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和世界相处

时间:2022-09-11 01:49:23

一个人,和世界相处

11.11,“光棍节”。

网络有句流行的话:“如今,小学生过情人节,中学生过光棍节,大学生过儿童节。”当然,这无疑只是对某些个别现象带有玩笑性质的夸大,但“越长大越孤单”却是当下许多中学生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

小时候,我们很少一个人,也害怕一个人:怕一个人睡觉,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一个人出门……我们总是希望有人和自己在一起,或者家人,或者伙伴,他们让我们感到不无聊,不孤单。但是随着慢慢长大,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独处”的时间,也有了越来越多“孤独”的体验。

一个人的时候,你如何和世界相处?

一个人的时候兵荒马乱尴尬现实

我们的校园记者潜伏在同学之中,不失时机地发问:“你一个人的时候,会做什么?”

——打DOTA呀,必须的!

——一刻不停地找朋友聊天,煲电话粥!

——刷微博,刷微信,逛论坛,在群里聊天。

——跟别人闹矛盾发脾气以后,必须找个角落一个人呆一会儿,一是让自己冷静一下,二是也让别人瞧瞧,惹我生气,哼,后果很严重的!

——睡觉。

可是,这些真的算“独处”吗?打DOTA,或者别的游戏,无非是把自己放进了另一个热热闹闹、人来人往的虚拟世界。找朋友聊天,正好说明你受不了“一个人”的状态。微博微信论坛什么的,不都叫“社交网络”吗?不开心之后的独处,不过是暂时的逃避,同时还有那么一点向别人“示威”的意思。至于睡觉么,那几乎等于“什么都不做”……

一个人的时候会做什么?在接受调查的85位同学中,27%表示会“想尽办法把这段时间打发掉”,28%选择了“找人,终结自己的独处状态”,而愿意“享受独处时光”的不到半数,这其中其实还包括了很多诸如上述“打游戏”“上网聊天”“睡觉”之类的“伪独处”状态。

也许就是这样,对我们中的大多数而言,一个人的时候,世界兵荒马乱。

——我喜欢热闹,只有和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才感到安全,独处的时候也总会想方设法往人群中靠近。

——若不是不得已,谁会主动喜欢一个人闷闷地呆着啊!

——一个人旅行这种事,听起来好像很文艺很浪漫,可是真正要动身的话,一个人买车票、一个人跋涉在遥远陌生的城市、一个人吃饭……想想都觉得好凄凉,感觉不好。

——我最喜欢去游乐园玩耍,要是没有人陪着我尖叫、一起体验紧张刺激的感觉的话,那就太没意思了。

——我不习惯一个人挑衣服,连个意见都听不到会无所适从,有朋友的贴心建议,会感觉安心多了。

——偶尔心情不好我会说“谁都别理我”,然后玩消失,但“消失”以后的时间其实挺难熬的,总盼着有人找到我,要是大家真的都扔下我不管了,那我肯定会很生气。

——有一次我去看了场电影,别人都是结伴,只有我是一个人,很不习惯,很别扭。以后肯定不会独自去看电影了。

——你不觉得一个人在深夜走楼梯是一件很恐怖的事么?

——课间休息的时候,上厕所肯定得拉个姐妹一起去,要是拉不到人,如果不是很急的话,宁愿再憋一堂课,那时候总该有人要去了吧……

人是群居动物,我们本能地习惯于把自己扔进人群中,如果离开人群,就感觉好像把自己也弄丢了。但诗人汪国真曾说:孤独是一种品质,孤独是一种财富。应该怎样理解呢?

当我们走过童年,走进青春,走向成熟,品尝到“孤单”的滋味,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孤单”中,尝试着学习一个人与世界安然相处。

他们这样与世界相处

城市探路者

王嘉鹏

一辆单车,承载着一个少年在平凡熟悉的生活里,行走未经的路,去探索城市未知的另一面。单车少年王嘉鹏就这样拓展着自己的生命地图,也发现了一个向往广阔天地、对世界充满好奇的自己。

每天放学回家,同学们有的坐公交车,有的是父母开车来接,而我骑自行车,这便成就了我每天的独处时光。

我家住在城北一个工厂的宿舍区,我从小在那儿长大,小学、初中都在厂区附近,活动范围差不多也就那么大,直到考上了“城里”的高中才有机会走得更远。那时家里刚刚买了车,但我以不放心老妈的车技为由,坚持自己骑车去上学。我想,我是享受着这几十分钟独自骑行时光。骑车上学,迎着楼群后初升的太阳;骑车回家,看着城市渐渐亮起万家灯火。它跟坐车不同——不是隔着玻璃看风景,而是把自己放在风景中,耳边呼呼刮过的风就是证明。

很快我就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两点一线”了,开始探索家与学校之间更多不同的骑行路线。有时候离开繁华的大马路,随意拐进一条小巷,这城市另外的模样就被我发现了。有时候是一条安安静静、浓荫蔽日的林荫小道,墙头爬满盛开的蔷薇花。有时候是喧闹的马路市场,沸反盈天的买卖声中透着浓浓的市井味道。有时候会遇见一大片沧桑的老房子,老人坐在门前的藤椅上小憩,流浪猫从容不迫地穿街而过。有时候会看到一些奇怪的或者颇有历史感的地名,让人颇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有时候会在街巷的深处撞见一家别具特色的小书店、咖啡馆或创意小店,顿时有一种发现之后的惊喜感。有时候经过有些破败、有些脏乱差却也暗藏着某种勃勃生机的外来务工者聚居的街区,不禁慨叹于生活的艰辛,以及艰辛生活里的人们的努力与乐观。有时候会误入一条死胡同,行到无路处,笑一笑原路返回。

有时周末去图书馆,便趁机踏着自行车四处转转。我买了一张本市地图,每次结束“乱转”回家以后,就在地图上“复盘”今天骑过的路线,用笔在地图上描画出来,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颇有成就的“城市探路者”。

一个直接的好处是,我认了不少路,无论是同学问起某个地方在哪里,还是我那个路盲老妈找不到目的地,我基本上都能准确地说出它的位置以及到达路线,被人戏称为“GPS”。而对我自己来说,这一次次“发现之旅”最大的收获是,我的世界一天天开阔起来,也丰富起来了。我知道有一天,我的地图会变得辽远广阔,去到今天的我想也想不到的远方。

大山的子孙

凌佳敏(杭州萧山区闻堰镇初级中学)

心情烦躁的时候,凌佳敏喜欢独自到附近的山上走一走,与动物和花草树木讲话,对着天空呼喊。通过与自然万物这样平等的交流,她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也找回了心里的最爱,那种简单、质朴、踏实的快乐。

一个人的时候,有很多手段去打发这段时光,比如玩电脑、看电视、写作业、画画。然而当我真正烦躁的时候,我会去家附近的那座山上,那里就好像是我的小小世界,山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朋友,我可以跟整座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像一个流浪者,走在小时候曾走过的山路上,会忘记许多现在,记起许多曾经。山间小道边有一个用篱笆围起来的小小王国,有士兵——狗,有女仆——羊,有平民——鸡,而国王则是养它们的主人。傍晚的时候总有几只羊在路边吃草,胆小的我一直不敢走近。我跟它们周旋,打算趁它们不注意的时候逃过去,可竟会被它们拦住。有一只羊“咩咩”地叫起来,我假装很生气地看着它,莫名地想用它的语言跟它说话,于是我说:“咩!”它也回答了我,虽然我不知道它跟我讲什么,但是我总感觉它听得懂我的话,不然它不会和我对话。突然觉得,和一只羊讲话要比和一个人讲话还容易,因为那是一种单纯美好的交流。当我终于绕过它们,就微微笑,摇摇手,和它们告别。

往前走,杂草丛生,翠绿一片,在那种自由、生动、顽皮、倔强的氛围中,我总是禁不住告诉眼前的它们,我讨厌现在的自己身上的任性、自私、虚伪……而它们一定会倾听,我感受得到它们的安慰,它们对我点头、摇头、招手,甚至微笑。

我最喜欢的就是在山坡边上找块地方坐下来,管它脏不脏,就是坐下来向下望,整个村庄一览无余,马路,寺庙,隔壁的村庄,自己的家,别人的家……“啊——”我喜欢这样拼命地冲山下大叫。这样一喊,所有的烦恼就会跑掉,整个人轻松很多,就连回去做作业也精神百倍!

一个人的时候去山里走走,总会找到简单、质朴、自然、踏实的快乐,就像回家的感觉一样。住在大山旁边的大山子孙,真是幸福和幸运。我感觉山看懂了我,我也依恋它带给我的宁静。

画漫画的动漫迷

暖羊羊(杭州第二中学)

喜欢看漫画,更喜欢画漫画,完成的作品不需要别人的夸奖和点评,懂得自娱自乐的人最快乐。而在一个人画画的过程中,暖羊羊同学最大的收获是发现自己如此喜欢那个专注的自己。

仔细地洗上两遍手,在脑海里回想着最近看的动漫、玩的游戏,或是在电子画板上临摹游戏的设定图,或是以动画人物为原型“脑补”出小剧场……程序是不是很复杂?这就是我一个人独处时最爱做的事情——画漫画。

在同学们眼中,我可是一个骨灰级动漫迷,但我和那些看动漫纯粹为了消遣的同龄人不同,我有个特别的爱好——画下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为他们编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这件自己真正享受的事情。那是我的16岁生日,舅舅送给我电子画板和画笔作生日礼物。在此之前,从小就喜欢画画的我已经因为课业负担放弃了这项爱好。但是当我重拾画笔时,我觉得我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画画时只有我一个人,这正是一个平心静气的好机会,我可以完全沉浸在临摹或者创作中。我欣赏那个专注的自己。

我觉得在画画的时候,自己的灵魂是自由的,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将所思所想酝酿到笔尖然后挥洒在纸上。打量着自己完成的作品,就好像在和那时那地那种心情的自己对话。

可能在外人看来,我一个人给动漫人物编故事、画漫画的独处方式和“过家家”游戏一样幼稚。但是我觉得,真正以喜欢的方式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是人生最大的乐事。一个人自娱自乐,在完成作品后不需要别人的夸奖和评点,只要自己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就够了。

说到成就感,有两件令我难忘的事:

刚拿到画板的时候软件属于全新的“裸奔状态”,我一个人坚定地调制了整整四天,终于把遇到的所有问题一一解决了。这项成就让我十分愉快。

软件里有一个参数叫“手抖修正”,我习惯的修正参数是5,而说明书上的参考参数是7。参数越小说明手抖的幅度越小。我为自己不错的画功而暗暗自得,觉得自己挺有天赋的。

虽然有些时候,一幅花了很久才完成的作品会在大扫除时被扔进垃圾桶,但我并没有过意不去。因为使我乐在其中的,是创作漫画的这个过程。我喜欢那个专注画漫画时的自己。

照片收藏者

裘柳丹(宁波慈溪观城中学)

美好的记忆需要时常翻动,于是她选择把那些照片都印出来,有别人拍自己的,有自己拍别人的。一个人的时候,她喜欢翻出一摞摞旧时的照片,一张张地看过去,她看到时间流动,也看到自己和这个世界都越变越美丽了。

我有非常非常多的照片。当我放下手头所有事,首选就是去房间里一个人呆着翻看旧照片。我很喜欢自己出现在照片里的样子。

妈妈有一个黄色的铁盒子,特意给我放幼年的照片,里面装满了咧着嘴傻笑的歪着脑袋流口水的我。上学后,我就喜欢把每次拍的照片夹在书本里,有时候哗啦哗啦翻书本找课文的时候会看见闪亮大笑的自己,就算在沉闷的课堂上也会小心翼翼地乐起来。看见过去某一瞬间的自己,脑海里闪过五彩画面,穿越过很多时光年岁,这种感觉真是奇妙。

17岁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浅红色的很实惠的相机,于是我一有时间就用一根黑色的绳带把它挂在脖子上去看世界了。许许多多随手拍下来的东西,我挑出那些自己觉得很有趣的,比如路边白色的花、精致的奶茶、有特色有情调的小物件,等等,印在白底的相纸上,留在我流动的记忆中。这些小照片、小细节、小生活,组成了我大大的世界。

这么久以来,我都坚持把我的照片印出来,夹在书中,或者收拢在一个大大的木盒里。手指摸得到这些真实瞬间的棱角,这一秒钟指尖和心脏传递过的电流远比透过电脑屏幕放大的百分百截图更震撼,更有生命力。

闲下来的时候,我一个人抱着沉甸甸的宝贝们,找个地方坐下来细细地看。无数次的感动,很多原以为不记得的故事,在我看到照片上的某个表情或者记号的时候,都能准确无误地想起来。有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小书包的特写,就能想起小时候一步一步走路上学的每一个清晨。面对面地看自己长大变化的模样,看自己通过镜头观察到的世界,清晰地记起生命中每一件令人动容的小事。确凿无疑,时光变幻,我和这个世界都变得越来越美丽了。这样的瞬间,让我相信了成长的力量。

思辨者&冥想者

之 峰(杭州第十四中学)

思辨,是想些什么;冥想,是什么都不想。想或不想,都是修炼“内功”。爱思考的之峰,就在这样“思绪万千”和“抛开一切思绪”的思想游戏中,发现了一个理性、恒心、智慧、从容等“精神内力”日益强大的自己。

“一个人呆着会很无聊”搁在我这儿就是个明显的伪命题。就算四下空无一物,我也依然可以让自己“牛仔很忙”。比如,每天早晨步行20分钟去上学,没有人同路聊天,不戴耳塞听音乐,无暇流连路边风景,我却可以一个人走得热火朝天,自High无比。秘诀就是:一边走,一边进行思辨。

思辨是个哲学用语,是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可能是上高中以后思想跨了一个层次,又读了些哲学书,就开始爱上了这种思考方式,甚至用它来做消遣。每次,自己给自己出个思考题,比如人性究竟是善是恶,比如对他人的妒忌和认同是不是同质异象,比如活着到底有无意义……然后就像武林高手左右手互搏那样,自己既做正方也做反方,正正反反、翻来覆去地想。一直想到心下澄明、宇宙浩瀚,不亦快哉!

而有时候,我需要进入另一种“相反”的状态。比如晚上做完一大堆作业,脑子里特别乱的时候,我不会马上去睡觉,而是会让自己放松下来,在地板上凝神静气地静坐冥想一会儿。曾经有同学好奇地问我,冥想的时候你都想些什么?这其实是误解了“冥想”的意思。冥想,就是什么都不想。闭上眼睛,将所有思绪都抛开,维持脑海中空白一片的状态。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还蛮难的,就像是在玩打地鼠游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会忽然从脑子的哪个角落跳出来。不能让作业中那些纠结的难题在脑子里飞来飞去,不能让明天最担心的那场考试闯进来,也不能让隔壁班的那个MM偶尔经过……一开始我只能坚持几十秒,努力稳住呼吸,镇定、再镇定,时间才渐渐长起来。当脑海被清空,世界忽然无比安静,一扇门被打开,从这里出发,是一条长得没有尽头的甬道,有几次,我甚至感受到自己在这条甬道里极速前进,像飞了起来,像穿越光年。你能想象吗?一个静静坐着的人竟会感受到无与伦比的速度,这是多么奇妙的感受!每次静坐冥想完,我的心里都会特别安宁、超然,睡得很香。

别觉得我说得玄乎,其实它们都是充满乐趣的游戏,也让我相信,一个人的思想和内心越强大,才越能不轻易为外物所动,活得更从容。

跑步者

Nut(杭州第二中学)

因为减肥而开始慢跑,后来就爱上了一个人跑步的时光。跑步的好处,能说出很多,但也许这些理由都不重要。Nut说有时候她感觉自己在飞。上天没有给我们翅膀,但我们仍然可以贴地飞翔。

在我们这个寄宿学校,大多数同学在晚自习下课后都会唤上三五好友,奔向食堂来个“夜宵总动员”,或者直接结伴回寝室。而我的每晚9点到10点却和别人不一样——我会一个人在夜幕下的操场上跑圈。

我承认自己一开始跑步是为了减肥(爱美的心啊),但是后来就慢慢喜欢上了一个人的慢跑时光。跑步的时候身边没有别人,张嘴是为了呼吸而不是说话,这样就能让我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一些事。

记得有一天作业特别多,我晚自习的时间又被社团活动占据了一半,所以还剩下一大堆作业。各个课代表都来催我交作业,我觉得心里积攒的负能量越来越多。于是脆撂下作业,把书包往肩上一甩,就来到了操场。那天跑得格外有劲,因为心里积攒了太多压力需要发泄。跑到第三圈,汗水已经挂在了我的睫毛上,脆闭上眼睛,闷着头向前冲。跑着跑着,我惊奇地发现自己渐渐释然了。终于想明白了,其实今天做不完作业不完全是我的原因,我完全可以向老师解释,然后明天再保质保量地完成。有些事,顺其自然会更好。想到这里,我抹了一把汗,轻轻松松地回寝室。第二天,果然按计划完成了作业。

我觉得每天坚持跑步的意义就在于,能亲眼目睹自己的点滴进步。我通常会用听了几首歌来计时:今天听5首,明天听4首半,后天听4首……相同的路程,时间不断地缩短,这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我享受这种“和昨天自己赛跑”的过程。

对于长距离慢跑,我有个小小的经验——拥有一双好鞋子非常重要。不磨脚是起码的,最好软而舒适,这样就可以完全享受那种脚蹬在地上的前进的。

跑完后的感觉可以用“一切皆空”来形容。有一部分是因为累,跑完以后全身肌肉从高度紧张变得很放松,我需要一段时间来调节,而没有闲工夫去想别的烦心事。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跑了这么长的距离,该甩掉的压力和包袱全都扔掉了——不会再去想什么,只是下意识地摆臂迈腿,有时甚至感觉自己在飞。

其实一个人跑步不需要什么理由,就是喜欢那种感觉。就像上天没有给我们翅膀,但我们仍然可以贴地飞翔。

请享受独处的时光

吴志翔 (美学博士、专栏作家)

会有这样的一个瞬间吧,仿佛忽然之间发现自己被所有人抛弃了——也许是某个黄昏推开宿舍的门,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也许在某个节庆的晚上,电话竟一次也未曾响起;也许是一个稍显特别的日子,身边没有电视、网络、手机、家人和朋友,遂感到一种被囚禁般的难过……

这是因为你还没有学会独处,更没有把独处当成一种必不可少的权利,所以在一种被动的独处境遇里感到了惶然不安、无所适从。那种没着落的心里发慌,就像是自己的存在感被剥夺了。其实,人恰恰是应该主动寻求独处的机会的,因为只有在与人群保持了相对的疏离状态,独自与世界打照面并且感受自我存在的时刻,才能萌发出清晰的个体意识,确证这一个体的唯一性。独处是自我显现的机遇,使“我”这一血肉之躯涨满了灵性,发出“我在这儿”的声音。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从来不是泛泛地谈“人”,他把这样的一个个存在者说成是“此在”(Dasein,国内也有把它翻译成“亲在”、“缘在”的),无论是“此在”、“亲在”还是“缘在”,都是为了突出有着独一无二自我的生命之在场,是为了彰显自身作为真正的个体独立于生存地表。

人似乎本能地想要逃避孤独,所以很多情况下会让自己置身于群体中,会想方设法凭藉各种外物以摆脱寂寞。但在这样的境遇里,自我是碎片化的,只能在他人的眼光里折射出某一个侧面;是被遮蔽的,越是想在别人的期望里表现自我,真实的自我就越是躲藏起来;也往往是被扭曲的,因为人始终处在一种“有待”亦即有所依赖的状态,就好像走路时总离不开拐杖,总要牵着父母的衣袂或勾着朋友的肩膀,所以归根到底也是既不独立又不自由的。有多少人一天到晚都闹腾腾的,终于有点空闲却又赶紧登陆QQ、掏出手机呼朋唤友了,迫不及待要把自己联进群体性的场域或网络之中,誓死不愿意进入一个人的世界,在他们的感觉里孤独是可耻的,宁静是死寂的,无待是凄惶的。哲学教授邓晓芒曾带着批判的口吻说过,中国人从生到死,很少不是生活在固定的群体之中的,从小就压抑了自己对于孤独的需要,绝少提出“我需要独自呆一会儿”这样的要求,“中国人在孤独中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非得在相互吵扰、惊吓、揶揄、祝贺和挑衅中,才能爬出寂寞无聊即虚无的可怕的深渊。”他还把中国人喜欢放鞭炮也看成是驱赶孤独、营造群体氛围的手段。

让自我饱满生动起来的独处,并不是刻意的离群索居,不是想要遗世而独立,那只是一种更深刻一些的逃避,不过想得到自然山水的抚慰或者冥冥造化的垂青;也不能与今天我们很多人喜欢的“宅”生活等同起来,扪心自问,大家“宅”着的时候有几人不是有所倚仗?“宅”着玩游戏,“宅”着看美剧,“宅”着摁遥控器,“宅”着点鼠标……其实同样把自己联进了群体性的场域或狂欢之中,同样是忙着与外物在打交道而不是与自我进行沟通,用中国古话说这叫“化于物”,用西方哲学概念说这叫“异化”——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同样是隐匿着的,是被遮蔽的,设想一下,你“宅”着的时候突然断电了,你的状态将会怎样?

独处,其实就是清心静思。不必非得打坐,不必非得瑜珈,只要你让自己的身心处在一个相对空旷、幽远的状态里就行。不渴慕与他人同在,也不希望被别人打搅;没有迎合,没有抗拒,只是屏蔽世俗的喧哗纷扰,就在此时此刻见证自身成为宇宙大化流行中一个最确定、最可靠、最亲切的“此在”。无需说“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朱熹评“曾子气象”)这样缥缈的话,那般境界离我们还太远,我们只是学着与自己相守,在孤独中守护着自我的完整。

最后要说的是,享受独处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拒绝,使自己显示出孤僻、乖戾、自闭等心理倾向。人当然要渴望理解!但真正的理解恰恰不会在群体性的吵闹闲聊中发生,理解他人,本身就要有一颗经由孤独而逐渐丰实的心灵。人当然要向往“在一起”的温暖!但未曾在独处时被审视和打量过的爱与关切,常常不免流于一种软弱的依恋,甚至表现为向另一个生命贪婪索取的欲望。人当然要直面现实的世界!但唯有经历孤独和挫折从而确认自我的独特和强大的人,才可能具有“去对现实起意志、去掌握现实”(黑格尔语)的勇气和力量。

上一篇:膏方该怎么服用效果 下一篇:对当前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几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