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伦理救助

时间:2022-09-11 12:14:18

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伦理救助

摘要:大学生群体历来是社会瞩目的焦点,贫困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特群体,承栽了更多的关注和期望。描述了高校贫困大学生伦理困扰之现状,分析其产生伦理困扰之原因,提出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救助除要给予物质帮助外,更要在心理、情感、思想道德等方面对其进行伦理关怀与救助,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和优良品质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的伦理关系构建。

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伦理救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195-02

1 高校贫困大学生伦理困扰之现状

高校贫困大学生除了存在物质的贫乏、心理的障碍之外,在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此而导致的伦理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恩意识淡薄。

大多数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都能珍惜上大学的机会,他们心存感恩,胸怀责任,乐于奉献,把感恩意识转化为学习和进步的动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贫困大学生以贫困为借口。以自我为中心,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完全依赖于学校和社会的资助,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中攀比享乐,活动中消极懒散,自立意识不强、感恩意识淡薄。缺乏感恩意识使贫困生不能正确看待所受资助,很难形成和谐的思想、健全的人格,从而不懂得自立自强、奋发成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这不但降低了贫困大学生的整体人格素养,而且会降低社会各界的助学热情,严重影响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不合理的消费伦理观念。

人的消费需求不仅受到经济能力的制约,而且受到消费伦理观念的重大影响。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都有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他们合理利用受资助的资源来顺利完成学业,但也有部分贫困大学生受身边家境富裕的同学和一些消极思想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不良的消费伦理观念。他们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和与他人攀比,而不把受资助的钱用于学业。这不但浪费了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助学资源而且违背了资助者的意愿,对我国的捐助事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受资助者诚信缺失。

受助者诚信缺失凸显在贫困大学生中越来越严重,其中最突出的方面反映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上。一些贷款的贫困大学生毕业后,不按期偿还助学贷款,恶意拖欠、拒还、逃贷现象严重。由于贷款学生的诚信缺失导致银行在较高的还贷违约率面前积极性并不高。除了银行成本核算和规避风险之外,还贷违约率高已成为银行不愿向贫困生贷款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种不守诚信行为不仅损伤了个人信誉,而且严重妨碍了助学贷款工作的持续进行。

(4)非贫困生混水摸鱼。

在国家加大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同时,在高校中也出现了一些“假贫困生”。一些道德素质较差,刻意追求物质享受的大学生与贫困生争着索要扶贫助学资金。这种现象危害极大,一方面他们抢占了原本就紧缺的助学资源;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伪”贫困生本身道德素质差,他们受助后往往进行奢侈消费,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对受助“贫困生”整体形象严重破坏,降低社会各方的助学热情。

2 伦理关怀与救助应坚持的原则

教育的根本人文使命就是伦理解放,表现为对伦理精神的执着追求和热忱关怀,同时还表现为对大学校园中那些需要关怀的人在心理与生理、物质与精神上的道德关照和热情扶助,以便使党的阳光通过一系列的普举,普照到大学校园的每个成员的心底,并演化为人们对党的认同和信服,对大学生活的聚合和归属。因此,我们在开展对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时,应坚持助困与育人相统一的原则。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扶持,应当与学校对他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过程相互协调,做到助困与育人的密切结合。要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认识到生活的贫困是暂时的,大学生的价值应体现在知识的富有上。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集体、奉献智慧、回报社会的崇高理想和感恩之心。

3 伦理关怀与救助的途径思考

(1)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构建和谐校园。

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条件,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因贫困而引发伦理困扰问题的前提。如果不改变他们的贫困状态,伦理救助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①加大资金投入。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用于扶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但是现有投入对于占在校生20%(有的学校更高)的贫困大学生群体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应当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此外t可募集社会慈善资金投入资助;通过签订意向性合同,由用人单位资助等。有了充足的资金,才能切实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处境。

②完善奖助贷学金制度。贫困大学生首要的经济来源为奖(助)学金,占总花销的69.1%,然后为家庭供给、勤工俭学、亲友相助等。由此可见,完善奖助学金制度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完善,我国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已经得到很大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奖学金设立校际差别较大,助学金的数量不足,以及贷款特别是银行贷款门槛过高。只有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完善奖助贷学金制度,才能解除贫困大学生的经济之忧。

③建立一套完善的贫困评估机制,确保援助对象评定程序的公正。经济援助不同于其它援助的很重要一点就是经济援助有一定名额限制,这就涉及到受助对象的确定问题。学校应该以公正为原则,积极探索一种相对公平的评定程序,以保证正义价值的实现。评定程序应遵守普惠性、公平对待性和公开性,做到这“三性”就能保证程序正义。正是由于贫困生在数量上比较庞大,在分布上又比较广泛,加之评测本身存在的若干问题,才使得我们在调查和判定受体身份的时候也存在很大的困难。目前,高校比较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出具贫困证明,但这使得对贫困生的经济援助从一开始就带人了过多的人为因素。本文认为,由于贫困生数量比较大,不能做一一调查,但应该在不同的高校做不同的抽样调查,以此作为出具贫困证明的补充措施。这样,各取其利弊以尽量保证贫困生测定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消除贫困行为。

④创新资助方式实行隐形资助。我们在让贫困生得到经济上的资助的同时,还应该不给他们带来精神上、心理上的压力。许多高校的资助措施虽然帮助了贫困生,但无形中也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贫困大学生大多不愿让周围的同学知道他们生活的困境,有些自尊心强的学生宁愿饿肚子都不愿接受学校的帮助,所以高校在资助的同时还应将视角投向贫困生伦理救助问题,探索出一套“隐形补助”

的新路子以实现对高校贫困生的自尊和隐私的保护让贫困生有尊严的接受资助。在具体操作方面,现在高校大都实现了校园“一卡通”,一卡在手,畅行校园,日常校内消费均可通过“一卡通”实现。对于达到生活预费线而又满足资助条件的贫困生学校自动将钱打到学生卡里。目前国内已有高校开始实行了这样的“隐形补助”。中国科技大学这项“隐形补助”政策已经试行了两年多,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多方好评。因此,高校应在其他各项资助政策中推广这种将物质资助与情感体谅、人格尊重“捆绑”起来的“低调做法”。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①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亲密的导师,是大学生人生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己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伦理救助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辅导员要与贫困大学生建立和谐、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这是辅导员与贫困大学生进行交往和沟通的前提。辅导员要主动深入贫困生当中,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脉搏,进而针对他们的具体问题逐一加以解决,让贫困生“生活有保障,成绩有进步,个性有发展,沟通有温情,民主有参与”。其次,辅导员要开展经常性的主题班会活动,重视和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成才激励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乐观开朗、自信踏实、敢于承担责任等优良品质,强化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促使每一位贫困大学生健康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和推动他们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完善。贫困大学生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贫困,也涵盖精神上的贫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因自卑而缺乏自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多发现自身的闪光点,确立自信,是让他们正确面对生活的基础。高校可以搭建多种平台,给贫困大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首先,设法增加勤工助学机会,进一步挖掘勤工助学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的重要作用。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艺体育比赛,使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示。同时鼓励和支持贫困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走出去了解社会,投身社会变革,发掘自身潜能。

③加强诚信和感恩教育。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其他道德品质的基础,在当代社会,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将难以立足和发展。对于非贫困生,要教育他们诚实做人,切不可投机取巧,非贫而扮贫,为了一点经济利益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污点;对于贫困学生。要让他们明白助学贷款体现的是国家和社会对他们个人的关爱和期望。学生不管是从道德感情出发还是从法律义务出发,都应当在步入社会、经济独立之后履行自己的还款义务。在诚信基础上加强感恩教育,美化贫困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

④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是贫困生健康成才成长的环境保证。首先。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打牢贫困生奋发向上的思想道德基础。其次,高校要积极开展高雅健康、求真求善、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贫困生主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参加活动中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提升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第三,高校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伦理观念,特别是让家庭宽裕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减少贫困生的自卑和攀比心理。

上一篇:基于课程标准的开放性教学策略探讨 下一篇:论高师音乐教育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