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咄咄逼人,大学匆匆应战

时间:2022-09-10 07:09:14

中职咄咄逼人,大学匆匆应战

一边是中职生就业状况与岗位需求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一边是大学生毕业一职难求,这让很多人不解、郁闷甚至牢骚满腹。

其实,社会有这种反应也很正常。论成绩,中学阶段,双方学习能力不可同日而语;论教育投入,培养一个大学生教育支出是中职的N 倍,且国家对中职教育还有政府补贴,这是大学教育难以企及的;论学习周期,大学生本科成长周期为16年,而中职生只需12年左右。在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环境下,中职生就业逆袭大学生实在是匪夷所思、令人心理失衡。

表面看是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在性价比上的胜出,本质上反映出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的深层问题。从教育良性发展的角度说,中职生就业逆袭大学生并非坏事,可以倒逼大学教育改革,转变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进而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复合型人才。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首先,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具体表现在大学专业设置雷同、混乱,没有长远眼光,设置的盲目性、随意性大。其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素质状况差,适应社会能力差。第三,高校的专业设置缺乏足够的自,专业设置目录受制于教育部规定,并且需要一套繁琐的申报、审批手续。

化解之策,一是大学要准确定位,明确目标,是培养研究性人才,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大学还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和办学优势,设置一些特色学科和专业,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强调知识、技能的通用性和基础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政府应该将专业设置的权力交给学校,让学校捕捉市场信息,结合自身办学能力,开设出实用的专业。

二是改变教育评价理念。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记忆,而忽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大学教育存在的另一问题。因此,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必然使之。

中职生逆袭大学生给大学教育再敲一记响亮的警钟,让大学看清楚大学生的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当务之急,要深化高校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力度,尽快走出大学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误区,让投入与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上一篇:中职生高就业率带来的思索 下一篇:“减负”,不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