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山东农业大学校歌

时间:2022-09-10 05:24:27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山东农业大学校歌

摘 要: 大学校歌是学校的隐性文化表现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形象和学校特色的直接展示。同时,校歌是大学师生的心声和憧憬,是大学师生的警策和誓言。因此,对大学校歌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山东农业大学校歌《携手攀登,共创辉煌》,综合运用语法、修辞、文体、语言学和文艺批评方面的理论,对其词汇特点、句法特点、形象使用和对照关系进行探精求微的分析,以寻求其艺术效果。

关键词: 文体学 山东农业大学 校歌

1.引言

对大学而言,校歌不仅仅是一串音符,一簇象征性的符号,更是一种灵魂,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并代表各校的特点。校歌是由各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风格凝聚而成的,它的旋律萦绕、弥散着每一位师生心中的梦想。一首脍炙人口的校歌不仅能激起广大师生的热情,增强学校内部的凝聚力,还能唤起校友对母校的深情回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达到“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笔者以山东农业大学校歌《携手攀登,共创辉煌》为研究对象,从词汇特点、句法特点、形象使用和对照关系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细致的分析,旨在发掘其美感、潜藏的传统文化底蕴及暗含的育人功能。

2.词汇特点

2.1名词

《携手攀登,共创辉煌》作为一首典型的现代校歌,以描述为主,其名词占约总数的一半。其中,描述地理位置和文人特色的具体名词约占名词总数的二分之一,如“齐鲁”、“大地”、“孔孟”、“乡”、“黄河”、“泰山”、“山东农大”。另外,人称代词(我们),物主名词(“山东农大”、“国家”、“民族”)的涉及反映出作为农大人的“我们”、大学和国家民族紧密的联系,教育农大学子为祖国富强和民族兴旺而实干奋进。其他抽象名词,如“创新”、“理想”、“辉煌”,则是对农大精神(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的阐释。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并重突显了歌词整体平衡感,显示出农大美好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以及农大学子有理想有抱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2.2动词

在此首校歌中,动词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静态动词,如“流淌”、“挺拔”,在歌词初始就营造出祖国大好河川(即黄河和泰山)的即视感,给人一种豪迈激昂的震撼力。而动态动词,如“创新”、“成长”、“实现”、“追求”、“攀登”等能激动人心,陶冶情操,发挥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赋予歌词以动态感,给人一种青春向上的活力,展现出农大人青春张扬的风貌。

在这首校歌中,动词的数量虽少,却是整个歌词语言艺术的灵魂和主旋律。富有动感的动词使节奏流畅明快,富有时代精神,催学子奋进,激励学子立志读书、报效祖国。

2.3形容词

此歌词中有四个形容词,分别是:“共同”、“富强”、“兴旺”和“新的”。共同理想指作为社会共同意识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共同”在“共同理想”中,不仅体现了农大人还体现了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和意志力,具有现实社会的教育意义。同时与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互相契合,表达了共同的美好愿景。“新的”辉煌有两层意义:一是指农大已经取得的辉煌,二是指力争上游、不断传承和弘扬优良文化传统的崇高精神品质。

2.4副词

此诗歌中有两个副词:“共”,出现两次,“共”与形容词“共同”意义功能相似,强调合作与凝聚力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歌词多采用气势磅礴、积极向上的名词和动态活泼的动词,这些典雅、正大的词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认识,表达了学校学子要在各自学业中做出不朽建树的豪情。

同时,在歌词首部(“齐鲁大地,孔孟之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中部(“啊山东农大,啊山东农大”)和尾部(“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在歌词中很常见,从词义的角度看,强调了所重复的内容,形成一种磅礴的气势。

3.句法特点

3.1句子的复杂性

本歌词共十二句,共114个字,平均句长为9.5个字,相对要短。同时,句式结构简单,多为陈述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在句子的内部结构中,多为省略主语的简单句,如“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实现自身价值追求共同理想”,“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其中,有两句较复杂:“这里流淌着黄河的血脉”、“这里挺拔着泰山的脊梁”,是以指示代词“这里”为主语,强调山东农业大学优越的地理环境,依山傍水的特点。另外,句式结构的雷同使歌词获得了一种整齐的节奏感。歌词整体给人感觉节奏流畅明快,歌词朗朗上口、简洁凝练,富有感召力。

3.2词类

本歌词中主要词类(即实词)占词汇总数的79%,这说明其具有更大的直接性和具体性。名词、形容词、动词和副词组成或具体或抽象的事物,蕴含着一种简洁朴实、努力攀登、质朴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力量。

4.形象的使用

4.1韵律与节奏

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校歌的最终归宿是谱曲演唱,为了更好地与音乐配合,歌词追求语音和谐的效果,主要通过押韵、使用衬词的创作手段实现。

这段歌词每句话尾的押韵表现为aabacdaaaaaa,韵脚为“乡”、“乡”、“脉”、“梁”、“大”、“篮”、“堂”、“长”、“想”、“旺”、“煌”、“煌”,前半部分重在绘景写人,语气较平稳,后半部分以“ang”一韵到底,激昂豪迈,重在行发远大志向浑厚有力,有种宣誓般的昂扬,给人以鼓舞和激励。

用韵与歌词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感情是十分一致的,这种一韵到底的韵律色彩明朗,与校歌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十分吻合。

4.2对偶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均衡对称美,因而对偶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从对联到诗歌,从词曲到散文,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对偶可分为宽对、严对,农大校歌歌词中的对偶基本属于宽对,重点在于表情达意,对于词语的词性、声调等要求并不严格。如“这里流淌着黄河的血脉”和“这里挺拔着泰山的脊梁”,“流淌”对“挺拔”,“血脉”对“脊梁”,赞美了农大地理位置优越,钟灵毓秀。又如在“我们求知的摇篮”和“我们求真的殿堂”中,“求知”对“求真”,“摇篮”对“殿堂”,这几对虽然平仄不太对称,但声调十分协调,读来抑扬顿挫。

4.3反复

使用反复这一辞格,既使得歌词结构整齐有序,歌词感情也得到强化。此首校歌歌词中运用的反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点和校名反复出现,旨在引起农大学子的自豪感,如“齐鲁大地,孔孟之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和“啊山东农大;啊山东农大”;二是反复歌词中的高潮部分,即在结尾处“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的反复,加深了歌者与听者的印象,突出了农大学子努力向上、为校为国争光的决心和毅力。

4.4拟人

在此首歌词中,运用拟人的句子是“这里流淌着黄河的血脉”、“这里挺拔着泰山的脊梁”,将黄河形容为有血脉有生命的事物,将泰山形容为独当一面的巨人,仿佛两位伟人守护着山东农业大学,气势宏大,也增添了些许情趣。

4.5比喻

用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此引发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此首歌词中,运用比喻的句子是“啊山东农大啊山东农大;我们求知的摇篮;我们求真的殿堂”,本体为山东农大,喻体为摇篮和殿堂,将农大比喻为学子挥洒汗水、求真求知的场所,将学子和学校紧紧地联系起来,生动形象地显示出农大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人文环境。

5.上下文照应关系

此首歌词的最明显的上下文照应关系体现在开头和结尾处的反复上,开头为“齐鲁大地孔孟之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结尾为“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词首的反复给整个歌曲奠定了浑厚沉稳的基调,最后的反复将歌曲推向了高潮,同时暗含了农大“登高必自”的校训,表明了农大学子勇往直前、不懈进取的精神面貌。

6.结语

校歌是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的表达,是学校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浓缩。对于学生的成才,对于学校的建设,校歌犹如大学的精神图腾,发挥着双重作用:对内,自我激励,从而凝聚人心;对外,自我张扬,从而展现风貌。通过对山东农业大学校歌从文体角度的深入细致分析,使我们对校歌的意义价值建立在更坚实客观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的农大精神和“树人、求真、包容、开放”的农大文化。《携手攀登,共创辉煌》这首校歌在文学语言表达上富于文采,底蕴深厚,有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启发性,能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永记在心,永受鼓舞,即使走出校门也能铭记校歌精神。

附录:

《携手攀登,共创辉煌》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

这里流淌着黄河的血脉

这里挺拔着泰山的脊梁

啊山东农大啊山东农大

我们求知的摇篮

我们求真的殿堂

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

实现自身价值追求共同理想

为国家富强为民族兴旺

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

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9-10.

[2]高曙光.王升文,申圆圆.从校训校歌的文化内涵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延安大学校训校歌为例[J].延安:延安大学,2012.

[3]贺秀兰.中国大学校歌的文化解读[D].长沙:中南大学,2008.

[4]贺秀兰,康玉唐.大学校歌文化解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08(25).

[5]贺秀兰,康玉堂.从大学校歌透视大学理念[J],2008(10).

[6]李爱丽.大学校歌的现状及其思想教育功能的改革导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7]毛利丹.论我国大学校歌的育人功能――基于文化的视角[D].开封:河南大学,2010.

[8]田甜.中国大学校歌歌词的语言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空间能力如何渗透在地理教学中 下一篇:浅析法制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