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孙子兵法》军事安全观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09-10 05:35:16

试论《孙子兵法》军事安全观的价值取向

摘 要 军事安全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举足轻重,军事安全观的确立对于国家大安全观的形成尤为重要。本文希望通过对《孙子兵法》的军事发展价值取向的理解,达到对兵法军事安全观的价值取向的认识,从而,挖掘出其价值理念对今天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孙子兵法》 军事安全 价值

中图分类号:E81 文献标识码:A

军事安全观,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树立军事安全观,就是树立长久稳定大发展的安全观念。自古以来,我国一直在探讨研究军事安全观的思想理念,其中,《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军事安全观理念,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今天我们研究《孙子兵法》的安全价值观念,就是重树我国的国家战略军事安全观,从古老中找出现代文明的发展轨迹。

1“兵者,国之大事”,使军人价值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

安全理念,人们通常划分为“传统安全观”和“新安全观”两类,并把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所包含的安全思想看作是传统安全观的主要代表。但是,从“传统”一词的严格意义也是广义上讲,传统安全观包括了冷战结束之前中外的所有安全观,甚至包括中国古代儒家的安全观,法家的安全观,特别是以《孙子兵法》为典型的兵家的安全观。上述说明,安全观不是近代西方才出现的,也不是仅存在于专家的论著中,安全观的范围要比这些大得多。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属于关系范畴。把握军人价值,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军人所处的价值关系。军人与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最核心的价值关系,《孙子兵法》正是通过这一关系来认识和确立军人价值的。其开篇即明确:“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是对军事要素总和的统称。但是作为军事活动的主体,军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可见,国家的存亡荣辱,人民的死生祸福,与军人有直接的关系。这就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军人价值,不仅把养兵用战之事置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要位,同时也确立了军人必须具有的核心价值观、赋予了军人崇高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安国保民”!

孙子从考察战争这个关乎国家存亡的“国之大事”的角度提出了“安国保民”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善于领导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才能掌握战争胜败的主动权,从而达到“安国全军”的战略目标。孙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要素:“道”、“天”、“地”、“将”、“法”中,“道”(政治)是首要的决定性因素。他精辟地指出:“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孙子兵法・计篇》)从而揭示了一个带根本性的规律,即只有国家有“道”,政治开明,使民心归附,民众与国君能够统一意志、生死与共,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孙子还从比较敌我双方七个方面情况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战争的胜负问题:“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兵法・计篇》)这里,他并没有就军事论军事,而是以大战略的视野,把敌我双方君主是否“有道”,作为首先考量的制胜因素。

孙子站在政治的高度考量战争问题,主张通过开明政治来统一和凝聚民众意志以达到战争胜利目的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富有借鉴意义。我们今天在面临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挑战的同时,还不能不做准备打战的准备。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只有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凝聚民心,做到“令民与上同意”,才可能实现“安国保民”的战略目的。

2“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把安民保国作为稳定基石

在《火攻篇》中,孙子指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是孙子对春秋时期战乱迭起的重要原因及其后果的深刻总结,是对君主要慎战的呼吁,是对将帅要慎战的告诫。梅尧臣对“非利不动”的注释是:“凡兵,非利于民不兴也。”就是说,只有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才可以兴兵。张预在注孙子这段论述时,注释得很透彻:“君因怒而兴兵,则国必亡;将因愠而轻战,则士必死。”“群常慎于用兵,则可以安国;将常戒于轻战,则可以全军。”

孙子深知战争对广大民众带来的不堪重负和对国家的祸害,他在《用间篇》中写道:“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充分认识到兴师动兵,千里征战,百姓和国家耗资之巨,且举国骚动,民众不胜徭役之苦。所以,《孙子兵法》从不同角度反复阐明这一原则,如强调“修道而保法”、“自保而全胜”、“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安国全军之道”等。其意旨均在于阐明“安国保民”的价值目标和全胜之道,是决定和统率其他一切军事行为的最高原则。可见,孙子在思考“安国全军”的总体方略时,仍然是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问题和军事战略问题。

3“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军事安全全胜战略思想得以完美体现

孙子认为,“胜可知,而不可为”(《孙子兵法・形篇》),虽然战争的胜利可以预见,但是不可强求。因此,他主张在战略上应“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形篇》),即在战争到来之前,通过积极的战争准备,积蓄实力,创造己方不可被战胜的条件和态势,以求“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必须注意把握和抓住敌方可能被战胜的机会或条件。孙子注重“先胜”,主张“先胜而后求战”(《孙子兵法・形篇》),其战略着眼点是“自保而全胜”(《孙子兵法・形篇》)。所谓“全胜”,“以全争于天下”(《孙子兵法・谋攻篇》),也就是以“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他认为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对孙子提出的这种用非战、非攻形式迫使敌方屈从我方意志,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地降伏敌人的“全胜”思想,孙子不但把“全胜”作为最高的战略追求,而且还提出了实现这种战略追求的各种途径,企图通过“伐谋”, “伐交”,通^军事手段,形成“威加于敌”的战略态势。孙子的“全胜”与“先胜”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确立“全胜”的战略目标,才能以更积极更充分的军事斗争准备去创造“先胜”的战略优势;同时,也只有“先为不可胜”,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全胜”的理想战略追求成为现实。孙子作为唯物主义的军事家,他所提出的未战“先胜”和不战“全胜”,是以武力为后盾,以“战胜”为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所做的战略考量。他所谓的“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并明确地指出当不战“全胜”无法实现时,所被动采取“伐兵”、“攻城”、“破国”、“破军”的以“破”求胜的解决办法。

4“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保障了以人为本军事安全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孙子兵法》开篇就提出了择将标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作战篇》中的“知兵之将”,《谋攻篇》的“知己知彼”,《势篇》的“治众如治寡”,《虚实篇》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等等,都是对以人为本、军事安全观的阐述。孙子认为,“知兵之将”应该具有多方面的品德修养,应该具有大将风范,应当具有军事安全观的思想理念。

指挥员必须有不计名利、不避责任的品格和为民奋斗的大安全观。孙子说,指挥员应该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篇》)。指挥员向前奋进,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的名利;遇到挫折、出现差错不回避自己的责任;只知道保护民众的利益而服务于国君。指挥员要做到“无智名,无勇功”(《形篇》),大智不彰,大功不扬;见功不争,通过不诿,甘做“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无名英雄。

指挥员必须有足智多谋的谋事安全理念。孙子选将标准把“智”放在首位,强调“上兵伐谋”(《谋攻篇》),认为智慧的头脑是指挥员统军御众、谋敌取胜的中枢。指挥员应该是善用兵者,应该学会和掌握以“全”取胜和以谋攻敌的法则。孙子说:“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在战争指导上按照“诡道十二法”施计用诈,诡道制敌。

指]员必须胸怀战争全局机断安全理念。孙子强调指挥员要知彼知己,知天知地,要深入调查研究,要重视和学会用间。对战争前途做到“先知”,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胜敌计划和方针。确实了解战场情势、敌人虚实,战中做到避实就虚,出奇制胜。

指挥员必须有冷静严谨的律己安全理念。孙子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九地篇》)。指挥员处理军务要沉着老练,冷静明智;管理军队要公正廉明;不受外界干扰,不为敌人激将,用理智和意志约束感情。孙子告诫:“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火攻篇》)。这是指挥员的修养标准,即“安国全军之道”。

指挥员要有唯“道”而不唯上求实安全理念。指挥打仗应该从战争实际出发,按战争规律办事,用孙子的话说就是按“战道”办事,而不应该从国君个人的意志和爱恶出发。孙子说:“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地形篇》)。

孙子认为,将帅乃“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作战篇》),要安国全军,指挥员就必须克服“五危”,全面加强自身的品格修养。所以,孙子提酲指挥员要注意克服自身的五种缺陷和弱点,他说:“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九变篇》)。由此可见,为将的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军事安全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作者简介:古佳(1962-),河南南阳人,大学本科,现任武警警官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室副教授、大校警衔。

参考文献

[1] 赵国华.孙子兵法辞典[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2.

[2] 吴如嵩.孙子兵法十五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0,3.

[3] 赵国华.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M].湖南: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6.

上一篇:医患纠纷鉴定程序统一化探究 下一篇:万古霉素软膏剂的制备及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