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的研究国内研究发展综述

时间:2022-09-11 04:31:03

基于设计的研究国内研究发展综述

[摘要]近几年,基于设计的研究(简称“设计研究”)作为教育实践研究的新兴范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教师们的关注和推崇。设计研究是连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不仅兼顾了技术与理论,还更好地结合了设计与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国内研究发展势态,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发表于期刊上有关设计研究的文献,从文献总量统计、文献作者统计、文献期刊来源以及文献研究类型四大维度进行量化地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对设计研究领域的理论层面、应用层面和开发层面的已有研究成果作了简要地述评,描述出目前设计研究领域的发展轮廓和趋势,为设计研究领域学者的研究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基于设计的研究(设计研究);国内研究;内容分析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2-0063-07

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简称DBR),又称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设计实验(Design Experimenta,tion),起源于学习科学研究领域,自1992年被学者布朗fAnnBrownl和柯林斯fAlan Collinsl所提出倡导一种“教育中的设计科学”,就得到了很多教育学者的推崇。它以真实情境为基础,为解决实践问题而生,是一门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研究范式。近些年,国际学者从各方面对设计研究进行着如火如荼的研究,并逐渐影响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诸多领域。有关设计研究的文献著作在国际学术刊物上一度掀起讨论热潮,更有国外学者将“设计研究”理论作为研究生主干课程来开设。由此,“设计研究”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国际前瞻性研究内容。

基于设计的研究自被引进国内教育研究领域以来,学者们对它的研究热情也越来越高。从学者张建伟(2005)在《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一书中较早的提出“设计型研究”应是学习科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到2005年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上学者们对“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论题讨论:从2006年国内发表第一篇有关“设计研究”的论文《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再到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设计研究国际高级研修班”,都有力地推进了设计研究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有学者这样评价设计研究,它很好地结合了设计和研究,兼顾了技术和理论。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持续动力,是理解教育改革如何在实践中运作的重要方法论。更是真正地去克服包括教育技术在内的教育研究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介于它很好地体现了教育技术学所倡导的“问题解决”和“学习设计”等特征,学者马启龙还将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列为教育技术研究的研究方法之一。

由此可以宏观上感受到,基于设计的研究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从微观上看,设计研究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特点以及势态究竟是怎样的,国内学者对此又做了哪些重要工作,它是如何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并推动教育发展的呢?了解一个领域的研究发展。实际上就要对该领域已产生的和新产生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文献资料中蕴含着某个研究领域的丰富知识,通过文献挖掘,可以更好地了解某个研究领域。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国内设计研究相关期刊文献进行一系列的梳理、总结和剖析。以期揭示出我国近阶段设计研究的发展轮廓、研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笔者于2011年9月2日登陆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项选择“篇名”,输入“设计研究”和“基于设计的研究”进行检索,共计六百余篇文献。在以上检索的基础上,再次添加检索项“关键词”为“设计研究”或“基于设计的研究”,最后再剔除掉与本主题无关以及重复的文献,共检索出与本研究相切合的44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它符合本次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类目及分析单元设计

总体上,本文主要从文献总量、文献作者统计、文献出处统计以及文献研究类型四大维度人手,从细节处全面阐述现有研究成果以及发展趋势。

(四)数据统计

本研究的各类数据统计和各种图表生成均采用EX,CEL2007软件。

二、设计研究成果数量统计分析

(一)文献发表量分析

从图1文献发表量分布情况来看,设计研究在我国发展迅速。文献中首次提到“基于设计的研究”一词是在2006年梁文鑫和余胜泉教授的《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一文中。他首次以论文的形式向国内学者系统地介绍了“基于设计的研究”这一研究范式,从此国内学者对它给予的关注越来越高,此后几年的期刊论文数量逐年增多。尤其是到了2008年研究成果量达到了顶峰(15篇),较前一年的论文量增加近一倍,有了明显的增长。国内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和探索在两年内就达到了“突飞猛进”。此后两年的论文量有所减少,但较于2008年以前,其研究成果量还是有一定飞跃式的递进。

可以说,2006年是设计研究国内教育研究发展的起点,随后的两年是迅速发展期。而2008年则是它的高峰期,此后逐渐趋于平稳。由此看来。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的发展历程。此发展势态符合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教授提出的创新扩散S一曲线理论(S-shapedcurve)。

(二)文献作者统计分析

文献作者统计分析主要对文献第一作者以及所属学科作一个数量上的统计,以发现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国内领军人物以及新兴学者。结果如表1所示。

1 领军人物不断突起

表1可看出,大部分学者发表1篇设计研究相关论文,发表相关著作两篇以上者屈指可数。著作成果量最多的当属杨南昌学者(6篇)。近几年,杨南昌学者分别从其历史起源、概念界定、研究范式、研究取向等方面探索性从整合的视角,对设计研究的过程模式以及国外设计研究新发展作了描述性的研究分析,从对设计研究的理解,将其与其他研究方法作了很多解释性的细微研究等等。2010年还发表了国内首部系统研究专著《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

此外,主要从事脑与学习科学的王文静学者自2008年以来一直着手于该领域的研究,每年都有新的成果和大家分享交流,提出了设计研究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桥梁和持续动力的学术见解。学者陈维超、汤跃明、张倩苇、郑旭东、杨雪等多年来在该领域也有突出的贡献。

2 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齐聚”设计研究

本次研究中笔者试图了解哪类研究人员热衷于设计研究,以及设计研究所在的热门学科专业。作者学科领域信息一部分来源于文献的作者介绍,一部分根据作者单位介绍,一部分是通过网络信息查找。以此确定作者的学术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向,并用符号标注在作者名字后面。由于时间原因,网络查找的信息可能并非学者目前最新的学科研究领域,

略有参差,但足以显示出目前设计研究领域研究学者的特点。

整体上,涉及该领域研究学者最多的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且占到了总体队伍的75%,教育技术学者是设计研究领域的主力军,他们在教育技术学这个大环境下更多是研究网络教育应用、计算机辅助教育等方向。而其余学者分别有来自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脑与学习科学领域,学习科学领域,外语教学设计领域和理工科实验教学等研究领域。不同领域专家学者齐聚“设计研究”,纷纷将设计研究运用到各自的研究领域,使设计研究格外“出众”。亦有“万花丛中几点红”功效。足见“设计研究”对教育的深入影响和受重视程度。这一特点和设计研究在国际上的发展势态是基本类似的。

3 大多学者独自选题,研究力量较为分散

本领域著作中,有近80%的作者发表了一篇相关文献。可看出,该研究力量较为分散,学者间交流合作亦很少,且后续研究较少。大多数学者们独自选题研究。之间的交叉流甚少,研究力量较为分散。而缺乏交流与团队支持的研究一般难以持久而深入的进行,难以形成核心研究者和突破性研究成果,也很难有持续而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出现。所以它需要我们持以同样的关注度,集中研究力量、加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是一个领域不断前进不断突进的首要条件。这需要一段时间的积淀和进一步的发展。

(三)文献期刊来源分析

分析文献的期刊来源可了解一个研究领域的“热土”所在。表2可知,到目前为止设计研究相关论文共发表于17种期刊。载文期刊种类较为分散,11种期刊载文量均为一篇;只有6种期刊载文量大于两篇。表中左列前六种刊物中,所载论文量共33篇,占到了总体的3/4。可以认为《开放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杂志》、《教育理论与实践》六种刊物为设计研究领域的核心热门刊物,从以上刊物中可以发现设计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近发展动态。教育技术学者正不断倾注着更多的关注和力量,使设计研究作为教育技术学的一类热门研究主题而发展着。

此外,设计研究类论文亦出现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比较教育研究》等教育综合类期刊中。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学者,很多其他教育领域研究者也都在关注设计研究对教育的影响和发展。可以说,设计研究已经遍布于教育研究大环境中,研究成果来自教育研究各个领域,足见设计研究“魅力”所在,以及它在各个教育研究领域的“不容忽视”。

(四)研究类型分析

研究类型是对科学研究活动总体研究方式的抽象概括,它集中反映了研究者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思路。从研究类型上可以大致看出文章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的结果、形式。通过前述可知活跃于设计研究领域的学者主要是教育技术学者,它也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主题,所以本文参考了美国学者Thomas C.Reeves、我国学者张伟远、李世改、吕巾娇所提出的教育技术研究分类框架,以及学者纳美旧所总结的教育科学研究类型分析,确定了五大研究类型: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解释性研究、开发研究及其他研究,具体类型说明如表3所示。

除文献中明确提出之外,笔者主要通过对论文框架内容以及研究过程研究类型判定,以确保研究类型划分的效度。信度方面,由两位研究者分别对文献研究类型进行统计划分。如有争议之处。则由第三位研究者介入其中,三人共同讨论,综合分析得出判定。由于某些文献中兼顾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研究类型的说明特征,笔者试图通过文献内容的分析来确定文献更倾向于的研究类型。最后经过数量统计,研究得出了如表4和图2所示的文献研究类型数量分布表和柱状图。

从数量上看,设计研究的理论研究类和应用研究类成果居多,两者占整体的79.5%,理论研究文献占近五成。其次,有10%的文献属于开发类研究成果(5篇),解释性研究占4.5%。在目前设计研究领域里,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两类主导性研究成果。学者们大多倾向于此两类。近几年学习者所做的开发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一般而言,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出现都包括创造性构想、实际运用以及社会推广这三步骤旧。相应地。任何一项发展中的学术领域研究都是先从理论研究逐渐迈向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发展的。从时间来看,理论研究成果数量从2006年起不断增长,到2008年其数量达到最多,理论研究占主体地位:而随之而来的应用研究成果数量在2008年也一跃而起,且在每年研究成果总量比例中都占据较大的比例,2008年之后应用研究成了整个研究领域的主导和关注点。此外,开发研究和解释性研究自2007年之后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也反映了随着新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兴起,学者们对他的解释思考越来越多。

基于以上分析,目前设计研究领域的研究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理论研究比例正逐渐减少。而开发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正在逐渐增多。学者们经过了对设计研究理论基础性研究,正在积极往其应用层面上过度发展。其中。开发研究和问题解释性研究也在随之不断增长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思考。

三、研究成果述评

如果说数据统计反映了一个研究领域发展的宏观感知,文献成果分析则而全面真实地阐述了该领域发展的具体研究成果。通过以上相关数据分析可知,目前设计研究领域发展主要在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三个层面上,笔者尝试性对以上三个层面的国内研究成果作简要的阐述和总结,以更全面真切的了解我国设计研究领域现有研究成果。

(一)基础理论研究

近几年,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探讨“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涵义特征、起源追溯、理论基础、实施步骤、发展取向、研究范式、思维特性,以及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差异甄别等问题上进行了多角度地阐述探讨。并做了进一步反思。

1 设计研究之涵义阐述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基于设计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定义阐述,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其为一种研究方法,有认为是一门研究范式。我国不同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专家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目前,笔者检索到有关设计研究涵义阐述就有梁文鑫等人(2006)、杨南昌(2007)、张文兰等人(2007)、倪晓鹏(2007)、吕林海(2007)、焦建利(2008)等多种定义阐述,在此列出较为代表性的学者阐述。

梁文鑫,余胜泉认为基于设计的研究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检测效果,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设计,直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杨南昌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目的是设计一些人工制品(如软件、工具、学习环境),去干预教学或革新教育以作为实践应用,以潜在影响自然情境之中的学与教并对其作出阐释,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论支持持续的教育革新,即促进教育实践和学习理论的同等发展。焦建利从多方协作和方法结合的角度,将其界定为是在真实

情境中,以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协作为基础,将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的方法有机结合,通过反复循环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开发技术产品,在改进教育实践的同时,修正和发展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论。张文兰、刘俊生认为基于设计的研究是一种为了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和设计者等共同努力,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下,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和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至排除所有的缺陷,形成可靠而有效的设计,进而实现理论和实践双重发展的新兴研究范式,其研究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干预的设计、实施、评价和完善。此外,吕林海很通俗地将基于设计的研究是一种系统的而灵活的方法,在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合作。通过迭代反复地来分析、设计、开发与实施改善教育实践与此同时生成相应的学习理论。倪小鹏将它看作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分析具有普遍性的教学问题,设计具有教学理论特征的教学干预,并通过不断应用、评估、修正地渐进过程来探索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理论解释。

从以上阐述中可以看到国内学者对其的理解和国际学者的理解,其主旨是一致的。国内学者在考虑我国教育现状基础之上,将其阐释的更加本土化、民族化,更适合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不同学者理解可看到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基于设计的研究是针对具体教学情境的问题而出发,都是通过在实践中运用一些工具、方法来不断干预教学过程,以达到不断改进的目的,最后呈现的成果则是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革新。以上几点始终都围绕在学者们的各种阐述中,虽字面表达不同。但其精髓却是一致的。

2 设计研究之特征

对于设计研究的特征研究,祝智庭、张倩苇和王文静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性地介绍并总结了Feng Wang、Miehad J.Hannafin和Akker等国外学者诸多研究成果的同时。根据我国教育实践提出了相关的解释。杨南昌学者从不断涌现的研究成果中总结概括出了六条关于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特征表述:干预主义与设计导向;迭代循环与过程导向;实用主义与效用导向;贯一性与理论导向;整合性;境脉性。张文兰教授等人在提出其作为教育技术学的又一新兴的研究范式的同时,亦得出目的双重性、参与多元性、情境自然性、过程形成性、方法整合性这五大基本特征。

以上阐述可以得到诸多动词性质的关键词:干预、迭代、参与、整合、效用,即干预设计真实学习情境(学习环境)、迭代循环研究过程、多方角色共同参与、多种方法相互整合、实践检验效用及理论成果。

3 设计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自设计研究被国内学者关注和了解,学术界就开始争论其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异同之处。由于设计研究整合了多种研究方法,是质和量研究的综合,虽和其他研究方法有所关联,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在多家之言中,学者们讨论最多的是与行动研究、质的研究、实验研究、形成性评价等的辨别分析,尤其是与行动研究的区别。

设计研究与行动研究最接近。杨南昌认为,研究目的的不同是设计研究和行动研究之间最大的差异。这也就是张文兰所着重指出的:行动研究只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并没有形成新的理论或者发展原有的理论,而基于设计的研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形成了对原有理论的重新认识,它既是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理论的验证过程。杨南昌和张文兰都揭示了基于设计的研究与行动研究的本质区别。对于与形成性评价的对比中,杨南昌和张文兰也都有重要的论述,认为形成性评价关注提升某一个设计成品价值,目的是为了完善初始设计,基于设计的研究则是带着发展理论和改进实践的双重目的,关注如何利用设计来发展扩大人如何思维、认识、行动和学习的模式。学者王丽娜认为设计研究是通过设计开发更广泛的原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前的需要,并且要扩展、揭示和确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形成性评价被看做为一种“评价方法”,而设计研究则被称为一种“研究范式”。

在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特征表述中,多位学者就提到“多元整合性”,它虽与其他方法有本质意义的区别,但需要与各种方法互补扶持,使设计更具效用地达成目标。就像著名学者巴布拉教授曾说过的,基于设计的研究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系列的方法。安东尼·凯利教授也认为,我们在对设计研究者采用的任何一种研究方法严格要求的同时,不仅需要保护设计研究项目的“革新权利”,也需要允许我们在为了发展具有普遍性的研究主张中有失败的可能。

(二)应用研究成果述评

任何一个理论价值的衡量和判断,要看对教育实践的推进程度和进化深度。基于设计研究联盟曾指出,基于设计的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教与学环境、发展基于情境的学与教理论等几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和无限能量。本文从教育形式和教育层次两个角度,来总结概述设计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

表5显示了设计研究在各级教育层次中的应用分布。从数量上看,设计研究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研究有1篇,占总体的5.1%,涉及高中教育教学的不到总体的三分之一,而六成多的文献都是有关高等教育应用的。可以发现,设计研究的应用层次随着学习者的年龄阶段性以及教育的开放性而不断有所侧重。学者们尤其侧重将设计研究运用到大学课程的设计开发中。这可能由于是设计研究本身的特质和介入的学习者自身的探究能力和自主能力。这需要学者们和教师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满足中小学生的发展需要,更好地设计研究方案来迎合基础教育的特点。

就目前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将设计研究范式运用在教育游戏、网络学习、人工智能教学、混合式教学、虚拟实验以及真实实验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程桂芳等人以《学习科学与技术》大学课为例,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通过两次循环对网络协作学习活动进行设计、评价和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范式对提高网络协作学习的学习成效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万良、杨雪、杨晓燕等人采用设计研究范式的理念和步骤策略,分别设计了大学公共课《现代学习技术》、大学实验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与《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整个混合式教学课程,课程满意度均较高且实现了面授和网络教学的很好结合。

解素敏结合我国教育游戏的现状发展以及问题所在,将基于设计的研究渗入到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在总结出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的四阶段流程图的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教育游戏设计流程图:陈维超等人采用设计研究方法来应用和评估“希赛可”人工智能教学系统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刘英杰等人应用设计研究范式对大学物理网络三维虚拟实验的设计与开发进行研究,并对开发模式进行了两轮的循环设计、开发与应用,以逐渐完善设计研究范式的实际运用方式。斯琴图亚则透过设计研究方法,分析找出本科教学跟进性探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沙景荣、张伟平等人从有效性的设计研究角度,调查了大学生网上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和高校信

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探究,以提高调查实施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在设计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常需要对项目进行多次的设计、实施、评价、修正的迭代循环,通过长期系统的工作来真实的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而在以上诸多应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采用两轮(有的甚至一轮)的设计、评价和修正,很少有进行三次或三次以上的迭代循环修正研究,很少有后续研究发展。这和国外的实践研究历程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学者利用设计研究范式进行实践研究的过程还处在一定的探索期,更多的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研究案例,并且敢于在实践中不断大胆的尝试和应用创新。在这其中,我们需要不断引进介绍国外最新的优秀研究案例,而研究的长期性也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以及经费的支持。

(三)开发研究成果述评

随着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尝试性的运用该研究方法投入到各种课程开发过程中。就目前来看,学者们主要将设计研究运用在教学设计开发以及教学系统相关软件开发中。此类开发研究文献成果数量较少,但发展势头良好。

刘春燕、汤跃明等人根据近几年教育存在的实践问题,运用设计研究的步骤开发出英语在线写作平台和为小学科学课程服务的游戏化学习系统。王美运用设计研究方法开发了《人·建筑与城市》高中研究型课程的开放学习环境以及教学活动,持续时间一年之多,将理论与实践双重目标初步实现。黄国雄依托《中国货币金融博览》专题学习网站,通过开展三轮教学实验,探索出了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活动的有效策略,最终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44篇设计研究相关文献各维度的数据统计及内容总结梳理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我国设计研究领域研究发展迅猛。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设计研究作为一门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研究范式,是连接并跨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与桥梁。自2005年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受到了教育各领域学者们的关注和认同,著作成果内容层出不穷。尤其是2008年文献产量达到了一个高峰期,随后的两年虽有所减少,但整体势态呈上升的趋势。由此可看出学者们对设计研究领域的足够重视和关注度。然而通过不同维度的分析,就整体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而言,设计研究在国内的发展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发展和实践的积淀。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并吸取国外优秀研究成果的同时,更大胆进行各种创新性的实践尝试。

(二)不同领域学者齐聚“设计研究”。但研究力量较为分散,研究范围广而不深

近五年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涉足设计研究领域研究。尤其教育技术学者占大多数,设计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又一新兴研究领域。此外,教育其他学科领域如学习科学研究学者、脑科学研究学者、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学者等都纷纷介入到设计研究领域研究发展,使其对教育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深度。这一特点和国际上的研究发展情况是类似的。

然而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献著作只有一名作者,且后续研究较少,研究不长久;大多数学者间的交流合作较少,研究力量较为分散。这也就很难保证研究的深度。只有学者间不断地交流和团队合作支持,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才能有更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虽然设计研究在我国还属初期发展,也仍需我们对此给予同样的关注和反思。

(三)设计研究领域更多的关注高等教育。而很少涉及中小学教育

在设计研究的教育实践应用和开发层面,学者们更多的关注于高等教育面向对象上,尤其倾向于将设计研究运用在高校探究性教学以及混合性教学中,而很少关注中小学教育。大多学者是利用设计研究范式将多媒体技术、某个教学系统与课程整合或某个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设计研究这一新兴范式可以有力的填补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这对于中小学教育是极为有利并切实可行的。这需要学者们基于更多的力量作用于中小学一线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实现设计研究范式的理念。

(四)研究成果呈现出理论研究为主体、应用研究为主导的局面

在理论研究层面,学者们借鉴国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性的重新定义并阐述了设计研究的涵义、历史渊源、实施步骤等多方面。其中,学者们还热衷于向国内学者和教师介绍有关设计研究的国外优秀教育案例,为学者的研究和一线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和视野。理论基础性的研究终究是为了我们能够很好的理解并运用而进行的。

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研究发展的重心和关注点主要集中于设计研究的应用层面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扩展,学者们逐渐由理论研究过渡于设计研究的应用层面以及开发层面研究。这符合一个新型事物的发展轨迹。

(五)国内设计研究的应用类研究尚不完全成熟。开发类研究成果数之甚少

就目前国内有关设计研究的应用和开发案例来看,很少有研究进行三次以上的迭代循环研究的应用研究过程,大多是进行两轮反思修正,有的甚至只进行一次实践和修正而无后续研究。一项设计研究项目通常需要多位学者的不断设计、实践、修正、再设计和再实践等等。这一现象和设计研究思想的初衷有所背离。和国外研究相比,整体势态尚不完全成熟。虽然目前国内研究尚属探索期,这其中还需要不断的人力、物力和经费的支持,但仍需值得我们注意多多借鉴学习优秀案例和研究经验,不断地大胆尝试和创新实践。

此外,和应用类研究成果相比,国内开发类研究成果数之甚少。而开发类的研究成果多以开发某系统或教育平台为主,很少有开发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但在不久的几年里,相信它作为一个新兴的分支层次以及空白点,设计研究正逐渐迎来真正属于它的“春天”。

五、结语

设计研究作为一门新兴教育实践研究范式,推动并连接了教育理论与实践。它为学者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和实践视角。就像焦建利教授所说。它不仅兼顾了技术与理论。还更好地结合了设计与研究。这也就是设计研究所以受欢迎的原因所在。虽然设计研究在我国发展时间还较短,但已初见成效和规模。本文以有关设计研究的44篇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虽然样本数量较少、发展时间较短甚至还不足以说明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某些方面结论还有些偏颇,但亦可简要描述出当下设计研究领域的发展轮廓和趋势,为设计研究领域研究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以此,引起更多学者关注的目光和研究力量,积极投身到该领域磁场中,使当下教育理论更好地服务并实现于实际教学中,实现设计研究的最初目的和理念。

上一篇: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的计量分析 下一篇:百度知道中网络信息资源与用户发展的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