平待遇、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工作与家庭生活、社会对话与劳动关系、经济和社会因素11项内容。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工作质量”的指标;欧洲基金会构建了“工作和就业质量”指标,包括职业与就业安全、健康与福利、技术质量、工作与生活和谐的四个纬度。对于具体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国外没有提出。

(二)国内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变为可以量度、计算、比较的数字,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据。秦建国建构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方面,分别为:第一、大学生就业前的主客观前提指标,包括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制度、就业服务和大学生就业的外在压力(失业率);第二、大学生就业岗位质量指标,包括工作条件和工作报酬;第三、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指标,包括专业的对口性、工作的稳定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职业发展前景、福利和社会保障;第四、创业大学生的比例、考研率和出国率[1]。秦建国给出了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但没有具体的计算方法。胡天明、康周妹等给出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包括6个方面,分别为:毕业生考验率,初次就业率,就业单位性质,起薪平均值,毕业生满意度,就业率综合评估值(行业就业率、专业就业率、学生发展空间、雇主满意程度)[5];胡天明、康周妹等未给出具体的评价或计算方法[7]。兰顺东给出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包括5个方面:就业率;就业结构与分布(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500强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民营大型企业、“三资企业”、自主创业、公务员、村官、出国、考研、参军等),毕业生就业地(大中型城市、小城市、农村));薪资待遇;职业匹配度;大学生个体满意度。兰顺东对每个方面都赋予一定的数值,但数值如何计算并没有给出[8]。王旭明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模型[9],但该模型未明确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各参数权重确定的依据,仅能用于理论探讨、无法进行实际应用。史淑桃基于“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追求,把人的幸福与发展作为就业质量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建立了“薪酬福利、个人发展、劳动关系”3个一级计算指标、给出了各计算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标准[10]。方焕新等建立的评级体系更详细,建立了6个一级指标:就业率、就业单位、个人发展、薪酬福利、劳动关系和社会认可度,对6个一级指标赋予的权重为2.0、1.8、2.2、1.6、1.2和1.2,在一级指标下建立了14个二级指标,并给出每个二级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出衡量就业质量的数值[11]。方焕新等建立的指标体系较细和较全,计算方法简单、易掌握;但缺点也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二级指标等级标准的数值确定或获取上,比如:在个人发展方面其中的一个二级指标为工作适应率,如何界定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文章中没有给出;另外,文中一些二级指标的获取时间较长、至少需1年以上,这将给统计、计算工作带来滞后性,不利于当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衡量。

三、就业质量的界定

(一)就业率诞生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满足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国家对招生规模实施了扩招,大学生的就业由国家分配转向市场配置,为更好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国家要求每所大学自1999年起,公布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这项政策的出台,以便各大学在招生过程中供考生填报志愿参考,同时将招生与就业率挂钩就是为了让高校所设的专业更接近市场需求,让高校自主进行专业规模调整、加强学科建设和提高办学水平。由此可知“就业率”是用来考核高校的。

(二)就业质量的界定

“就业率”是用来考核高校的,那么对于就业质量的考核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高等院校在就业和就业质量方面所做工作的考核,因为,高等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一个是能够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培养力度,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另一个是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大学生输送到合适的单位和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确保大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才有所展、力有所施,尽可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单个就业个体对自己工作“满意程度”的考核,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质量应当从就业主体对就业岗位的满意程度判断。

四、研究启示

(一)国内外就业质量研究的启示

质量的概念源自管理学,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M.Juran准确表达了产品质量的内涵: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借鉴质量的概念,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其就业质量就是大学生就业状况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但大学生就业质量绝不仅仅是大学生作为劳动者个人的就业状况,高等教育带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个人和社会双重受益,大学生要在就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用人单位要利用大学生的人力资源,政府作为办学主体也要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办学的目的;另外,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在其“差序格局”理论中指出,中国人传统的社会网络是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每个人处于社会关系中就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产生一圈一圈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仿佛扩散开来的一个个圆圈,体现出社会关系的亲疏程度,由于中国还处于“差序格局”的人伦社会状态下,“亲血缘、重家庭”是中国人的普遍特点,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问题,也关系到大学生社会关系,尤其是大学生家庭。所以,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体应该也必须是多元的,它不仅包括大学生自身、还包括学校、用人单位、政府、家庭等社会主体。

目前,国内外对就业质量研究的核心内涵是收入或报酬,是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工作性质、工作岗位和工作的特征等方面,仅涉及大学生自身、而未反映与大学生有关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才是从根本上反映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忽略了对大学生所在学校的关注。

另外,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方法目前主要采用定性研究,大多出自于评价者的主观感受,很少出自实践调查。

(二)国内外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研究的启示

国内外对就业质量的评价重点集中在劳动者的薪酬待遇和“体面劳动”上,对于一般的劳动者这些指标可满足评价要求,但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思维活跃、富于创造力的群体,这些指标略显不足;同时,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校的培养质量、性别差异等),而这些评价指标并未体现;另外,虽然个别学者建立了较完善的评价指标,但各指标的取值未完全明确,造成了计算的困难,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五、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才立业,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对“就业工作”合理、科学的评价关系着数千高校的自身存亡,但目前不同的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定义及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评价指标及体系也未形成统一标准,因此,尽快界定就业质量的内涵,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03:71-74.

[2]刘艳华.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现状与启示[J].北京教育,2012,612:158-159.

[3]杨存博.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探讨[J].人事纵横,2012,05:20.

[4]孙萍、黎志键.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J].科教导刊,2012,03:208-209.

[5]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91.

[6]曾向昌.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系统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9(3):18.

[7]胡天明、康周妹、温亚林.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因素及就业质量标准分析[J].黑龙江史志,2008,13:96.

[8]兰顺东.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构建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2,31(1):168-169.

[9]王旭明.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9,26(2):127-130.

[10]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算[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6(1):139-141.

[11]方焕新、梁程妙、曾杰豪.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J].人力资源开发,2011,7:17-18.

[12]石彤、王献蜜.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12(6):68-73.

[13]王紫薇、樊桂林、韩建伟等.推动实现女大学生更高就业质量的服务体系研究[J].学术研究,2013,11(12):181-183.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YJG201347)。

作者简介:宁东卫(1977―):男,山西闻喜人,讲师、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景颇族“目瑙纵歌”仪式中的舞蹈及传承与保护 下一篇:我那个摆摊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