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划引领下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时间:2022-09-11 03:54:28

在规划引领下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2008年启动,2011年2月正式印发,《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前后历时两年多,数易其稿,最终出炉。目前,浙江省成为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后最早颁布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省(市区)。在“十二五”开局之际,颁布《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浙江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规划》第一次对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将对浙江省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围绕着《规划》的出台,以及未来5年浙江省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布局,本刊记者专访了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施建国主任。

信息技术具备促进教育变革的潜在功能

记 者: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据我们了解,浙江省是继国家《纲要》颁布后最早出台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地区。《纲要》中提及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作用”。首先请您谈一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施建国:我认为,这是国家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做出的正确判断,也是对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历来都是社会变革发展的重要动因。大多数的技术革新,诸如摄影技术、电灯、火车及电影等,都导致了时代性的变革。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广泛应用、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更是相继引发了世界性的工业革命,推进了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回顾人类社会发展,教育的方式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农业社会个体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教育方式也是手工作坊式、师徒式的个别化教学。工业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则决定了该时期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标准件流水线形式的班级授课制即集体教学。进入20世纪中叶,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它们作为新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为解决信息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教育教学方式从以培养标准化人才的集体教学为主转变为小组合作、个人探究等,体现学生个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的新型方式。在当前21世纪,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全面深刻地变革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因此,适应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特点,将教育与科技相结合,以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是时代的使命,也是教育适应社会的必然需求。

当然,信息技术也具备促进教育变革的潜在功能。教育信息化借助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特点,给教育带来的变化是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情境虚拟化,从而为教育内容的遴选、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学时空的改变等提供了机会与可能;为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均衡、教育管理方式落后、体制改革困难等提供了新思路,可以为国家“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做出直接贡献。

记 者:浙江省教育信息化《规划》是基于怎样一个现实背景而出台的?

施建国:自“十一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以应用为导向,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先后实施了“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书香校园工程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取得不俗成绩,为全省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强大的支撑。

一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全省所有市、县(市、区)已全部建成教育城域网,中小学校园网从2001年的600所学校增加到了目前的5230所学校,占中小学总数的86.5%,“校校通”目标基本实现。截至2010年底,全省中小学生机比达6.4:1,多媒体进教室比例达70%。省级教育网站支撑平台初步建成,为省教育厅门户网站等4个独立网站和8个子站提供良好的支持与服务。

二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初具规模。10年来,全省以丰富资源内容、加强资源共建共享为主要目标,以“引进国家资源、共享合作资源、购买急需资源、开发特色资源”为基本思路,努力加强资源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建立了浙江省新课程多媒体素材资源库,完成资源建设条目7万余条;制定并实施了《浙江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划(2008-2010年)》,开通浙江教育资源网,为全省中小学校师生提供各类优质资源。经过二期改版,资源总量达461GB,深受广大师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和好评。我们还建立了长三角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通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联盟网站,积极开展长三角中小学校的网络结对活动,在资源共建共享上迈出了新步伐,拓展了新模式。

三是,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基本具备。多年来,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普及、各种形式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深入推进,全省各地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上涌现出许多特色和亮点。如宁波市在数字校园建设、电子书包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海盐县在借助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温州市在强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统计,全省乡中心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98.3%的教师会运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96.6%的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已在我省中小学校普遍开展。网络教研、教师博客、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电子书包、家校通等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电子政务和电子校务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中普遍应用。信息、视频会议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阳光高考平台、就业指导等各类应用系统功能完善,为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教育行政效率、强化公共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教育信息化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推进持续发展。我省先后制定了《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0-2020)》、《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等政策文件。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机构,75%的中小学建立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保证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虽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我省经济发展和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相比、与教育信息化发达省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教育信息化仍然是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主要表现为教育信息化观念不强,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管理与运行机制不健全;教育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记 者:您刚才提及了管理与运行机制若不健全,将有可能成为制约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短板”。那么,您认为如何创新现有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施建国:教育信息化是系统性工程,也是战略性工程。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认为,教育信息化机制建设应该从五个维度去考虑,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关键应用、教师能力和政策法规。加强体制建设,提高信息化领导力,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核心。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由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统筹管理,体制较为完善。为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力,“十二五”期间,我省成立由省教育厅厅长任组长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组织实施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系统建设,管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成立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我们要求各地县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逐级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明确信息化工作管理职能部门,配备信息化专职人员。目前,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成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在陆续成立。

记 者: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在浙江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有哪些令人期待的重点目标、重点任务?

施建国:目前,浙江省教育已经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基础教育实现了由普及9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学前3年到高中段共15年教育的跨越。浙江教育总体上已经进入“读好书”的新阶段。展望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将根据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以服务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促进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均衡、提升教育品质为基本宗旨,以“到‘十二五’末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撑”为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坚持“需求导向与统筹规划、超前部署与突出重点、项目示范与注重实效”三项原则,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为主题,沿着“依托信息技术重构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教学的新模式和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三条路径发展,组织实施五大任务和四项工程。

根据浙江省《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组织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与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五大任务,启动实施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数字校园示范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四项重点工程,全面建成“一网二库三平台四体系”,即:建成高速安全的全省教育计算机网的骨干网,建立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立政务与校务管理平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记 者:按照这一《规划》的描述,到2015年信息化会给浙江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具体到学校,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施建国:总的来讲,推进信息化会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

其一是教育管理创新。《规划》要求到2015年,全省将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90%以上的学校全面实行管理信息化。这就意味着,到那时我省学校只要上网填一张表,就能解决所有的数据和信息报送问题,可以大大减轻校园管理工作。这些整合教师、学生、财务、设备、科研等在内的数据,还能帮助各级管理者及时、准确地掌握一线教育的基本情况,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其二是教学模式创新。《规划》提出要积极探索和推广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型信息化教育模式。我认为,这种教育新模式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负担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

其三是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情感、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十二五”期间,我省中小学在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会有一个全面的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会得到全面提高,将培养出更多适应国际化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具体到学校,最大的变化应该体现为课堂教学组织形态的变化,像移动学习、虚拟现实、电子书包等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有可能会较多地出现在我省的大中小学校里。远距离学习、跨时空教学等都不再是梦,一个“人人、处处、时时”都能学习的社会有望真正到来。

上一篇:农村学校教研的新途径 下一篇:将读书融入生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