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体会

时间:2022-09-11 04:18:25

室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体会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及我院近几年对急诊室性心律失常按危险程度及预后制定的相应治疗策略,即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体会。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急诊;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a)-156-01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无脉搏室速和室颤,根据预后对心律失常进行等级分类。I类:不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这一类通常随年龄和心脏病的严重性而增加,没有独立的预后意义,Ⅱ类: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主要是持续室速,常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Ⅲ类:致命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多形性室连,扭转性室速及原发性室颤。我院近几年急诊收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余例,按室性心律失常危险程度及预后意义分为良性、可能或潜在恶性和恶性,由此而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治疗效果较好,现将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1 良性室,心律失常

多见于健康正常人,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无血流动力学障碍引起的症状。偶发,频繁早搏,有时呈联律或短阵心动过速,占我院收治急诊室性心律失常的1/2左右。患者多数症状为:自感心悸,心脏重击感,情绪焦急而紧张,多数中年妇女尤其是45岁左右的女性,正处于内分泌和植物神经调节不稳定时期,常感身心疲惫,经常心悸,心前区不适,心脏有漏跳等而频繁就诊。对待这些患者,治疗的首要任务是用现代的诊疗手段,排除器质性心脏病,明确告知其早搏是良性的,预后是好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缓解长期的心理紧张和焦虑状态,适当应用镇静和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原则上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确实不能缓解症状,并确定与早搏相关的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不宜使用毒副作用大的药物如胺碘酮。

2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指有重度器质性心脏病,少数虽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有极高的心脏猝死危险。其发生率虽不高,但若急诊处理不当,可迅速危及生命。

2.1 持续的单形和多形性室速

患者就诊时就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蜕变为室颤,需要立即终止心律失常的发作,恢复稳定的灌注节律,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胺碘酮和(或)直流电转复律。Q-T间期延长所致尖端扭转型室速是多形性室速的一种特殊类型,伴Q-T间期延长的应停止使用可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并可采用以下措施:静脉注射镁剂,临时起搏。应用异丙肾上腺素B受体阻滞剂、利多卡因药物治疗。覃中琼应用硫酸镁治疗乌头碱导致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2.2 慢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一般有慢性器质性心脏病,其处理重点以治疗基础心脏病为主,预防心律失常诱发及触发因素控制心衰,改善心肌供血,纠正心律失常,有条件者择期安置ICD,不具备条件者宜药物(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单用或持续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2.3 室颤(无脉搏的室速)

临床症状包括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听诊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亦无法测到。应立即按心肺复苏原则进行3次除颤,若除颤不成功,继肾上腺素后,首选胺碘酮改善电除颤效果,复苏时,在缺血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应用利多卡因纠正。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预后较佳,复发率与猝死率低。

室性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健康正常人群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危险度、预后和临床意义取决于心脏病自身的性质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程度及心功能状况。因此,临床医生在处理早搏时,必须遵循以患者为本,具体病例具体分析,尽量做到个体化“量身定做”的原则。

上一篇:原发性肝外胆管癌的CT诊断 下一篇:利福平的联合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