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舞蹈教学内容的若干特征

时间:2022-09-10 08:18:59

论高师舞蹈教学内容的若干特征

摘 要: 本文从舞蹈课程标准“提高人文素养,塑造人格个性”,以及竞争的21世纪教育的“个性的人才培养”这一共同目标出发,分析高师舞蹈教学内容的不同特征,以满足舞蹈课程标准对高师舞蹈教育的要求,并满足社会人才需求这一大环境对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 高师舞蹈教学内容 师范性 特征

高师舞蹈教学内容应结合当前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从师范性的特点出发,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舞蹈教法教学等方面考虑专业的地方适应性、教学适用性,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1.高师舞蹈教学内容的身体个性

“身体的个性”由“自由的身体”、“文化的身体”、“律动的身体”三个部分组成。[1]这三方面的内容,既是教学内容的指向,更是教学理念的渗透。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发展,共同构建高师舞蹈教学内容。“自由的身体”将后现代主义艺术“走进大众、关注自然”及其舞蹈“人性关怀”的理念,贯穿于高师舞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旨在建立学生本人能力下的动作,完成属于其自身舞动特质的现代舞蹈理念,培养学生用身体语言思考人自身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用舞动的方式关注现实,用松弛自如的身体来言说所喜所向,挖掘学生通过身体表情和动作质感的感受,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接触、身体对话,了解他人、环境、文化的能力,最终促进身心平衡的健康发展。

在课程安排中,首先将现代舞的基本训练作为基础课进行课程组织,通过现代舞“基训”使身体放松、自然。因为建立个性首先要自由,自由了学生的身体,开发了学生的舞蹈意识,才能为“文化的身体”、“律动的身体”打好基础,进一步是将“即兴编舞”、“环境编舞”逐一纳入课程中。“即兴编舞”是启发学生即兴地展开身体的创造性的一面,“环境编舞”是通过身体与身体、物体、自然的交流,引发舞者对现实自然环境、生存环境甚至人文环境进行深刻的思考。可以说“即兴”和“环境编舞”是鼓励学生用舞蹈的语言自由探索,提出新问题,发展个性、原创性,实现感悟舞蹈教育的良好方式。“自由的身体”中的现代舞“基训”是高师舞蹈课程的身体训练内容,教育对象是未来实施基础艺术教育的教师。[2]因此,要本着开发身体舞动可能性的原则进行训练,尽量抛却过于技术化的基训内容,避免步入专业现代舞基训追求技术、忽视内容的形式旋涡。编舞课程中,健康主题的设定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舞蹈意识,音乐选择也要尽可能积极乐观,启发学生用身体语言表现明朗向上的情感、思想、意识和智慧。环境编舞要避免太过夸张的选题,尽可能透过身体的动作,开发学生的觉察能力(自我、他人与环境),建立身体是自然的身体、身体文化与自然文化相生相长的意识。

2.高师舞蹈教学内容的音乐特性

由于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二者常常融为一体;在高中“音乐与舞蹈”课中,“舞蹈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而音乐感知、体验及综合艺术素养,也不可忽视。在教学中,应注意音乐、舞蹈的有机结合”;在学校课外艺术活动中,音乐、舞蹈教师承担的往往是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的设计、编导和排演等任务,音乐、舞蹈乃至戏剧的综合统筹和驾驭能力至关重要。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能力较强,舞蹈素质与基础较差,在舞蹈教学中,更需要取长补短、以乐带舞,通过强调音乐与舞蹈的联系,调动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积极参与,用身体感受、表现音乐,在音乐环境中学习舞蹈。在音乐环境中学习舞蹈,学校和教师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舞蹈伴奏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舞蹈课起初只是形体训练,一般不重视或根本没有配备钢琴伴奏,这除了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是教学理念的问题。[3]在舞蹈训练中,钢琴伴奏不只是起到衬托和伴随舞蹈动作的作用,也不仅仅是作为音乐口令使动作整齐划一。更重要的是,舞蹈训练中的钢琴伴奏音乐是学生舞蹈技术和音乐素养发展的催化剂,并特别通过听觉、动觉、视觉的联觉感受和内心体验,开发舞者心灵的力量,挖掘舞者潜在的舞蹈能量,激发表现欲望,增强艺术表现力。优秀的舞蹈教师或钢琴伴奏教师本身,往往对舞蹈伴奏音乐的选材有严格、细致的要求,并期待或努力使伴奏富有乐感和表现力。而且,舞蹈的呼吸、动作及其间的连接,舞蹈动律、风格及其细微的小华彩,动作的力度与速度的变化,等等,都需要与之相应的音乐处理。简而言之,高师音乐学专业须尽快改变教学理念,充分重视舞蹈伴奏。

2.2视听资源

舞蹈课程的视听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舞蹈教室的视听设备和用于教师备课及学生自学的舞蹈视频资料。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舞蹈文化市场的繁荣,为舞蹈教学提供了丰足的舞蹈视频资源,如VCD、DVD、电视和网络上的舞蹈视频资料。其二,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整理、编辑的舞蹈伴奏音乐。比如,优秀舞蹈作品和舞剧(片段)音乐;适于编舞的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电子音乐、通俗歌曲等;适宜编创不同舞种、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舞蹈组合和小品的音乐片段。其三,通过DV(便携式摄像机)记录课堂教学、考试、表演和创作的作品用于进一步的教学中。

3.高师舞蹈教学内容的实践特性

重视教学和艺术实践的结合,在艺术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4]高师舞蹈教学应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观念,把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舞蹈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实践过程。而艺术实践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舞台表演”,它更多地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动手、组织等方面的能力。首先,教师切忌让学生在“死磨硬抠”中学习舞蹈,而是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与创作机会。动作的组合本来就是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比如教云南花灯中的“反崴”组合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体态特征、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组合。第二次上课,就让每个学生给大家展示自己的组合,并讲解自己编排的理由和为什么它还是云南花灯中的“反崴”组合。学生在相互切磋中思维变得充分活跃了,编排能力和互教互学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所学到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反崴”,而是举一反三的云南花灯的“反崴”。学生在进行艺术实践中,不能只是单纯地模仿,还必须注重创新。学习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组合和鉴赏了一些艺术成品后,我们可以开设民族民间舞即兴编排课。学生在理解民间、民族音乐的节奏特点与韵律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民族民间舞蹈的形体、身韵和语汇的特点即兴编排舞蹈最能挖掘其个体的潜能。学生在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与风格的基本要求后,以情感作为动力,设定一个角色,去进行即兴创编,可以摆脱规格、规范带来的定势,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编创能力,为艺术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高师舞蹈教学和艺术实践的结合,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定期组织

舞蹈基本功的比赛和教学汇报演出,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引导学生重视舞蹈基本技能的训练和音乐感受能力的结合,重视对舞蹈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现,促进技能课与理论课知识的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2加大学科间的联系

将器乐、舞蹈、声乐进行创意组合,举办专场音乐会,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3.3组建舞蹈队

强调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排练与演出中学习舞蹈训练与组织的基本方法,以合理的评估办法,培养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

3.4延伸课堂教学空间

组织学生开展舞蹈采风、教学观摩,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的创作改编、排练,等等,让学生能根据指定或自选的音乐即兴舞蹈,根据音乐,设计与之相应的舞蹈动作及队形,提高舞蹈编排能力。

3.5参加社区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

培养舞台实践能力,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高师还可与中小学进行合作,让学生参与中小学舞蹈队的训练,切身体会艺术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创意。

总之,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荣丽,张清澍,陈灿,杨再惠.对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舞蹈开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3):15-17.

[2]平心.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3):13-15.

[3]徐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努力培养“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的舞蹈人才[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01):21-23.

[4]刘青弋.体现:舞蹈文化研究的根本[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04):25-26.

上一篇:找准契合点,小学品德课程与法制教育的整合 下一篇:让人喜忧参半的多媒体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