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

时间:2022-09-11 03:15:47

论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

[摘要]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发展观的根本性变革。从以物为本发展观到以人为本发展观,从线性发展观到全面发展观,从失衡发展观到协调发展观,从掠夺式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

[关键词]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传统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发展观的深刻变革。从以物为本发展观到以人为本发展观,从线形发展观到全面发展观,从失衡发展观到协调发展观,从掠夺式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

一、从以物为本发展观到以人为本发展观

所谓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理性认识,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问题,是发展观的一个基本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发展观与以物为本发展观。这里所说的 “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言的价值观。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利用自然物,让物尽可能满足人的需要,尽可能满足更多的人的需要,尽可能更加合理地满足人的需要。如何看待物的发展?从以物为本的角度,把它理解为单纯物的增长。

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到何等水平,自然永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人永远都是生物体和自然界的一部分。工业化发展的沉痛教训是物质资源高度消耗和生态环境高度污染。传统发展观的信念是:发展就是对自然界的掠夺,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没有限度、天然合理、不受任何约束。这是完全错误的。按照这种观念发展下去,最后必然是人类的自我毁灭。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以自然为本(即以物为本),把保护环境看作是最高目标,这实际上是以放弃发展来保护自然,这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中也做不到。另一种是以人为本,重新认识自然对人的意义,并在协调人与人关系的过程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当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能动性,还是物的因素?这是以人为本发展观与以物为本发展观的又一重要区别。以物为本把人的价值归结为物的价值,把人的作用归结为物的作用,把人与人的关系归结为物与物的关系,认为物决定人的命运,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的发展观。以人为本认为人是惟一的创造主体,是价值之源。

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其重点是放在发展的主体上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的,认为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人的发展的条件和手段,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促进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解放与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把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发展的首要因素和根本动力。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始终关注人,坚持以认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

二、从线性发展观到全面发展观

既然以人为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目标,所以它的发展观当然是全面发展观,而以物为本发展观则认为发展只是经济增长。线性发展观的基本信念是:人的本质是“经济人”,经济利益是人的惟一利益,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活动的惟一动力,经济目标是人类发展的惟一目标或最高目标,经济手段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惟一手段,生产力水平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水平,经济万能,只要经济发展了各种社会矛盾都自然化解,社会各方面自然而然随之发展,经济发展即社会全面发展,经济需要、经济活动天然合理,不应受任何控制和约束。

但是,经济发展不是人类发展的全部内容。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主体,既有物质生命又有精神生命,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人类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方面建设。不是人们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归结为经济需要,不是人的所有需要都可以用经济手段来满足。坚持一个中心,但要反对单打一。

科学发展观认为,经济的发展不能取代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人的发展。坚持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自然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等多重关系。科学发展观突破了原来认为经济发展就是社会发展这一狭隘的观念,扩大了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把社会发展看作全面的、综合的、整体的、和谐的发展过程。

三、从失衡发展观到协调发展观

线性发展观认为人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天然合理的,凡是能够做的就是应当做的。所以经济发展应顺其自然。这种自发发展观从根本上否认了人们对经济进行自觉协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西方现代化理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发展是自发的过程;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发展是被动的“他发”过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发展是人的自觉活动,对市场的崇拜和对自发性的迷信,既违背人的主体性,又违背客观的经济规律性。

没有协调就没有发展。线性发展观是消极的,应提倡协调发展观――人主动地、自觉地进行协调。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协调是一种多样化的有序的统一,是一种适度的比例关系,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就是几种特定领域关系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协调就是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五个“统筹”是落实协调发展观的关键。以物为本发展观与线性发展观是一致的,都片面强调物质发展的重要,这是当前我国发展事业的主要思想障碍。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克服传统发展观的局限性,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从掠夺式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

从历史的观点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确定的以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发展观,以征服自然为豪迈,在大大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口膨胀,等等。这些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的疆界演变为全球性的问题,潜在问题进一步恶化蔓延为公开性的问题。综观世界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除了自然界的变化和灾害以外,可以说主要来自于人类的活动,来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积极地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探索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的政策和发展战略,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应运而生。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于发展要周密策划,把全面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可持续发展寓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谋求发展时,要处理好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防止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来满足眼前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和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坚持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持续发展。

五、结语

传统发展观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经济增长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将社会发展仅仅归结为经济发展。这种发展观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危机,也导致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断裂,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从物本发展到人本发展、线性发展观到全面发展、从失衡发展到协调发展、从掠夺式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飞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化了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的巨大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上一篇:汇率和收益双重随机情况下投资研究 下一篇:关于英语经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