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法治疗慢性咳嗽65例体会

时间:2022-09-11 01:34:58

“冬病夏治”法治疗慢性咳嗽65例体会

关键词 慢性咳嗽 祛痰法 冬病夏治

资料与方法

笔者从1994~2005年间共治用“冬病夏治”法诊治慢性咳嗽患者65例,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26~70岁。病程5~10年。均表现为长期反复咳嗽、气喘、气短、有痰或无痰等。均在冬春季节发病或加重,大多经住院好转,在夏季处于稳定期。符合慢性咳嗽的特点。西医诊断为慢支、肺心病、支气管哮喘等。

治疗方法:在夏末入伏后,采用“冬病夏治”法,用自拟喘咳散方治疗。方剂组成如下:黄芪30g,党参20g,冬花20g,紫菀20g,桔梗20g,泽泻30g,葶苈子20g,桑白皮20g,陈皮25g,半夏15g,贝母25g,甘草18g。加减:表虚易感者加白术18g,防风18g,黄芪加至60g;阴津不足者加沙参30g,麦冬30g,五味子20g;脾虚湿盛者加麦芽18g,全瓜蒌20g,莱菔子20g,白芥子20g,有湿盛化热之象者加胆星15g,黄芩15g;瘀血者加川芎20g,红花18g,丹参30g;久病心肾虚衰并水肿者加肉桂20g,桑椹子20g,桑寄生20g,补骨脂20g,防己20g。以上诸药取1剂,共研为末,在盛夏入伏后开始服用,每次3~5g,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连服30天。

疗效标准:①治愈:症状消失,且1~2年内再未发作;②显效:症状明显减轻,遇寒凉可发作或加重,但症状较轻,经口服治疗即可,不需住院治疗;③好转:症状有所减轻,但仍需住院积极治疗;④无效:症状无好转,或继续加重。

结 果

治愈5例,占8%;显效35例,占54%;好转19例,占29%;无效6例,占9%。总有效率达91%。

讨 论

一般认为,支气管哮喘、老慢支、肺气肿等病在寒冬季节容易发病或病情容易加重,祖国医学统称为“冬病”,“冬病”发生的根本在于寒邪强盛和阳气亏损。“夏治”是根据《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强调在炎热的夏季采取各种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咳嗽、咳痰、气喘的发生和发展。在夏季三伏时令,治疗“冬病”的好处在于:其一可以乘伏天阳气旺盛之势,祛除体内沉痼之寒邪宿疾;其二可以有助于亏损阳气的培补;其三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的药效,达到预防冬病的发作或除病根从而治愈疾病的目的。

笔者认为,本病多久病或年老以致气虚阳虚为其本,宿痰内积双肺为其标;又因痰遇寒则凝,故寒凉为其诱因,此时痰又成了发病之本,痰浊阻碍阳气,加重气虚,所以本病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实互为因果之证。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宿痰遇寒则凝,阻于气道,肺失宣肃,而致咳嗽,故慢性咳嗽在冬春季节多加重。其病机过程,痰为其中间环节。所以笔者所诊患者不论虚实多表现有积痰之弊,治疗应重用祛痰药,正所谓邪祛正存,再兼以散寒温阳为基本治则。在冬春季节,时令以寒为主,痰性本重浊,不易化解,遇寒则凝,要想在此时祛痰收良效,实属不易,而夏季三伏天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之时,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此时用温阳法治疗寒气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基础方以黄芪、党参补益肺气以治其本,参芪性平和,在夏季炎热之际,避免有助阳化火之弊端;冬花、紫菀、桔梗、泽泻、葶苈子、桑白皮、陈皮、半夏、贝母祛痰化痰。诸药合用,性较平淡,略偏温,避免干燥伤阴之弊;又可在临证时根据不同体质,灵活加减,以减轻其不良反应,增加治疗作用;其中泽泻根据《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载:“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其性苦微寒,有行水退肿,消痰散结,解毒止痒之功效,在本方中有调和诸药的作用。根据本人经验,若非有明显热象,尽量避免使用大寒之品,以免痰不排出。

根据长年观察,本方在帮助患者提高免疫状态,控制疾病的进展方面疗效确切,而且用药价廉,适于推广。

上一篇: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00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塑化治疗有瘘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