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拍卖等

时间:2022-09-10 06:46:58

1 艺术市场:纽约成交额首次低于伦敦中国成交额位居全球第三

2008年上半年,伦敦首次取代纽约,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老大。英国和美国共同占有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总额的77%,而中国与法国分列第3和第4,占据其中11%份额。

2008年上半年,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数据显示,销售呈明显增长趋势的都在中国、阿联酋、印度等这些新兴市场上;而传统艺术领域的良好市场表现也在这半年里产生了不少令人振奋的数据和纪录。这样的市场现象无疑让那些认为经济衰落会打击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怀疑派们沉默了。

迄今为止,2008年上半年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顶住了对于即将面临经济衰退猜测和预言所带来的沮丧和担忧,反而取得了38亿欧元的成交额(2007年同期为37亿欧元左右),其中504个标的超过百万欧元,而2007年截至7月1日则是517个标的过百万欧元。艺术市场仍然重复着2007年所上演的纪录,尽管并没有打破它。

2 MoMA(纽约现代美术馆)获得布拉克作品

MoMA9月获得了布拉克(Georges Braque)的作品《向J.S.Bach(巴赫)致敬》,这件立体派画作完成于1911-1912年。该作最初由巴黎著名的艺术商人Daniel-Henry Kahnweiler和HenriPierre Roch6拥有,后来被纽约的Sidney Janis获得。1967年,Janis将欧美重要艺术家的103件作品捐献给了博物馆,但是当时,这件作品并不在其中。这是布拉克首次在艺术创作中使用文字的作品,博物馆的首席策展人John Elderfield说:“我们可以每个月都收集一些立体派作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布拉克仅次于毕加索,我一直觉得他没有受到很公正的对待。”专家说,今日的市场上,该作品可能价值1500万美元。

3 吴冠中:“我的画不是个人遗产”

9月2日,89岁的艺术大师吴冠中与新加坡国家艺术馆签署文件,将113幅作品捐给新加坡。这是继今年4月向上海美术馆捐出66幅作品后,吴冠中再次作出捐献举动。吴冠中一直相信艺术不该留做私藏:“我常跟我的孩子们讲,我的画不是个人遗产,钱、房子你们可以分掉,但是作品我要送给公共机构,让历史来检验。”这两次捐献,应当就是他这种艺术价值观的体现。

捐画新加坡有“渊源”

对于吴冠中捐出的113幅作品,新加坡美术馆馆长郭建超接受采访时说,这应该是新加坡公共博物馆收到的价值最高的捐献,也是迄今吴冠中个人数量最大的艺术捐献。这些作品未来将在国家艺术馆建成后拥有一个独立的展厅。据了解,这次将作品捐献给新加坡由吴冠中主动提出,而吴冠中本人和家人与新加坡颇有渊源,是促成这次举动的主要原因。

1988年,吴冠中首次应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之邀赴新举办个展,随后,他与新加坡多元艺术家陈瑞献、“好藏之”美术馆主人郭瑞腾等有识之士结下多年友谊。郭瑞腾据称陆续收藏了《鹦鹉天堂》等百余幅吴冠中画作,被认为是最全面的吴冠中作品收藏家之一。今年5月,吴冠中还通过“好藏之”,把新出版的《吴冠中全集》分别捐献给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等多家公共机构,并得到高度评价。此外,吴冠中长子吴可语定居新加坡20年;孙女在新加坡长大,正在小学念书。

据新加坡媒体报道,吴冠中虽没直接说明他捐画给新加坡的原因,但在签约后说:“新加坡是我尊敬的一个国家,在道德品质各个方面,它都是介于中西方之间,与中方相当接近,到西方也很接近。两边的优点,都集合在你们身上。”由此可见吴冠中对新加坡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

有报道称,明年吴冠中90周岁时,新加坡与上海美术馆筹划合办一场他的作品回顾展。

4 艺术收藏新贵:俄罗斯富家女祖科娃

富家女祖科娃在艺术界几乎是一夜成名的。今年5月在纽约举行的拍卖会上,祖科娃的新男友――俄罗斯首富阿布拉莫维奇(Roman Abramovich)突然杀人艺术品拍卖行,豪掷6000万英镑买下了今年夏拍最贵的两幅名画。6月的巴塞尔艺博会上,祖科娃和阿布两人又一同现身,引起一番骚动,风头盖过了同在艺博会现场的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夫妇。

凭借深不见底的钱包和一掷千金的豪爽,这对新近迷上艺术的俄罗斯情侣瞬间站到了艺术界的风口浪尖。他们的金钱,他们的品味,正在低迷的艺术市场引领着新的潮流。而年轻的祖科娃,志向还不止于此,她试图用她的“格拉吉当代艺术中心”,影响俄罗斯下一代富豪收藏家。

祖科娃的父亲亚历山大・祖科夫(Aleksandr Zhukov)靠石油发家,如今已高坐俄罗斯副总理之位;而她4l岁的男友阿布拉莫维奇,更是为艺术中心的建造,投入了不少资金。

在俄罗斯,艺术品收藏传统源远流长。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就酷爱17世纪的荷兰绘画,常常光顾阿姆斯特丹的大小拍卖行;叶卡捷琳娜女皇(Catherine the Great)也藏有大量提香(Titian)和普桑(Poussin)的油画作品,以及精美的法国银器;而到20世纪初,大收藏家希楚金(sergei Shchukin)与莫罗索夫(Ivan Morosov)更是收藏了数以百计的法国印象派经典,以及众多毕加索和马蒂斯名作。

如今,历史的车轮仿佛又回到了原点。祖科娃和阿布同众多俄罗斯巨富一样,又纷纷将目光瞄准西方艺术品。凭借着祖科娃的年轻、背景,她得以大胆地梦想,并且大手笔地完成梦想。这为俄罗斯收藏界注入了一股活力。祖科娃崇敬泰特美术馆,却对自己的“格拉吉当代艺术中心”乃至俄罗斯自己的当代艺术,投以更高的期望。如今她已创造奇迹,谁敢保证不会有更多的奇迹出现呢?

5 亚洲地区多层次的博览会格局渐露端倪

9月9日,上海双年展、上海艺博会与“上海当代”在同一天开幕,其中,老牌的上海艺博会与梅开二度的“上海当代”两个大型艺博会同城德比,是一大看点,透露着亚洲艺术市场的新动向。

一方面,是“上海当代”瞄准国际买家,与亚洲其他城市的艺博会争夺“亚洲第一”的顶级博览会的头衔;另一方面,则是上海艺博会与“上海当代”错位竞争,争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本土市场。而从去年的错时举办(“上海当代”9月举办,上海艺博会11月举办),到今年的同时举办,恰恰说明上海这两家艺博会的错位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已经趋于成熟。值得注意的是,亚洲作为新兴的艺术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崛起之初就带着某种地缘和文化上的国际性,各地先后创办的艺术博览会虽然有鲜明的地域性,但也有程度不同的国际性。 近年来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加速市场整合,往往都是地域性与国际性兼备,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每一个重要的博览会都有国际性的画廊与买家的跨境参与。由此看来,去年刚刚“空降”上海的“上海当代”却在诞生伊始就瞄准国际买家,与亚洲地区其他的博览会所走的路子完全不同。对于“上海当代”而言,在努力吸引国际买家的同时,自然面临着如何实现“本土化”、融入亚洲艺术市场的挑战;但其自身对亚洲艺术市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亚洲各地的艺术博览会今年秋季先后举办,纷纷瞄准那些跨境流动的国际顶级买家,就是明显的例子。

身为上海艺博会和“艺术台北”博览会顾问的陆洁民认为,博览会首先是地域性的艺术市场的产物,是这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地方性的民众盛会。对于媒体来说,也许会聚焦“亚洲第一”的博览会花落谁家的新闻,但对于艺术市场而言,地域性的艺术博览会充分发育,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博览会格局,相形之下却更重要。

6 清初名画家王作品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

中国清初最著名的艺术家王的绘画于9月9日起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成为该馆今年秋季系列展览中的重头戏。

名为“山水清辉:王(1632-1717)艺术展”的展览由四部分共27件作品组成,按时间顺序讲述了王的艺术发展历程,从早年对传统山水画风的精湛诠释,到1689年获选为康熙皇帝南巡作画而达到事业高峰为止。此次展览展出的27幅画作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台北和北美地区的收藏,其中的11件作品从未在欧美国家展出,包括两件山水长卷巨幅绘画。为了配合此次王作品的展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还精选众多馆藏的中国早期山水画作,以彰显王艺术的渊源。

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K.Hearn)说:“王在清初名重一时,在重振山水画的古老传统和奠定满清宫廷院画的风格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兼容并蓄,集历代山水画风之大成。王的绘画主要藏于三处――北京、上海和台北――这三地的博物馆都与我们有着良好的关系,再加上大都会博物馆也有极好的相关收藏,因此才能使这一重要的展览得以举办。”

本次展览将一直持续到明年1月4日。展览期间大都会博物馆还将举办一系列活动作为配合,帮助人们加深对王及其作品的了解。

7 印度首届国际艺术展收得成效

多达一万名艺术爱好者参加并见证了印度首届国际艺术展的成功,这届艺术展不仅实现了让广大受众了解艺术和普及艺术知识的目的,从商业角度上来说,该展览会更破纪录地售出了约一半的艺术作品,34家参展艺术馆售出了总价值约为1亿卢比的280多幅艺术作品。

据悉。印度艺术在印度国内和海外都获得高度重视。印度艺术市场的年增长率达30%-35%,目前市场总规模已经达到150亿卢比。印度艺术市场在过去十年里增长了48.5%,使其成为全球第四活跃的艺术市场。印度艺术拍卖市场的总规模已经从2003年的500万美元增至今年的近1.5亿美元。

8 梦露珍贵胶片将拍卖时隔半世纪澳洲浮现

在“尘封”了近50年之后,一部关于玛丽莲・梦露的电影胶片日前在澳大利亚首次公开,并将摆上拍卖台。

据拍卖人查尔斯・莱斯基透露,这部长达2.5分钟的胶片摄于1959年,原主是一位美国海军军官,当年梦露拍摄影片《热情如火》时,他获邀前往片场,拍下了梦露和其演员搭档托尼・柯蒂斯在海滩边开机前的画面,该片的导演比利・怀德也在镜头中亮相。

《热情如火》曾入选美国电影学院评选的“史上最出色的美国喜剧片”排行榜。莱斯基表示:“鉴于《热情如火》是一部黑白片,而这次发现的胶片是彩色的,所以它显得格外珍贵。从文献的角度考虑,任何关于玛丽莲・梦露的影像画面、声音记录都能引发极大的兴趣,毕竟她是20世纪的一位标志性影星。她对时尚、电影、喜剧以及其他诸多领域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

今年早些时候,一部长达47分钟、反映梦露和克拉克・盖博在1961年影片《乱点鸳鸯谱》片场的胶片资料在美国拍卖出了6万美元。

9 苏富比CNET创始人

根据《纽约太阳报》报道:苏富比于9月了CNET Networks的创始人Halsey Minor。原因是Minor在购买了Edward Hicks的作品《Peaceable Kingdom》后,并没有完全支付1680万美元。2008年5月份,Minor买下了Edward Hicks因圣经启发而创作的绘画以及其他两幅作品,但并没有支付所有的款项――作品价值1300万美元,同时还附法律费、利息、后期费等。当时的拍卖,创下了美国民间艺术和Hicks作品的拍卖新纪录。

在接受媒体的采访中,Minor说,他拒绝支付款项是因为他发现苏富比之前并没有公布这件作品的利息因此,Minor计划驳回上诉。

10 英国商人在农田找到十一世纪黑钻戒

据香港文汇报消息,英国一名商人过去30年一直凭着金属探测器,在各处寻宝,最终竟在他所住的莱斯特郡找到一只极罕有的黑钻石金戒指,相信原物主是11世纪的财主。现年42岁的史蒂文斯在泥田里发现戒指时,看到上面刻有中世纪文字,因而推断是11世纪的古物。黑钻石在今时今日已十分罕有,更不用说在1000年前。该戒指已交给专家验证,虽然暂时未知那些中世纪文字的意思,但如果属贵族所有,预计将会值十万英镑,博物馆亦很可能有兴趣出价竞投。

11 香港苏富比春拍推出张大千110岁诞辰纪念专辑

此专辑呈献逾20幅张大千作。当中作于1959年的《老树腾猿》,设色纸本,估价400万至600万港元,成为专辑中的焦点拍品。张大干一生爱猿猴,也养猿,据说张大千出世之前生母曾梦见自己接受一僧献猿,因此相传大干为黑猿转世,故以爰为其名。其时,张大干受到目疾影响,不能写细笔,是以复得工致如此猿,实属难得。画家早年珍藏此作,后于1964年送赠孙儿张嶷留念,现仍保存“大风堂”原装裱,附桐木盒,上具画家题签。此幅写成至今近半世纪,先后参与欧美及亚洲等地博物馆举行的大型回顾展,被艺坛公认为张大干重要作品之一。此外,张大干于1977年,届七九之龄为庆贺学生李仲民的川菜馆“青城山”开张而写下书画横幅各一,分别为泼墨设色纸本《青城山》(估价320万至450万港元)和《书法》(估价20万至30万港元)。两幅俱属六尺全开巨幅,一直悬挂于菜馆多年,品相仍保存完好,墨韵色彩犹洁亮如新。张大干为蜀人,他本人写蜀景,驾轻就熟,难怪他钤“得心应手”印,惬意之情,溢于言表。

收藏・考古

1 花92500美元 伦敦V&A博物馆买“滚石唇舌”

“嘴唇与舌头”可能是流行音乐历史上最广 为人知的标志。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9月2日宣布他们买下了滚石乐队著名的“嘴唇与舌头”标志的原稿。这一标志在过去的40年间是时代的反叛精神的一面旗帜,而自此以后它将被收藏于博物馆中继续受人敬仰。

博物馆总共花了92500美元拍得这个标志的原稿,其中半数由艺术基金会资助。该手稿是英国设计师John Pasche在1970年设计的,他当初创作这个标志时只收取了50英镑的酬劳,他表示出售原稿获得的资金将作为其11岁儿子的教育资金。

1969年,滚石主唱Mick Jagger不满意公司为他们设计的唱片封面,亲自来到艺术学院寻找在校生为他们设计标志。而Pasche当时正是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设计系的一名研究生。创作标志用了大概两个星期,他回忆说, “我想做出一件反权威的作品,嘴唇这个主意是我第一次在滚石的办公室见到Mick Jagger时就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和他面对面,第一个注意到的就是他那异于常人的大嘴。”该设计在1971年的唱片《StickyFingers》的内页上首次亮相,自此一直作为滚石的标志,伴随他们经历了各类宣传活动和现场演唱会,同滚石乐队一起风靡全球。

如今“嘴唇与舌头”不仅仅只是滚石乐队的代名词,这个鲜红的厚嘴唇和血滴状的舌头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流行音乐领域。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反叛精神,也是波普艺术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2 福建泉州发现60年前伦敦奥运开幕式珍贵资料

泉州开元寺的文物收藏爱好者蔡先生,收藏有60年前在伦敦举行的第十四届奥运会的开幕式资料。

蔡先生收藏的两本旧杂志是1948年第34期和39期的香港《东风》画报,其中第39期里有大量第十四届奥运会(1948年7月29日至8月14日在伦敦举行)开幕的文章和图片,包括英女王主持开幕式的报道。

3 亲笔信三代人珍藏为“国家一级文物”

近日,唐山市乐亭县纪念馆接受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的一封亲笔信。捐信人是生前挚友宁绍先的侄孙、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宁大明先生。

经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此信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此信写于民国九年(1920年),内容是有关先生为筹办家乡乐亭县大黑坨村女子初校,聘请一位姓翟的女教师的事。在信中说,自己已为该教师准备了20元盘缠,其几天后就可动身去大黑坨村任教,并嘱托家乡亲友尽力为外来教师及家人提供好食宿安排。(书信原文为:“来信已阅悉,女教习已聘妥。翟女士年薪二百五十元,望大家设法筹款,不日起程,(一去)川资二十元由我捐出,知会会上诸公,赶快为女教习备一小院,(我看南学最好)以便教习携他的丈夫同来,此事最方便,初办女学,难得如此,如何?赶快来信。钊”)

原来,在1919年寒假回到家乡乐亭县,发现那里在封建思想禁锢下,很多女孩子没有读过书。为了给女孩们提供就学机会,他邀集附近的开明乡绅及热心公益人士,共商在家乡开办女校一事。当时,举荐永平府同窗好友、家住乐亭县城关的宁绍先为男教师,回到北京后又多方奔走,聘请到了翟女士前往大黑坨村任女教习。此信便是这时转给宁绍先的。1921年,再次回乡,在大黑坨村严华寺创办了大黑坨小学,同时招收男女学生入学,开创了男女合校的先例。

4 广东百年老宅惊现清朝以来流转“全套地契”

从清朝宣统三年到建国初期,6张虽已泛黄而保存完好的房地契,见证了一个家庭百年房屋产权的历史变迁。近日,家住清远城区威龙花园的李伯收藏的自家祖屋的全套地契首次曝光,讲述了一间祖屋跨越一个世纪的故事。

5 奥运门票出全套纪念册包括开闭幕式及赛票

“北京2008年奥运会纪念门票珍藏册”于9月21日上市。套册包括全套北京奥运会门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和35个比赛项目的决赛门票。据悉,该门票套册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成套出品的奥运门票纪念册。

据介绍,该门票套册由北京奥组委授权,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发行,中钞国鼎投资有限公司总经销,9月21日起在中国银行各网点、工美大厦、王府井百货、北京菜百、中钞国鼎金融街店、中钞国鼎城乡店销售。

此外,专家提醒说,很多观众手中的“废票”如不成套,其收藏价值将大打折扣。“废票”在品相上远远低于全新的门票,且很难收集齐全,网上传说的单张“废票”价值破万等说法其水分都很大。

6 北京发现英籍老铁轨来自中国最早自建铁路

铁路收藏专家日前鉴定,北京丰台火车站货场上的四根立柱,原来是四段1887年从唐芦铁路上拆下来的“英籍”老铁轨。这四段从中国最早的自建铁路上拆下的铁轨已被北京铁路博物馆正式收藏。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位于西四环附近的丰台火车站是北京最为繁忙的货运车站之一。这里的货场,每天都有吊车组进行货物装卸,第三吊车组前是一个绿阴架。夏天,粗壮的藤蔓缠满了四根锈迹斑斑的钢铁立柱,很少有人会留意。

有一位铁路工人目前打电话给筹建中的北京铁路博物馆,称发现了年代特别久远的铁轨。该馆顾问、中国铁道博物馆党委书记贾本义和同事前往现场发现,铁轨就是架子的立柱,高约3米,由于年代久远,铁轨已被腐蚀得锈迹斑斑,但依稀能看到上面标着字母,还有一些数字。

贾本义等人给铁轨拍摄了照片,经电脑辨认,钢轨上的标牌是“TROY.S”,还有数字“1887”等,后边的字已辨认不清。可以肯定的是,这四根钢轨是100N年前由英国生产的。

贾本义进一步考证发现,这是由中国自建的唐芦铁路中的―段。比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的1896年的京奉铁路铁轨早了将近10年。此前,京奉铁路铁轨是迄今国内收藏的最早的中国铁路铁轨。

1881年6月,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历经磨难终于动工兴建。1887年,唐胥铁路展筑至芦台,成为唐芦铁路。位于丰台货场的这四根铁轨立柱正是从这条铁路上拆下的轻型钢轨。

报道说,这四段铁轨已被北京铁路博物馆收藏,将在9月底正式开馆时与公众见面。

7 珍贵奥林匹克红瓷瓶正式入藏国际友谊博物馆

2008年08月28日,14件写有“奥林匹克宣言”全文的红瓷巴拿马瓶正式入藏国际友谊博物馆。这套珍贵的红瓷艺术珍品,将在国际友谊博物馆的相关展览上与广大市民见面。

据介绍,这款奥运气息浓郁的藏品采用历史悠久的中国红瓷工艺,以中国于1915年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巴拿马瓶”为器形。

8 新疆第五届和田玉石文化旅游节开幕

9月6日,以“开放的和田,美丽的玉都”为主题的第五届新疆和田玉石文化旅游节暨第三届中国手工羊毛地毯博览 会,在新疆和田市拉开序幕。

和田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自古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蕴涵,而且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田玉更是以其美、润、细、灵蜚声中外。

据了解,自2003年以来,一年一度的玉石节已经成为展示当地经济发展的平台,并给和田旅游业创造了发展机遇。画阿富汗发现一尊19米长卧佛像

阿富汗新闻和文化部顾问・齐亚・阿夫沙尔9月8日宣布,考古学家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省发现一尊19米长的卧佛像。

阿夫沙尔说:“考古学者共发现了89件文物,包括钱币、陶器以及这尊卧佛像。”他说,佛像出土时已损毁严重。

考古队当时正在巴米扬大佛遗址附近勘察传说中一座300米长的巨型卧佛像。史料记载,几个世纪前,一名来自东方的朝圣者在这一地区见过那尊佛像。阿夫沙尔说,出土这尊19米长卧佛像让考古人员看到了发现传说中巨型佛像的希望。

巴米扬省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宗教文化中心,文物古迹众多。今年4月,考古学家在巴米扬大佛遗址附近洞窟内发现古老的油画,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

10 济南出土数千件精美文物涵盖五个朝代

近日,山东省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城区黑虎泉北侧一建设工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据介绍,这里曾是济南6大地下文物保护区之一,此次发掘总面积约2300平方米,已出土数千件金、银、铜、陶、瓷、玉、石等精美器物和10多处遗址。出土的文物和遗址涵盖了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对于研究古城济南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证。

11 金州古城地下考古有新发现

金州自汉代开始建立行政建制,拥有近两千年的建城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物遗存,给今天的金州古城地下考古发掘提供了丰富的文物资源。最近进行的金州城永安门外永庆寺遗址的发掘取得了重要发现,金州博物馆日前展出了新发掘的部分文物。

据馆长王明成介绍,此次出土的文物是大连元新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施工时发现的,大连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安排金州古城址考古工作组负责抢救性发掘。经过5天的工作,在永庆寺原庙址取得了F2件、清康熙十五年重修碑一通、石佛5件和其他建筑构件一批。其中,刻有“永庆寺记”大字的碑头龙纹制造生动、刻工精良,与同时发现的清康熙重修碑记和上世纪金州博物馆收藏的F琳好组成完整的一通碑,成为一件叙述金州地方文化历史的珍贵文物。令人惋惜的是,这次出土的5件石佛头部全部被破坏,但其中一尊佛像背面的石刻文字记录了明正德三年佛教信士共同捐立佛像的故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2 重庆发现由2000余青花瓷碗砌成清代古墓

近日,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透露,考古部门近日在位于渝中区鹅岭的一条干道下发现了一座特殊的清代古墓:墓葬竟然是由2000多个青花碗垒成的!对此,考古专家称,“碗墓”在本市极为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

8月24日上午,数十名工人正对鹅岭正街印制二厂门前马路进行道路施工。“哎,挖到一个碗!”一名工人在掘开路面后,铲子突然碰到一个青花碗。当时他没在意,将碗扔到一边。谁知,第二铲下去,更多青花碗从地下“冒”了出来,施工人员立即报告了文物管理部门。市考古所接报立即派出工作人员赶到现场。

经发掘,考古人员发现,这是一座罕见“碗墓”:在距马路路面下60厘米处,一个个青花碗碗口对碗底地层层重叠起来,垒成一个拱形,形成了墓室,棺材和随葬品被放入其中,古墓的门用小石块垒砌。考古专家发现此墓早就被盗过,腐朽的棺木里只剩下几根散落的尸骨,随葬品都不见踪影,墓主身份也因此成了谜。

据考古人员测量,碗口直径大约16厘米,绘有花草等图案,是清代最常见的青花瓷碗。2.4米长的墓室,宽1.35米,全部是用碗堆成。通过测绘和计算,一共有2000余个碗。

展览

“在两个世界之间”奥乌卡・莱蕾个展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推出的“两个世界之间:奥乌卡・莱蕾个展”,是西班牙艺术家奥乌卡・莱营(ouka Leele)在中国的第一次个人回顾展。

这是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与西班牙马德里Tomásy Valiente艺术中心(CEART)继“诗意现实:对江南的一种解读――来自中国南方的当代艺术”展之后的第二次合作,后者曾于今年五月在马德里芬拉布拉达举办,引起轰动。这两次互动的展览是两家艺术中心签署友好交流合作协议的产物,该合作协议旨在中国和西班牙双向促进和推广两国艺术家的作品。

奥乌卡・莱蕾是西班牙著名摄影家,其艺术生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与同为女性的美国艺术家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一样,她作为欧洲的艺术家跻身于当时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的行列。奥乌卡・莱蕾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马德里新潮派文化运动(La Movida),这一文化潮流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民主时代的到来、以马德里为中心席卷了整个西班牙,并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生于1957年的奥乌卡・莱蕾,自幼年起便开始画画,一直受到大自然与普拉多博物馆大师们风格的影响。1976年进入新兴摄影学校“摄影中心”学习,在那里,后来在80年代西班牙艺术家所表达出的新观念开始被预见、并被表达出来。奥乌卡・莱蕾的创作一直游走于两个世界之间:绘画与摄影、灵魂与实体。还是艺术学生的时候,她就开始学习摄影,并从中发现了表达的新方式。对绘画的需求以及对黑白现实的迷恋驱使她将绘画与摄影相结合,并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藉此继续绘画同时运用摄影作为她对现实再创作的工具。

本次展览是对奥乌卡・莱蕾创作的一次综合回顾,展示了她的67件作品,涵盖了其1979年第一次个展“发廊系列”至今的整个艺术生涯,其中包括了她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马德里新潮派文化运动(LaMovida),期间创作的著名作品。

2 与后殖民说再见“再见”还是“再会”: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开幕

9月6日下午,广州三年展开幕式先后在时代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开幕,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主持了开幕式,策展人高士明、张颂仁、萨拉・马哈拉吉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恺等在开幕式上致辞,作为本届展览的合作单位,雅昌企业集团董事长万捷、副总裁王岩也出席了开幕式。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以“与后殖民说再见”为主题,这是策展工作的理论出发点,同时也是策展团队所欲呈现的一个批评视野。为深化对于主题的研究,自2007年,主办方就以“流动论坛”的形式,发起了一系列学术论争与研讨,并渐次发展出三个层面的议题,其中,在文化政治层面,提出“与后殖民说再见”、“多元文化主义的限度”、“他者的暴政”;在艺术策展与创作层面,提出“话题的奇观”、“意识形态的现成品”、“未经消化的现实”;在生存论层面,提 出“围困的社会”、“世界中的世界”、“创造的焦虑与可能世界”。通过三年展的流动论坛,策展团队与艺术家、学者们共同思考当代艺术创作的文化语境和生存论际遇,共同探究艺术创造与可能世界的当下方式。

本届三年展以广东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为主展场,展出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181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作品涵盖包括影像、装置、绘画、摄影、声音、写作与现场表演等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对三年展的学术主题作出回应,它们共同呈现出当代艺术在后殖民语境中的创作现状,凸显出后殖民话语和多元文化主义等流行话语所无法抵达的领域以及难以呈现的现实。(展览将持续到11月16日)

3 “快城快客”2008第七届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首次以人为对象和主题,揭示城市迅捷变化中人群的多元身份,通过外乡人/城里人空间迁徙的观点,移民/市民身份转换的观念,过客/主人家园融入的观感这三个层面锲入城市与人的命题,突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关怀,展示今日国际大都市中积极移民与文化融入的新趋势,探索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在与城市化相应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宏大背景下,城市急速膨胀,人口快捷流动,进而思考城市是否能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策展小组决定将展览聚焦在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这里是城市重要的标志性公共空间,也是百年上海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各种力量流转、交汇的首要场所。人民广场更是中国当今社会的缩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人口流动。 在人民广场,人们可以发现不少与“转换”这一概念相关的现场和问题,例如象征着老上海文化的跑马厅、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等建筑,它们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和变迁;象征着今日上海的来自世界各地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超级现代的建筑从天而降,洋溢着高昂乐观的情绪;上海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文化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上海大剧院、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博物馆所提供的文化盛宴,城市规划展示馆所展现的城市建设远景,还体现在人潮汹涌的市民和外地游客,以及由外来人口经营的摊点上。

在第七届上海双年展中,主体展览力求与人民广场发生更直接的联系。为此,展览的第一部分将邀请约二十名艺术家以人民广场作为思考及创作的起点。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材可以丰富多样,可以结合美术馆馆内和馆外的展示。在馆外展示的作品可以包括特定场所发生的活动,以及市民介入公共空间和公共媒体的互动等等。展览期间通过一系列活动的策划使得整个人民广场成了广义的和流动的展示空间。这些作品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参与性,由此向观众介绍展览的主题:人民广场见证和容纳了中国当前人口流动/迁移/融合这一复杂现象。展览将尤其注意美术馆建筑与之相关的空间,如美术馆临街的出口,正面以及与出口相对的停车场。

在馆内P楼展厅,将设置一个关于人民广场自19世纪末以来历史变迁的展览。展品包括照片、规划图纸、影视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素材,甚至再现文学、戏剧和其它艺术作品中对人民广场的描述。

展览主体的第二部分由三个个展组成,集中展示三位正处于事业顶峰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十分独特的做法有别于许多其他双年展的惯常做法,它们往往选取大量主题不甚鲜明的艺术作品。本次展览挑选艺术家的标准是,他们对人口流动及相关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要有深入广泛的思考,这一主题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要有鲜明的体现。

展览主体的第三部分位于三楼,这里将放置约二十名艺术家的作品(预先创作而非现场创作的作品),它们紧扣展览的主题,但运用非上海的素材。他们可以探讨南亚、欧洲或美洲等世界各地人口迁移融合的问题。

根据本届上海双年展所选取的立足点人民广场的历史和现实特点,本次展览的展场设计将尽可能突显上海美术馆建筑原有的结构和特征。另外,作为上海美术馆主体展览的延伸,艺术作品将在机场、火车站、轮船码头、车站和地铁等公共空间展示,因为这些空间是人口流转的中心。在这些场所,可采用互动性强、灵活流动的展示方式揭示人口迁徙的社会现实。

4 “显形”钟飙作品展

2008年9月6日至11月9日,“显形”钟飙作品展在上海登场。

“显形”项目以绘画、装置、影像、图录构成的整体,进入现在、过去和未来的因果关系之中。展览现场第一部分为三组绘画作品:《六个人的城市》默默诉说市井生活,《福音》是宗教对现实的影响,《天书》、《绝顶》则是关于超越的想象。第二部分揭示了这一切的来源,并呈现出未显形前充满可能性的因缘际会。现在――既是过去的结果,也是未来的原因。

“显形”试图揭开时间的另一层含义: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已经存在的整体,我们经过时只是进入了这个整体的局部而已。一切早已存在,只有经过时显形。

2008台北国际双年展

2008台北国际双年展预定于9月11日至12日举行开幕预展,对外开放时间为2008年9月13日至2009年1月4日。

此届台北双年展并没有单一的主题,而是将许多彼此相关的主题统整汇集,大部分的议题会关注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混乱状态。本届双年展会以许多不同方式和台北市发生关系:展览的场域不仅包括台北市立美术馆,同时也包含台北市市区。在市区会有表演作品与艺术介入行动,此外一些作品会以文件形式及重新装配后,陈列于展览地点。本次展览的焦点在于全球化与全球化的反抗、新自由主义的生存世界、流动性、都市变迁等。

6 “移花接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方式艺术展

作为华・美术馆开馆展的“移花接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方式”展览,于2008年9月1开幕,延续到12月1日。此次展览由华・美术馆主办,冯博一主策划,王晓松、赵孝萱策划,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利用后现代方式进行创作的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

本次展览试图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中对利用后现代主义的观念、方式的创作进行梳理与相对集中地展示。或者说,结合中国当代艺术家具体的创作来讨论后现代主义与其发生了怎样的关联,他们的作品是如何体现后现代主义的倾向,他们的艺术方式与形态是如何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给予结合与应用的,以及如何理解其中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方式,主要的表现之一是针对中外传统经典概念、范畴,以及中外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给予挪用、戏仿、整容与篡改。换言之,在视觉艺术的范围内,对经典概念和图像的重新理解与改变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后现代方式最显著的体现。所以,这次展览汇集了中国当代艺术中54位艺术家,通过利用后现代的方式,对以往经典概念和作品进行整容与篡改的90件作品,包括绘 画、摄影、雕塑、装置、行为等。从而使这次展览成为既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变化中对经典的态度与立场,也延展了所谓经典的不确定性状态。

当然,这些创作都不是进行普通意义上的临摹与拷贝、整容与篡改,每位艺术家的每件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针对性和多种寓意。确切地说是通过个人与传统经典、与历史本身之间的多重关系来展示他们对传统与现代与当下与未来,以及历史的不确定性和多重意义的思考和认知。把中外美术史的经典作品真实和虚构并置在一起,既是他们对绘画本身的实验,也是他们对传统经典的一种态度和方式。他们是不受制于传统审美确定的规则,或在没有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解构式地创作。从而使这些熟悉的图像陌生化,以控制观者的期待,让观者体味新模式和新视角所产生的惊喜,以及摆脱经典规则后的自由。使观者在开始审视作品时就意识到,他们将要阅读的文本已不是传统意义的美术史中的经典之作,而是经过整容后的“新”历史的视觉图像,其视觉文本已经深深地刻下了他们个人创作的烙印。

7 “帝国的宠物”赵继锋个展

熊猫被视为中国的象征,1970年代,中国出借熊猫给美国和日本的动物园,被视为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初次交流,也是中国开展外交的重要环节;熊猫,代表中国的宠物,在世界各地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除了其可爱特征外,也反映西方对于闭锁的中国的好奇和期待;但熊猫租借同时带来更多的冲突 出借所获得的巨大经济利润导致变相捕抓熊猫;而出借熊猫究竟只是中国内政的问题,外国政府及国际保育团体是否可以干涉,也激起政治上的对立。

赵继锋描绘的熊猫反映帝国宠物的冲突:可爱、俏皮的熊猫在赵继锋笔下展现出凶残、暴戾的本性,被人争相宠抱的熊猫则让人反思1970年代熊猫出借的过去。

如今,中国因经济发展和奥运成功改变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各国首相奥运期间纷纷拜会宛如古时朝贡,另一方面,熊猫出借因保育意识高涨而停止,世界对于帝国宠物的热衷逐渐从外交热潮转移到文化符号。赵继锋新作中拟人化了的熊猫表达了此一转移过程,带给观者新的思考。

8 “沼泽”韩磊新作展

西五艺术中心“沼泽――韩磊新作展”,将展出韩磊近期创作的油画和装置作品。韩磊在这次以“沼泽”为题的新作中,创作的精神当然还是延续他自己十分擅长的历史与现实迭映关系,只是,他这次让作品的表现从架上“走”出来,以实体(或称之为现成物)的组合,来重新演绎自己对于不同时间背景下的思维。韩磊说“这些现成物对我来讲,都是我所憎恶的东西。它们在过去的生活都扮演了某种角色,但同时也被赋予一个不真确的角色,甚至被整个改变而成为一个较肤浅的角色”……他同时也把历史与现在的时间做了某种程度的杂交之后,逐一点破所流露出来的不合理性与荒诞不稽。”

9 “还剩下什么?”艺术展

在这个欲望高涨的年代,一切东西都在快速地更新换代,“喜新厌旧”和“贪婪”摧毁了曾经值得怀念的守望;每个人都战战兢兢,惟恐被潮流的不断超频所抛弃,摩尔定律悄然控制了勤勉者的心灵,除了速度,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被感动?

网络时代的顺民仍然被誉为革命者,“无聊就是力量”,这不仅是时代的名言,更成了摆脱焦虑困境的法宝。在被称为后物欲时代的今天,消遣不需要理由,思考是需要理由的,理由如此难找,还找个甚?

趣味被简化为数字游戏,生命被贴上条形码,儿童被无限制地消费,责任被顶为极品笑话……,幸好有些笑声戛然而止,标准化的笑容顿失滔滔,蓝屏、死机、OK、干、眼保健操。

还剩下什么?

这次群展,希望能带给您更多的共鸣、玩味与思索。

上一篇:回望 2008十大经典专场 下一篇:如何选择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