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精神病采用奥氮平治疗效果探讨

时间:2022-09-10 05:18:51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奥氮平治疗急性精神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1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2例急性期精神病患者, 应用奥氮平进行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14 d的奥氮平治疗和精心护理后, 32例急性期精神病患者的显效率为78.1%, 有效率为90.6%, 疗效显著;患者在治疗72 h后的分值较于治疗前明显下降, 随着治疗的向前推进, 疗效更加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急性期精神病;奥氮平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对于急性起精神病的治疗, 医学界也在不断寻求突破之路。奥氮平作为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的药物, 疗效在众多临床实践中得到认可且毒副作用小[1]。作者针对32例急性期精神病患者, 施以奥氮平药物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经病理确诊, 在本院住院治疗急性期精神病的32例患者。其中男17例, 女15例, 年龄19~49岁, 平均年龄(33.4±4.7)岁, 病程3~66 d, 平均病程(14.3±12.3) d。其中短期急性精神障碍16例, 分裂样精神病11例, 急性期精神分裂2例, 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2例, 急性期旅途性精神病1例。

1. 2 一般方法 在起初给予所有患者5 mg/d, 从第二天开始, 10 mg/d, 在用药的7 d内观察疗效和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 以此为依据对患者的用药剂量进行调整, 最多摄入量为20 mg/d, 每晚一次。必要时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结合氨硝安定等组织胺类药物使用, 对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进行检查, 以14 d为一个观察周期, 评估临床疗效进展及不良反应。

1. 3 疗效评定 应用精神病评定量表的减分率作为评定临床疗效的标准。基本痊愈:减分率≥75%;显效:减分率为50%~74%之间;有效:减分率在25%~49%之间;无效:减分率小于25%。 显效率为基本愈合率与显效率的总和, 有效率为基本愈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的总和。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χ2检验、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P

2 结果

2. 1 疗效评定 经过14 d的奥氮平治疗和精心护理后, 32例急性期精神病患者的显效率为78.1%, 有效率为90.6%, 疗效显著, 如表1所示。此外, 患者在治疗72 h后的分值较于治疗前明显下降, 随着治疗的向前推进, 疗效更加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不良反应 奥氮平治疗急性期精神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分别有嗜睡、头晕、乏力、体重增加和口干, 所占比重依次为34.1%、16.5%、11.8%、9.44%和7.06%, 所有的不良反应均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后部分或全部消失。

3 讨论

急性期精神病指的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精神类疾病, 以精神疾病性质的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 会致使思绪紊乱、异样行为的发生, 伴有臆想、幻想等症状, 属于精神障碍, 发病时长通常最多持续1个月, 目前并没有找出其发病机制, 认为可能同患者的急性应激反应有关[2]。这种疾病会使患者做出离谱、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举动, 严重影响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在早期对急性期精神病进行规制治疗, 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奥氮平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与多样神经递质受体具有亲和力, 而且对5-羟色胺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均具有拮抗功效, 此外, 还能有效治疗阴阳性精神分裂、情绪状况以及修复患者的认知感, 具备安全可靠、见效快、用药剂量少等特点, 同时也能降低应用传统药物治疗做产生的锥体外毒副反应[3, 4]。

此次研究中, 作者应用奥氮平对32例急性期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其中显效率为78.1%, 有效率为90.6%, 随着治疗的推进, 患者的精神病评定量表得分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急性期精神病采用奥氮平治疗不仅见效快, 而且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可以考虑作为治疗急性期精神病的首选药物,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金童,王秀娟.奥氮平等6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循证药学分析.天津药学, 2011, 23(3): 29-31.

[2] 孙国胜,普跃梅,余贵美,等.奥氮平对精神病患者糖脂代谢影响研究.当代医学, 2013,19(6): 9-10.

[3] 黄卫东,罗慧芳,兰琳,等.奥氮平替换其他抗精神病药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中国医学创新, 2013,10(19): 42-43.

[4] 辛显福,李秀玲,魏军,等.氟伏沙明联合奥氮平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51例.医药导报, 2011, 30(12): 1594-1597.

上一篇:22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体会 下一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鞘膜内注射吡柔比星术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