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收藏市场上的猫腻和陷阱

时间:2022-09-10 07:17:31

盘点收藏市场上的猫腻和陷阱

“价值连城”的博山炉

我收藏古玩很多年了,尤其喜欢收藏香炉。这么多年来,有一件事让我一直无法释怀。

大约在十多年前,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当我还是个收藏界的新人。为了锻炼自己的眼力,每周我都会去古玩城里逛一圈。

有一天,我正在藏宝楼的“鬼市”逛着呢,没走几步,就觑见对面一家铺子里,放着一只青铜的香炉。那香炉摆放的位置并不显眼,只是上面的花纹比较独特,再加上我对香炉比较敏感,因此一眼就看到了。

我走上前去正想看仔细点,那店铺的老板就出来了。这个矮胖的老板一脸精明,只听他说:“啧啧,您还挺识货的,我这铺子就这东西最值钱。”

我听他说一口本地话,顿生亲切,就问他道:“这上面刻的是什么啊?怎么这么怪,看这样子该不是海里捞上来的吧?”

那老板一听,表情一变,忙把我往他铺子里让,连口说:“今天真碰到行家了,这东西放在这儿有年头了,您还是第一个看出苗头来的,不错,这的确是海里来的。”

其实我早就注意到炉子上有很多铜锈,意识到可能是水里捞上来的,所以信口说是海里来的,是怕被他给看外行了,一会儿就怠慢我,没想一口就被我蒙了个准。

老板请我坐下,端出一杯茶,道:“这是地道的唐代博山炉,不是我吹牛,你去别处看看去,整个大上海,就我这儿有!这东西是个渔民捞上来的,不过物以稀为贵,虽然有点‘海屎’在上面,仍是价值连城。”

我身上钱根本不够,于是叹了口气道:“可惜啊,我身上现钱不够,这东西我太喜欢了,你要真想卖,不如给我折个价?”

老板脸色一变,赔笑道:“坦白说,虽然我是个商人,但我也希望好东西遇上贵人,我看你和这东西有缘分,卖给别人我还怕怠慢了宝贝呢,要不你给说个价吧。”

这话我听了内心无比受用,心想果然遇上知音了,当下按照老板提供的价格往下压了点,看着差不多就成交了,但也几乎花光了我身上所有的现金。

事隔多年,回忆当时的心境,我仍然觉得自己赚大了。很多年后,当我向一位行家洋洋得意地展示这只香炉的时候,我才被告知唐代根本没有什么博山炉,香炉上的那些图案,其实就是一些手法拙劣的花纹而已,而当年孤陋寡闻的我,还以为有多么高深。(讲述者:卢升)

案例解读马屁不穿――让你心甘情愿地掏钱

我们来看看案例中的卢升是如何上钩的:

首先,卖家吃准卢升喜欢这只香炉,因此铁了心地吹捧香炉,并且拍马屁夸卢升识货,让他放松警惕;其次,卖家抓住卢升是菜鸟这一点,开始信口吹嘘香炉,再次拍马屁夸卢升是行家,让卢升对香炉欲罢不能;最后,卖家再打温情牌,在卢升钱没带够的情况下,让卢升自己开价,又一次拍马屁夸卢升是香炉的贵人。最终计划得逞,赚得盆满钵满。

总结,卢升在这场骗局买卖中存在的问题包括:

过早表现出自己的兴趣。卢升从许多古玩中一眼先相中了香炉,把自己对香炉的喜欢展露无遗,让卖家可以趁虚而入。

不懂装懂,不该说偏说。看到香炉铜锈多就猜是海里捞上来的,自己身上没钱就老实交代了,让卖家轻易知道他的底细。

对奉承话毫无抵抗力,没有自知之明。卖家夸他识货,称他是贵人,他都照单全收,从而降低了自己的心理防线。

“20万”一套的文编票

最近,63岁的老罗迷上了集邮。这主要是因为最近几年邮票市场很火爆,有些邮票几年的时间就翻了好几十倍,老罗这才动了心。

老罗退休前搞财务工作,为人比较较真,认死理儿,表现在集邮上,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为了一张邮票茶饭不思是常有的事。不仅如此,老罗还动员亲朋好友一起,帮他四处网罗邮票,出差、出国、出游,每到一处,他们都会给老罗寄上几张明信片,也算是交差了。真可谓是“一人收藏,全家‘遭殃’”。

去年春天,老罗在集邮市场上闲逛,在一个流动摊位前,老罗发现了一套“文7诗词”的文编票。摊贩热情地给老罗介绍说,这套票是时候发行的,现在在市场上能卖20多万,但因为家里急着用钱,所以可以贱卖。

老罗动了心,问了问价格,才收5万,正犹豫间,又有顾客走了过来,只见那顾客眼神直勾勾盯着那套文编票,连称“稀罕”,一问价格,立马表示要买。眼见东西要到别人手里了,老罗心急了,忙说自己是先来的,邮票理应归他。

那顾客不依,两人对着杀起价来,从5万抬到6万,再到7万,老罗眼看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生怕节外生枝,索性把心一横,说了个10万。那顾客愣了一下,撂下句“算你狠”就离开了。

老罗美滋滋地掏了钱,心想虽然比原来贵5万,但市面上可以卖20万,自己仍旧赚了10万,这买卖错不了。回到家,老罗立马找来老马炫耀,这老马是收藏邮票的老手,才看了一眼就说票是假的,50块都不值。老罗傻了眼,赶忙回市场找那小贩,哪里还见影子?

案例解读套中有套,防不胜防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新手身上,但老手稍有不慎也会吃瘪。流动摊贩本身就比较暧昧,又表现得十分热情,抓住老罗的心理,上来就给他推销天价的东西,这些都是十分可疑的。等到老罗犹豫不决的时候,小贩的同伙,另一个“顾客”出现了,经过一番言语,老罗迅速打消犹豫,花了冤枉钱,还觉得自己赚大了。

“鉴定书”真的可靠吗?

上个月15号,李阿姨在瓷器市场上碰到一名中年妇女,那名妇女看起来很着急,请求李阿姨能否帮个忙。

妇女向李阿姨展示了一个精致的方盒子,里头有三件白瓷杯,妇女介绍说这是传家宝,市面上价值十多万,因为家里急需用钱,所以现在3万出手,并展示了一张专家鉴定书。

李阿姨仔细看了三只瓷杯,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她有点动心,又仔细看了看那张鉴定证书,只见上面有“专家”对三只瓷杯的评语,看起来头头是道,下面还盖章签字,留着“专家”的联系方式,显得煞有介事。

李阿姨照着电话打了过去,对方是一个中年男人,自称是某某“专家”,李阿姨不再犹豫,便拉着妇女去银行提现了。

等到李阿姨反应过来的时候,事情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当时恰好有个朋友送她一套茶具,竟然和她花3万买来的清代瓷杯一模一样!李阿姨再给“专家”去电的时候,只剩一片忙音。

案例解读伪专家的假鉴定书

许多伪专家无才也无信,流窜于全国各大城市,以营利为目的,到处开“鉴定会”,随意地给假货开“真品鉴定书”,致使市场赝品横行,假证书满天飞。

李阿姨显然是碰上了这伙人,在此提醒广大收藏者,千万要对那些自称可怜,急于用钱,传家之宝贱卖的人保持高度警惕,因为谁都不是傻子,天下没那么多漏可以捡。当你觉得自己幸运的时候,其实往往是不幸的开始。

上一篇:《快乐大本营》的“快乐”长寿秘笈 下一篇: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