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多烧香

时间:2022-09-05 09:24:14

《2009年课程实验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与非课改区《语文考试大纲》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其实高考只是一种检测,要做的事在平时就应当做好。因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写得清清楚楚:“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可平时的教学和高考毕竟不是一回事,所以复习迎考的做法不同,效果还是有差异的。

要想在高考考场上顺利做好探究题,除了要树立科学的探究理念,恐怕更多的还要靠平时的训练有素,而不仅仅是临场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出色发挥。所以,备考时有针对性的做些储备,是必不可少的,可作哪些储备呢?

一、知识储备

1 历史知识,探究题有好多涉及的是过去的作品,如果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不熟悉,如果对作者的理想、思想、经历、兴趣、爱好、秉性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那么,要想做好“探讨作者的创作(写作)背景和创作(写作)意图”、“发掘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之类的题目,恐怕近于痴人说梦。

2 生活知识。作品是生活的反映,你要是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熟悉,一般理解都困难,探究就更谈不上了。至于“个性化阅读”往往是建立在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悟之上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又何尝不是这样?可见,生活知识积累得越丰富,就越有利于答好此类题。

二、能力储备

1 发现能力。发现是探究的先导,如果对文本内容一点感觉也没有,哪能提出什么问题?更别说什么有价值的见解了。比方说读李白的诗,当我们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开始,读着读着就会发现,李白的许多诗都是以“月”为主要意象的,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等都是这样。你再往下想,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联系月的特征和人的个性来思考了。月有皎洁的一面,可以与纯洁美好相连;月光有清冷的一面,可以和凄清忧愁相连。和月相亲,而且是一个人,可见孤独,孤独而不愿意找人倾吐,不是“惧”就是“傲”。把这些和李白本人联系起来,你又会有新的发现。李白有与生俱来的高洁本性和远大而美好的理想追求,可是在现实的重棒下脆如鹅卵,能不生愤?愤不丧志,绝不降格以求,“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既这样,那就只好孤独地与月相亲了。说是这么说,心中能不郁结?凄清愁苦也就在所难免,向谁倾诉?最好的对象还是月。经过这样的探究过程,李白好用“月”的奥秘也就不难揭开了,然而,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发现”。

2 求异求同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有创意的解读”,从何而来?人云亦云行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其中选了一段《韩非子・说林上》的文字:杨子(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长得丑的)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日:“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这段叙述充满着求异智慧。二妾的美与丑,那是世人的看法,是从外在形貌上着眼的。逆旅之父的着眼点在哪,这里没有明说,但肯定不在形貌上。而杨子的着眼点是在有才德而并不自以为有才德上。如果逆旅之父和杨子不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也就没有这段“佳话”了。这里所蕴涵的原则,对于解答探究类题目不无启发。

3 联想、想象能力。要想在考场做好探究题,指望临场“灵机一动”那是靠不住的,更多的是靠把平时的储备调动起来,那么,联想、想象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让你回答对杜甫《登岳阳楼》诗意境的理解这样的题目,恐怕就要经过一番联想和想象。诗的第一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看似只是叙述登楼之事,但如果联系第三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联想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理想,联想他几十年的坎坷经历和郁郁不得志,联想他当时的境遇,这里的一昔一今,恐怕就可理解为几十年经历的概括,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恐胸就可理解为几十年命运的缩影。而第二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显然是壮阔之景,它承载的当是第四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伤时忧世的悲情。通过这样的一番联想,意境似乎就可概括为:描写了浩瀚无边的壮景,抒发了国忧家愁的悲情。由此可见,联想与想象能力不仅是读诗的必备能力,也是回答探究性题目不可或缺的能力。

4 迁移能力。联想、想象的作用在做题时更多的是体现在“沟通”上,但高考题目一般不可能是平时训练的原题,充其量也只是相似。这就需要迁移功夫。探究类的题目,在平时也不是没练过,可是一到考场情境有的同学就有点发懵。比如说2008年宁夏、海南卷第14题,考查的就是一道“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探究题,题目是这样的:“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这样的题平时能没接触过吗?可是有些08届考生拿到这道题却觉得无从下手,这就是不会迁移。看来一是要强化迁移意识,二是要适当做些巩固练习,不然就形成不了能力,上考场可能会抓瞎。

5 逻辑思维能力。探究题答案一般都是个性化的,而要想使人信服,就必须言之成理,具有严密性、思辨性,那么,对逻辑思维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方法储备

1 审题方法。审题是做题的先导,先导没导好,肯定难以达到目的。审好了题,发现的敏感、思维的缜密就都有了。审题先耍弄清几件事,一是出题人的意图是什么,二是答题的角度可以有哪些,三是“我”能答好哪个角度且具有一定的新意。其次是在备考时适当做练习和做有心人。适当做针对探究题的审题练习道理明显,无需多说。其实解答所有语文主观性试题都必须审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审好每一个主观题,尤其是作文题,都是在为解答探究题准备审题能力和审题方法。所谓做有心人,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进行审题练习。比如说与人交谈,随时揣摩别人的说话意图;别人交办的事,选择最佳的方法和途径去完成等都可训练审题能力。

2 比较方法。探究题有的题干本身就要求运用比较法去答题,有些题干虽然没有这样明确要求,但运用比较法会使你答起题来很顺手,所以平时就应该让这种方法娴熟起来。比如李白与杜甫之比较、比如不同作者“登阳楼诗”之比较、“苏门三杰”之比较等都有利于提高探究题应试能力。

3 专题研究。专题研究里面暗含着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就是分类法,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专题研究必须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地去探讨,在这一过程中,探讨者对问题的思考势必要向宽度延展,向深度开掘,这里面所包含的探究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经过以下专题研究,考生在能力和方法上肯定会获益匪浅。比如“游仙诗的发展”、“山水诗的沿革”、“唐朝边塞诗的认识价值”。比如“我国诗歌的爱国主义传统”、“诗歌的音乐性与语言”。比如“‘抓线索’在散文阅读上的作用”、“散文与诗歌在形象性上的异同”、“叙事性、抒情性、议论性散文的比较阅读”等等。

4 热点文化现象探讨。对于热点文化现象的关注几乎是每一个少男少女的钟爱,利用这一点,把他们引向探究的轨道应该不是多难的事。一旦把他们引上探究的轨道,在探究意识的增强、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诸方面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对像“郭敬明现象之我见”、“韩寒到底能走多远”“流行歌曲的文化含量”等进行探讨就是很有训练价值的。

上一篇:行政引领,整体推进 下一篇: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