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审美行为现状分析

时间:2022-09-10 05:02:35

旅游者审美行为现状分析

摘 要:旅游审美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与旅游对象互动而发现并享受美的过程。当前我国旅游者总体审美呈现出内容单一化和审美低层次化,究其原因,从共性上来说,是由对中国美学传统的传承;从个性上来说不同旅游者的文化层次、收入情况是影响审美内容、审美层次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美的本质;旅游美;旅游审美;旅游审美行为

一、旅游审美的概念

1.美的本质

“美”是人类对事物做出的一种评判。对事物的判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数量判断。即能够以外在的数量为明确标准做出的判断,如高、快、重等。另一类则是非数量判断。即不能以外在的数量为标准做出的判断,如善、好等,此类判断并没有公认的外在标准,只能以内心的价值观念来衡量,也可以称作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属于价值观的内涵,作为价值观组成部分的“美”的概念,在不同的哲学家、美学家那里千差万别。桑塔耶纳认为“美是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朱光潜认为美是“人的意趣和物的姿态的反复回流”;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派:客观论、主观论。“美”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

2.旅游美的内容

旅游美是美的本质在旅游中的具体体现,是旅游主体在旅游实践活动中其主体的感官、心神与旅游对象的客体属性、功能互动而让主体产生的积极的愉悦的直觉的超出实用价值的精神上的享受的感觉及让主体产生这一感觉的客体属性与功能。

在抽象领域,有美学家把美分为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三类。李泽厚把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对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上文所讲美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对美的分类要对应人类实践活动分类。

人类的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三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改造社会的实践,改造人类自身的实践。三种实践活动对应人类所要处理的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类自身。体现于三种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因此,便产生了六种美:自然本身的美,自然科学创造的美;社会本身的美,社会科学创造的美;人类意识自身的美,人文科学产生的美。社会是由人类组成,社会自身就是社会科学的成果;人类意识是没有自体的,也必须以人文科学的成果为载体才能显现出来,人文科学呈现的美就是人类意识自身的美。因此美可以分为四类:自然美、科技美、社会美、人文美。相应的旅游美也可分为四类:

旅游自然美:旅游活动中所经历的自然事物所呈现出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如,山川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

旅游人文美:旅游活动中所经历的各种人文作品主要指文艺作品和人文遗迹所呈现的美,它是人性中真善美圣等美的方面和人类的智慧、想象力等精神力量通过物质载体的感性显现,如,古建筑、园林、艺术馆、博物馆等。

旅游科技美:旅游活动中所经历的科技创造所呈现的美,它是人类物质力量的体现,如,古代人类奇迹、现代高科技主题公园等。

旅游社会美:旅游活动中所经历的各种社会生活所呈现的美,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美好方面集中体现,如,民间习俗、民族节日、民族风情等。

3.旅游审美的概念

审美,即人类发现和享受美的高级认识活动。旅游审美即在旅游活动中审美。结合上文对于美、旅游美概念的表述,可以得出旅游审美的概念:旅游审美是旅游主体在旅游实践活动中其主体的感官、心神与旅游对象的客体、属互动以发现和享受美,获得积极的愉悦的直觉的超出实用价值的精神上的享受的感觉的认识活动。

二、旅游审美行为现状分析

旅游审美行为属于旅游消费行为的组成部分。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以格尔伯特为代表的“需要--动机--行为”模式;一个是以米德莱顿为代表的“刺激--反应”模式。本文探讨的是旅游审美行为,审美行为的过程包括行为前的动机与需求,行为中的选择与享受,行为后的感知等,旅游审美需求动机与内容选择密切相关,旅游审美的享受过程与审美感知也相统一。故而在审美行为领域,结合理论与实践,可对旅游者审美行为从旅游审美内容选择和旅游审美体验层次两方面做出研究。

本文就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类型偏好、旅游者审美需求特点、旅游者审美偏好、旅游审美满意度与主客体的关系、旅游者特征等问题对旅游社管理者、导游和游客进行了深入交流访谈。得出以下结论:

1.旅游审美内容选择现状

旅游美的内容包括旅游自然美、旅游人文美等,对应的可将旅游审美行为分为风景观光、艺术欣赏、文化感受、历史缅怀、生活体验、探险猎奇、物质享受、保健疗养、学习考察等。

旅行团中以自然风光旅行团居多,尤其以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最受青睐,此类旅游者几乎遍及所有旅游群体,且旅游者在旅游中往往有着较大的活力和好奇心,尽情享受自然的美。

文化古迹旅游者相对较少,但其中也有具体的分化。和自然风光相映衬以至融为一体的景点如乌镇、桐乡、宏村等较受青睐;纯古迹如寿县古城墙、报恩寺等较受冷落,而在纯古迹里本身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西安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也较受青睐;历史价值较强而艺术性较差的如周口店猿人遗址、石头城遗址公园等也受到冷落;同时,古迹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对其吸引力产生重要影响,如黄鹤楼因吕洞宾、崔颢、李白和《黄鹤楼》,岳阳楼因杜甫、范仲淹和《岳阳楼记》,滕王阁因王勃和《滕王阁序》等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此类景点受到旅游者文化底蕴的影响,旅游者在游览时常常步伐缓慢,显得较为凝重,在慢慢感受艺术的美,同时也感受文化,缅怀历史;另外,和革命相关的历史文化景点如淮海战役纪念塔园区等也常会受到机关单位和学校师生的光顾。

主题公园近年来成为新的热点,发展很快,但客源结构以年轻人居多,中学生到四十岁以下人群为主,且出游时常以亲友组织小团体。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也常表现出较强的活力和激情,行为往往较为放纵,游玩中更偏重“玩”,同时感受特定的主题文化如动漫、水等。但其受季节影响较大,大部分主题公园游览旺季为春秋季气候条件较好的时节,或是因其主题而定的特定时节如夏季水世界、冬季冰雪大世界等,且总体来讲一个景点的重游率并不是很高。

旅游审美行为如探险猎奇、保健疗养、学习考察等目前来讲属于小众化旅游审美行为。其参与人数不仅少而且常是某类特定人群,如保健疗养主要为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阶层如企业家、干部等,学习考察主要为高知识阶层如大学生、研究生、某一领域学者或发烧友,探险猎奇则更是主要以上层社会年轻人群为主。

2.旅游审美体验层次现状

旅游审美的层次可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层。当前中国旅游者的审美层次总体较低,且三个层次基本上呈金字塔结构。最低一层“悦耳悦目”的人数最多,不仅几乎所有旅游者都能体验到,而且大量旅游者停留在此阶段,旅游过程中以风景观光、物质享受、游玩娱乐为主,艺术欣赏已比较少,文化感受、历史缅怀等的体验人群就更少,且普通旅游者只把旅游当做一项游乐活动,在旅游活动中重视价格,对舒适度要求高的主要是高收入人群,在景点的选取上也重视景点的名气和价格的实惠,旅游为了回来讲述的味道浓厚,最后获得的主要是感官上的满足,即“悦心悦意”,精神上的享受较少,能获得心灵、情操的陶冶的只是极少数。

不同文化层次人群对于共同热爱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普通旅游者在跋山涉水过程中表现较多的是好奇心,充满活力,对于山水形态、色彩等美尽情欣赏,高知旅游者则更多的表现出一种陶醉,除欣赏自然美本身外,似乎还有种超脱的感觉。高知识人群在文化古迹的旅游中表现较为缓慢、凝重,会对于其中体现的艺术和承载的文化悉心欣赏、深切感悟;普通旅游者则往往只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观看,即使对其感兴趣也往往只是对其造型美的兴趣,或是对于涉及的某个故事的兴趣。

旅游者对景点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其满意度,因而旅游活动中导游的地位十分重要,知识丰富、生动形象又充满幽默感的导游常能把景点的美充分解读出来,营造如梦如幻的美景让游客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

总之,中国旅游者目前审美层次总体较低,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呈现出金字塔结构,越往上层人数越少,且审美层次与文化层次呈现正相关。

3.旅游审美行为现状原因分析

首先,从共性来说,自然风光是中国旅游者的第一旅游审美选择,遍及几乎所有旅游群体,文化古迹紧随其后,且在其中与自然相和谐的、艺术性强的更受欢迎,这主要是中国美学传统的传承。美具有社会历史性,具有传承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一直延续着“儒道互补”的传统,即重视严整、和谐、中正、自然、自由、意趣,因而在旅游景观中优美的、自然的、人与自然结合得好、能在和谐中表达个性与自由的景观通常会更受欢迎。

其次,从个性上来说收入情况、文化层次是影响审美内容、审美层次的主要因素。收入越高对于舒适度、享受性体验的要求越高;而文化层次越高,对于旅游审美的体验层次就越高。因为美是客体的属性、功能与主体的审美需求之间的关系。收入越高的人对于享受的需求越高,而文化层次越高审美需求的层次也就越高,不仅有感官的需求更有心意志神的需求。而低收入者则对享受性消费不敢有要求,低文化层次者则精神境界、知识水平往往较低,需求更多的停留在感官满足上。

三、旅游审美行为发展趋势

首先,旅游审美内容的选择日渐多元化,旅游多样性需求增加。不同类型的旅游美的选择人群分布也日渐合理化。除东部地区知名度高的传统旅游区外,中西部地区的知名度较低但景观并不逊色的旅游景区如梵净山、~山等游客日渐增多。在风景观光等审美形式继续风行之外,探险猎奇等也日渐发展,在未来必将形成东部稳定再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著名旅游区非著名旅游区共同发展;传统旅游审美项目稳定再发展,新旅游审美形式勃兴,多种审美形式和谐发展的旅游审美内容新格局。

其次,这些年来旅游者的审美层次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旅游者对于旅游舒适度的要求提高,不再满足于“我旅游过”而要是“我享受过”;除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现在的旅游者更加注重对每个景点的感知,要的不是“我来过这儿”而是“我了解这儿”;对于导游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旅游目的、旅游方式的选择也趋于多元化,不再扎堆选择著名风景名胜地而越来越多地选择新颖的景区、旅游项目,也不再过分依靠旅行社做团队游,而越来越多的选择自驾游、骑行游等方式,不仅要欣赏景点本身更要享受旅游的过程。旅游审美层次不断提高,开始由观光为主逐步向体验为主迈进。

参考文献:

[1]朱立元.西方美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0:172.

[2]朱光潜.谈美[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3:2-30.

[3]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245-353.

[4]杜炜.旅游消费者行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2:19-20.

上一篇:金融蓝海市场:2016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探究 下一篇:利通区高效节水灌溉农业运行管理存在问题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