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实践 贵在创新

时间:2022-09-10 07:05:43

源于实践 贵在创新

传统作文教学一直沿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周一次习作课,且课堂大部分时间教师用于写作指导,学生也只是被动应付。每次作文的命题皆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猜题、押题,结果造成学生对作文课与日俱增的畏惧和厌倦。要扭转这一偏向,还得从重视作文的实践性着手。

一、感悟生活,让学生会写

要让学生会写作文,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这是解决写什么的最好办法。但是学校的生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缺乏生活经验,自然无话可写。让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在玩中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寻找生活的亮点。请看这位同学的《中国游》:

今天,我捉了一只小蚂蚁。回到家后,我把小蚂蚁放在中国地图上,那只小蚂蚁一会儿爬到成都,一会儿爬到上海,一会儿爬到喜马拉雅山……我想:要是我是那只蚂蚁的话,那该多幸福啊!我也可以到处游览了。

小作者抓来一只小蚂蚁,通过观察蚂蚁在地图上爬来爬去,而想到自己若是蚂蚁的话,也可以到处游览了。小作者的这种独特感受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所以要让学生会写,写出的文章生动感人,富有新意,就必须让学生会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用心灵去寻求震撼心灵的东西。

二、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感受,让学生想写

写自己日常生活中美好的瞬间感受,学生有事可写,也容易写好,既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又能通过实践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请看这位同学的《剜苹果》:

妈妈用她那纤细的手在剜苹果。她小心地剜去苹果的虫眼与撞痕下的变质果肉,剩下的苹果仍不失甘甜、芬芳。这么多年来,妈妈不都是在用她的“心刀”精心而又细腻地剜去我身心上的“虫眼”和“撞痕”吗?

像这样真切感人的材料,老师是很难想象到的,在一般的命题作文中也是很难看到的。写日常生活中曾感动自己的美好事物,写自己在那一瞬间的美好感受,唯有如此,才能有一种创作的欲望和激情,写出的文章才能充满感情,以情动人。

三、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会加工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学生明明面对鲜活的材料却视而不见,作文思路单一、呆板。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好事物加以消化,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才能写出感人的成功之作。在作文教学中的“开放”“自主”和“求异”是重要的保障。

1.开放。作文教学要创新,就必须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所以笔者认为小学生的作文应注意生活化、通俗化、朴实、真切。比如,一位同学的习作《妈妈的眼睛》,有这样一段文字:

妈妈的眼睛十分漂亮。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特别是笑起来最漂亮。但我不喜欢星期天妈妈的眼睛。每到星期天,妈妈都会用一只眼睛看电视,另一只眼睛盯着我学习。我真害怕,要是妈妈再长一只眼睛,那我就没法活了。

这篇习作很简单,甚至有语序不当的地方,但他却独特地表达出对妈妈的“爱”与“恨”,反映了学习负担重的心里痛苦,表达十分真实。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培植学生对作文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写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必须说自己的话,切忌写大人腔的文章。

2.自主。“自主”和“创新”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小学生作文要“对生活有兴趣”,“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教师应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增强作文教学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在吸收传统作文教学经验和当代先进的作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心理科学、系统科学等有关知识,构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立足于课堂作文评改的训练体系,要鲜明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参与。创新的作风,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对改革作文教学课堂结构,提高作文评改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3.求异。求异就是对同一材料,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得出迥然不同的结果。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在作文指导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作文的立意、构思、用词、造句都要求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发展求异思维能力。首先,要想得开,就是在某种思路的启发下想开去,达到求异目的。其次,想得活,就是思路灵活多样,不落俗套。再次,还要想的奇,也就是思路奇特,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见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对同一题材,可以让学生写出不同文体的作文。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应源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同时支持学生们的求新求异,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在成长中的新体验、新探索,最终使学生在持续发展的作文学习中发展自身,立足社会。

上一篇:让学生自觉融入文本的“批注式阅读”的实践探... 下一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