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新闻采编的冷思考

时间:2022-09-11 03:32:06

热线新闻采编的冷思考

热线新闻以突发、快速、忙碌的风格,在现代都市报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谈起热线新闻,大家都与风风火火、雷厉风行联系起来,笔者从事热线新闻已7年,如今要提出冷思考,热与冷看似一对矛盾,却存在着内在的和谐与统一。

首先从热线新闻线索来说,能够反映到热线电话或者信息平台上的,其表象特征通常呈现出一种热、急和集中,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从线索提供人到值班员、记者和编辑,都需要一种冷静的判断和理性的分析,但这种判断和分析不是长时间的,而要突出其时效性,否则就会稍纵即逝,等你分析对了,判断准确了,现场也没有了。这里对热线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一方面是知识面的宽度,做个社会学者和杂家,生活中处处留心,自觉地去积累,这样用时才不会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是经验的积累,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工作作为积累丰富经验的战场。最后就是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对一名称职的记者来说真的不是一句空话,把十多年前学得的一点东西拿到现在去用,不仅自己不能得心应手,写出来的东西也显得生硬干涩不到位。

其次从热线新闻的岗位分工来说,作为热线值班员,工作虽然相对简单,但身上担负的责任却并不轻,他们这里是新闻的进口,是热线新闻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没有责任心和事业心,一张报纸的热线就会“失聪”和“失明”。如果不能冷静对待每一条线索,就会使记者整天忙得团团转,却不出活儿。如有一次一名值班员接一名读者的电话,称紫荆山路凯利农超市失火,如果这名值班员冷静一点,多问一句话,是超市哪里失的火,记者就不会匆忙跑出去10多公里地却扑了个空。原来这次所谓失火只是凯利农商场的一间办公室的窗帘着火了,而且不到2分钟就扑灭了,根本构不成新闻。还有一次一名值班员接热线称火车站大钟被放倒了,值班员这时正需要为夜晚值班记者找一条新闻线索,火车站窗口地区出现了这样的荒唐事,当然是新闻,但值班员和记者如果多打一个咨询电话,就不会闹出记者匆忙赶去,原来却是车站方正在维修大钟的闹剧。

作为记者而言,表象的热闹与内在的复杂性要求记者深入采访一线时,更需要一种超乎寻常的冷静,要把自己的位置找准,角色选准,自己是观察和分析者,并不是事件的参与者,不要轻易被表象的热闹左右自己的思维。一些刚刚从事热线新闻采访的记者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先入为主,思维模糊,通常是在报社信息平台上看到线索是一种判断,到了采访现场见到一方,听了其说法,是另一种判断,等见到另一方又是一种判断,到最后不知道应该听信谁的,提笔写稿时犯了难,竟然问老师他们该怎么写稿子。如2002年一位顾客投诉麦当劳快餐厅,称自己的孩子到洗手间时被湿滑的地面滑倒,摔了跟头,店方不管。一位记者抓住这条线索后,先下结论,麦当劳肯定做的不对,我得去批评批评。等到了麦当劳后,她先听了店方的解释,原来5岁以下孩子不允许自己单独到卫生间,因为小孩子由于身高不足,很多卫生设施他们摸不着,勉强摸着了又容易溅出水,造成滑倒人的事件。这时她又一下子站到店方一边,批评家长的监护不到位。可最后她见到受伤的孩子及家长,家长称既然这样店方就应该有明显提示,服务员也应该提醒一声,但他们并没有接到这样的提示。此时这位记者又觉得家长说的有道理,接下来想一屁股坐在顾客一方。回到报社她坐在电脑前,唉声叹气发起了愁,大家都有道理,我应该怎么写这篇稿件呢?这样来看,连个是非曲直也搞不清,还有价值可言吗?

作为编辑而言,这一环节位于新闻事件的最末端,他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热线的余温,靠敏感的末梢神经去领悟事件及其本身的内在价值,所以在夜晚有限的时间内认真负责是一方面,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也是把好关口的关键,事件再热闹、版面再需要,也需要冷静地对待每一篇稿件。一些编辑过重地考虑热线新闻版面的需要,而对每条新闻背后的东西分析把握不清,造成好的有价值的新闻上不去,表面看似热闹,其实不怎么有价值的新闻却屡屡得逞,不仅打击了一些记者的积极性,更可怕的是耽误了热线新闻的发展,使得报纸在激烈残酷的报业竞争中蒙受损失。

再则从热线新闻的操作实践来说,热线与冷静既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和谐的一面。热线离不开激情四射,但它同样离不开客观冷静。一位记者早上5时40分接到热线线索称有一名妇女爬到新闻大厦20楼要跳楼,原因可能是其儿子被省高级法院判了死刑,她不满这个判决,决定以死相要挟,制造轰动效应。这样的线索因为跳楼的原因有一条“可能”,并不确切,所以毫无疑问应该到现场看一下,去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但肯定不需要耽误太多的时间,花费过多的精力,更不必要写出长篇大论,原因有三:一是发生地是新闻大厦;二是省“两会”期间和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三是与法院判决有关。但这名记者过分地考虑此事件的轰动和热闹,没有学会冷静,以至于在采访地花费了7个多小时,纠缠着法院采访,结果最后不仅稿子没有发,还耽误了其他正常采访,更为严重的是没有大局意识,给政府添乱,受到上级的批评。

这样的事件不仅仅发生在记者身上,编辑也会犯同样错误。如2002年,经过省政府的强力争取,终于将全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会议定在郑州召开,不仅其政治意义重大,还将为河南医保进账一亿多元。会议现场也招来了省外众多医药厂家的关注,他们纷纷到场公关,力争分得一杯羹,而其中恰恰缺少河南省内医药厂家的参与,这很好地说明一个观念问题,还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等诸多问题,应该是不错的新闻,采访该会议的记者也敏锐地抓住这一热点问题,采写了稿件,但值班的编辑对这一热点问题不能冷静对待,甚至有些脑子过热,把某些表象的“靓女”等问题放大处理,把医改、河南企业缺少竞争意识等真正的新闻淹没其中,特别是把标题处理得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突出“靓女”,制造所谓噱头和亮点,结果招来非议,也使报社蒙受了损失,教训相当惨重。

(作者单位:大河报)

编校:施 宇

上一篇:媒体与收藏热 下一篇:童话终于成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