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比较分析

时间:2022-09-11 01:02:33

中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比较分析

中小企业已经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它们改变国际生产、投资和贸易模式,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各国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实践看,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类: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注重营造环境的间接支持模式;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直接支持模式;三是以欧盟为代表的介于两者之间的政策引导型的支持模式。本文着重介绍欧盟的技术创新支持政策,以此为启发来促进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

一、欧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政策分析

欧盟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强经济实体,这一地位的确定与其无处不在的中小企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欧洲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中坚力量,已经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它们或与大企业合作,或靠使用新技术开创新成果,或专门生产销售市场上的缺门商品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地产品,扩大了欧盟各类商品的出口数量,也缓解了欧洲各成员国普遍存在的就业矛盾。欧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政策文件是1996年的《欧洲创新的第一个行动计划》。该计划采纳了仍在发展和研究之中的创新的系统观,提出了欧盟创新政策发展的建议和方案。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开展Trend Chart(趋势图表)项目,该项目的宗旨是为欧盟创新政策的决策者提供各成员国在创新方面的综合信息,包括统计资料、政策汇总、各成员国的竞争态势和未来的趋势等等。Trend Chart项目可以说是欧盟成员国之间进行创新标杆比较(Benchmarking)、政策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的一个平台,也是欧盟层次上创新政策协调的一个体现。

根据欧盟马德里会议通过的“欧盟中小企业白皮书”精神,欧盟中小企业政策要点为:简化和改善中小企业的行政、法律和金融环境;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的欧洲化和国际化;促进中小企业与欧洲单一市场的融合。欧盟国家的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明显特征是服务于技术创新。例如,波兰政府为实现中小企业发展计划(1998-2001年)提出:支持有利于推动技术转让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企业孵化器、地区商务中心和工业园区等);支持企业参与科研活动,为科研调查提供经费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新技术应用;鼓励企业应用波兰科研机构和高校研究的技术和专利成果,并支持中小企业间以及与大公司之间的合作。

为促进科技界与企业界的交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进程,法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加强科技界与企业界合作,为研究人员和教学研究人员创建企业提供便利;发展公共科研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简化合作体制的行政手续,为企业合作与管理提供方便;为创新企业提供税收优惠;鼓励创建高技术企业;设立孵化器和启动基金;改革科研税收信贷政策。在法国,存在着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不同程度资助的技术转让和扩散机构,以在公共实验室和企业间建立必不可少的技术界面,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活动。

德国则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化中小企业科技服务组织体系。德国实行联邦议会制,政府经济部的中小企业局,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管理;教育科研部为中小企业教育和科研提供支持,并与经济部共同负责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另外,联邦的卡特尔局、国家托拉斯局也肩负着限制垄断和保护中小企业的职责。联邦与州政府只起协调作用,而德国工商会、联合会和行业协会是中小企业科技服务组织体系的三支主要力量,且均不以营利为目的。德国政府促进创新的投、融资政策是:鼓励企业研发和创新,鼓励研究机构围绕企业需求研发与创新,鼓励创建技术型企业,加强研发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者为研发和创新活动提供贷款、风险投资,为企业融资创造优惠条件。

芬兰的产业结构在最近几年间从资源密集结构转型成为知识密集结构,对于资源的配置与效率均有显著成效,而成为欧洲国家发展的典范。芬兰之科学技术及创新政策,以朝向知识系统发展为取向,成为在OECD中第一个以国家创新体系(NIS)概念作为发展S&T政策的国家。芬兰建构NIS的过程非常务实,在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元素,对于新知识的产生、扩散与应用均有卓越贡献。

二、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政策和实施效果

中国创新政策的研究和实践起步比较晚,发展过程伴随着中国科技体制的渐进改革,也伴随着对发达国家创新政策的学习、消化、运用的过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政策文件是在199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该《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调大力提高国家自主科技创新能力,这些表明中国的创新政策初具雏形。1998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三次会议,分别审议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和《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计划行动》,部署了1999年科教兴国的战略步骤。可以说在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创新政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纲领性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中国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的具有明确指向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主要有7项,其中计划类为两项,即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基础设施或基地类有3项,即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和中小企业孵化器;投资基金1项,即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介机构类1项,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1、星火计划:星火计划旨在通过扩散先进技术、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培训人员等方式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一计划从1986年开始实施,一直持续到现在,取得了不少的成绩。2006年部级星火计划共安排项目1877项,计划投资158亿元,预计项目完成后,可新增产值1230亿元,新增利税250亿元,节汇创汇54亿美元。

2、火炬计划:火炬计划是国家科技部在1988年推出的另一项旨在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及商品化、产业化的政策。国家火炬计划经过了18年的发展,项目立项累计达到14884项。截至2006年,正在执行的部级火炬计划项目有5514项,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112.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982.3亿元,实现利润315.1亿元,产品销售利润率达10.6%,上缴税额220.1亿元,出口创汇达61.2亿美元,产品出口率16.4%。火炬计划的实施如同星火计划一样除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以外,还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3、生产力促进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又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家科技部在1993年出台《关于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若干意见》之后在各地组建的基础设施,旨在组织科技力量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诊断、技术转让和技术培训等项服务。根据2006年生产力促进中心统计年报汇总数据显示,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为1331家,其中行业中心79家。

4、技术市场:自1985年开始,我国政府以及国家科委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技术市场的有关政策。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全国通过网上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20584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818.2亿元。实践证明,技术市场已成为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设施之一。

5、中小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1994年国家科委了《关于我国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工作的原则意见》。据45个地方科技部门和53个国家高新区统计,2006年全国孵化器的总数已达548个,其中部级168个,占总量的30.7%。

6、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999年6月25日由我国政府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正式启动。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一项专门用于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专项基金,首期经费总额10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小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创新基金分别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和资本金(股本金)投入等不同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7、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1999年6月国家经贸委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至今已有8年。2006年底全国3366家担保机构实现收入总额257.74亿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为非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

应该说,中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植政策正在逐步的完善,并不断地显示出其巨大的成效。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一是少,包括各级政府资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计划项目少、直接支持的基金计划少、社会性的风险性投资基金少、切实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的中介机构少;二是难,包括中小企业争取政府的计划项目难、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难、争取社会化的投资难;三是弱,包括政府的服务职能弱、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弱、成果转化的合作机制弱。

三、中国与欧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比较

由上文可知,中国的创新政策仍然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而欧盟开展实践较早、政策制定和执行趋向成熟,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很大的政策资源库,可以为中国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很好的参考和素材。下文将从法律、科研、教育等政策、环境几个方面与中国的政策进行比较。

(一)优化法律与投资环境

欧盟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囊括了较广的范围:修改公司法,修改法规和标准,促进标准的应用,法律体系的协调和优化,消除创建新企业的障碍。欧盟发达国家在法制建设方面相对成熟,近年来出台重大政策较少,相反是欧盟的10个候选国在这方面举措频频。

中国近二十年来订立、修改了一系列的法律:《商标法》(1982,2002年修订)、《专利法》(1984,2000年修订)、《著作权法》(1990,2002年修订)、《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1991,2001年订立新版)、《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目前中国在创新领域的法律体系需要逐步完善,执法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国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二)制定研发战略规划

欧盟国家大都还开展了长期规划(foresight)的活动,而且投入巨大,他们的长期规划活动不只局限于科技界,还扩展到企业界、普通民众的层次,借长期规划的交流讨论的机会,反映出企业界竞争的需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民的期望等。德国在2000年开展了大规模的长期规划的活动,瑞典的长期规划活动对未来瑞典政府的研发投资影响重大,英国在2000年底出版了13个长期规划的报告,建立了2500万欧元的长期规划基金。爱尔兰在1999年开展了第一次的长期规划,然后在2000年建立了7.1亿欧元的技术长期发展基金,用以支持在长期规划中选择的电子通信和生物科技两个行业开展世界顶尖水平的研究课题。意大利在2000年通过了国家研究计划,阐述了战略选择、财政支持、公立研究部门和企业的机会以及预期的成果。西班牙的研究开发创新计划分成两个战略领域――科学技术领域和工业行业领域。每年西班牙政府聘请外部的专家评估和研究科学、技术和企业这三个领域的发展。

中国目前也在制定《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并计划开展20个专题的研究,囊括了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的诸多问题,力争在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有所突破,提出未来15年至20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此次规划的研究和制定,首次引入战略咨询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突出体现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鼓励建立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政策

欧盟各国都设立了较为完善和成熟的诸如科技园、孵化器等机制促进技术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也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财务、法律等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欧盟国家通过政府对风险资金的投资,增加技术型企业的资金来源;政府为新创办的企业担保,降低了贷款者的风险;政府出资的种子资金帮助新创办的企业解决财务上的困难。

自90年代初,中国的科技园和孵化器建立发展起来之后,全国的科技园园区企业数、工业生产总值、员工总数取得了60%左右较高的年均增长率。中国的科技园和孵化器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高速增长的辉煌成绩。政府部门如果能够在政策的角度和层次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中国的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还能够更上一层楼。

(四)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欧盟的知识产权政策是欧盟创新领域的政策制定重点,在欧盟层次上的政策目标是协调各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促进创新,规避贸易壁垒,发挥单一共同市场的优势等。欧盟目前仍在讨论建立欧盟统一的专利体系的可能性;进行对软件产品的专利保护的立法工作;转变各国专利局的职能,专利局要担负起促进专利信息传播和促进专利申请利用的角色,要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服务。在专利的拥有权上,欧盟国家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德国和瑞典已经立法允许大学、研究机构获得原来只属于研究人员的专利申请权,促进专利的申请和开发应用。欧盟各国还竞相设立了互联网站,提供专利保护和申请的在线服务。

该领域中国和欧盟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中国政府的政策重点仍然是完善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建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知识产权体系。差距的原因不仅是立法和执行上中国起步比较晚,更主要的是在遏制和打击制假售假,良好地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和国民教育上有差距。另外,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市场还有待努力。

(五)人才培养与流动政策

以比利时和瑞典为代表的欧盟诸多成员国都设定了类似的政策支持研究人员在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之间的流动。合同制的研究项目、科研成果转化创办企业、一次性的技术成果转化、短期的职位安排和企业资助博士培养项目等等已经成为欧盟促进人员流动、知识传播的措施。

面对不同国情,中国在人才战略上和欧盟成员国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如何吸引改革开放后在国外学成、工作生活的中国人回国效力,如何为国内的人才提供良好的机制,提高工作、生活的各方面条件以留住人才是目前政策的重点。由教育部等部委牵头,国内外的企业、机构资助,启动了一系列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为首的人才培养、奖励和交流计划。而通过人才的流动,促进知识的产生和传播,尚还没有进入政策制定当务之急的范围。

(六)鼓励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

通过税收政策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是欧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政策手段,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卢森堡、挪威和英国都推行了类似的政策。

近十年来,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税收对企业的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出台很多政策,比如《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和《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的激励作用有限,效果并不明显。政府除了需要对现行税收减免政策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之外,还需要加大通过直接方式进行的投入。

总而言之,基于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大环境,政府还面临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本文尝试提出以下的方向作为今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点:建立更有效的创新政策制定的机制,评估和监测目前和未来的创新政策的效果;通过完善法律环境来推动创新活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实践经验;通过投资教育和培训,促进创新,让民办教育获得相应的办学地位;疏通科研成果的转化渠道,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获得科研机构的成果,让企业的创新活动得到更多的财政和金融的支持。

上一篇:跨境生产分享与我国的“产中学”效应考察 下一篇:出口贸易报价技巧及其应用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