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保健康 战时保打赢

时间:2022-09-10 05:50:02

平时保健康 战时保打赢

这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

军队建设和改革随着党和国家安全需求的转变而转变。

全军部队卫生系统围绕“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创新卫勤保障模式,突出健康维护、疾病防治、应急处置、远程医学、心理服务和伴随保障六种能力建设,使伤病医学向强健医学模式转变,伤病医疗主导向预防、强健、医疗并重转变,官兵整体健康水平显著提升,有效保障了部队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完成。

与使命同在,从平时到战时全时服务保障

这是一系列了不起的成就:军队多措并举提升部队卫生服务质量,非应急状态下部队昼夜发病率控制在1.5‰,传染病年发病率控制在15‰以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年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开展创建“健康军营”活动,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积极组织部队官兵健康体检,团以下干部和士官体检率达到98%。开展训练伤监测和防治技术培训,部队训练伤年发生率控制在8%以内。提高部队官兵用药档次和水平,目前旅团卫生队用药品种由274种增加到318种,基层连队由30多种增加到127种。

记者在调研时了解到,全军有600多个营区相对集中的旅团部队实行“集中管理、派出保障”模式,将营连军医集中到旅团卫生队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使用,每名卫生干部能熟练掌握一线营连卫勤保障技术和战训卫勤伴随保障技术;组织卫生干部进行卫勤保障、定期到营级以下分队巡诊,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训练伤等常见病、多发病,官兵不出营区就可以得到诊治。

小远散单位官兵看病难是困扰部队多年的难题。全军对距离军队医疗机构超出100公里或后送途中时间超过3小时的营以下分队,按照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加入城镇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协作医疗三种形式开展社会化保障,解决了驻边远偏僻地区官兵交通不便造成的看病难问题。

记者在组织实兵对抗演练中看到,医护人员在手持机上轻轻一点,几秒钟就完成了伤员分检;伤员按压随身佩戴的信号发射器,能在最短时间内被发现并得到有效救治。

军队卫勤专家连平介绍,我军第二代“电子伤票系统”和“野战单兵搜救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战场救护效率。这套系统可用于伤员个人数据、伤情和救护措施等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实现了营连、团、师及远程医疗单位四级救治体系的战场救护信息共享。

目前,以车、舱、箱、囊为主体,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保障力的二代野战卫生装备,已陆续配装部队。野战医疗方舱、救护艇、救护直升机、卫生列车、装甲救护车等新型卫生装备,已形成陆地、海上、空中三位一体,紧密衔接配套的卫生装备体系,加大野战急救、防疫防护等卫勤演练,开展自救互救、战场救治训练。目前,官兵自救互救考核合格率达95%以上。

与时代同步,从生理到心理全维健康维护

记者在疾控中心看到,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进行健康数据分析测评。中心主任杨会锁说:“依托军人电子健康档案,采取每天查询、每周汇总、定期测评等方法,对传染病、常见伤病、心理问题、营养状况和患病官兵康复及转归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形成3大类128项健康评估指标体系,成为部队健康指导、干预和保障信息支撑。”

全军推行全维健康维护,各级成立健康管理组织,完善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员电子健康档案,开展健康动态监测、亚健康临床评估和针对性干预。通过开设健康大讲堂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官兵增强健康防病意识;统筹安排基层干部、士官、特勤人员健康疗养,做好伤病员康复疗养。针对军人特殊作业环境,为海岛官兵补充34种药品,为驻高寒地区部队配发防冻疮膏等10种药品,为驻高热地区部队配发蛇药片、抗疟药等13种药品,为驻海拔3000米以上的官兵配备高原多种维生素片、护唇膏等5种高原特供药品。研制出百余种效果明显、快速安全的特需药品,可满足空军、海军等特殊岗位上的官兵健康防护需求。

记者在空军采访时了解到,投入3400余万元,为飞行部队配置音乐放松催眠治疗和身心反馈心理训练系统,为作战部队的基层连队配置心理测评仪,丰富了心理服务方法手段。近年来部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飞行事故逐年减少。

某防空旅训练场上,官兵正在进行“飞越自我”、“凌空跨越”、“勇闯天堑”等12个高空心理行为课目训练。该旅开设了“一线”(心理咨询热线)、“二网”(军医信箱、知心心理留言板)、“三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治疗室和心理宣教室),配备了心理测试仪、测试软件和音乐按摩椅等专业器材。3年来,服务官兵12000多人次,有效疏导突出心理问题500多例。

全军建立了以心理卫生专业技术中心为龙头、心理科和心理门诊为骨干、心理卫生咨询站室为基础的心理卫生服务网络。培养心理专业骨干,部署专项研究课题,1项获得国家、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推行全维心理卫生服务,强化入伍、服役、退役全过程衔接,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强化预防、治疗、康复、回归全方位配套,实现由单一向多元服务转变;强化思想、文化、生理、心理一体化融合,实现医学向人文转变。

与发展同行,从应急到远程全域技术支撑

9月7日,云南省彝良县发生5.7级地震,造成70多万人受灾。总后卫生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从军事医学科学院、抽组防疫专家、疾控分队和心理救援队100多人,携带检测设备、防疫药品和器材,连夜出发赴一线开展卫生防疫保障和心理救援工作;开通灾区和军队后方医院远程会诊通道,为50多名重伤员提供了及时有效的远程医学服务。

记者了解到,科研人员自主创新,打破国际技术封锁,研制成功多种快速诊断试剂,掌握重大传染病防控等关键技术;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政策法规,加强防治体系和专业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重点部门、重大任务和重要时期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全面落实新兵新学员乙肝、艾滋病筛查,乙肝计划免疫覆盖所有现役军人,全军87%团以上单位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有效处置了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圆满完成了国庆首都阅兵、奥运世博安保、维稳维和、抗震抗洪抗旱救灾等重大非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

伴随人民军队迈向现代化的铿锵步伐,部队卫生机构信息化技术给应急卫勤保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行动中经受了实战考验。

目前,已建成拥有数百个站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远程医学系统,实现全球通、全时通、动中通和高清化,可实时为驻南沙、神仙湾等边海防部队和海外任务部队提供高水平远程医疗服务。“十一五”以来,开展了2.3万多例会诊,100余万人次的远程教学培训。墨脱边防营战士王德林高兴地说,即使“远在天边”,也能享受到“近在眼前”的专家服务。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时代的呼唤,肩负使命的重任,部队卫生机构在努力抢占能力建设高点的征途上,高歌奋进,再创辉煌!

上一篇:为建设“幸福中国”加油 下一篇:服胃药,看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