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大学人格量表在男性青少年暴力违法者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10 04:14:41

瑞典大学人格量表在男性青少年暴力违法者中的应用

青少年暴力行为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如,在上海,青少年刑事案件中暴力犯罪的比例占30%以上。

本文依据已有研究[5-11],将夫妻暴力危险因素归纳为:家庭成员中有对家庭暴力持“可以”或“看情况”的态度者,有待业或无业者,有赌博者,有儿童期目睹家庭暴力者,有儿童期遭受家庭暴力者,有饮酒史者。在本研究中一对新婚夫妻只要有一人具备上述至少3项,即属于夫妻暴力高危人群。以上危险因素是本课题组研究既往证实的夫妻暴力危险因素。

根据以上条件,筛选出93对家庭暴力的高危新婚夫妻,其中74对婚前发生过暴力。依据入组日期的单双号,将93对新婚夫妻分为干预组(单号,共42对)和对照组(双号,共51对)。两组中因工作繁忙、长期出差、夫妻两人一方或双方在外地工作、不愿参与本研究者共17对[平均年龄为(27±4)岁,其中14对婚前发生过暴力],最终共76对参加研究。干预组32对[男性年龄为24~36岁,平均(29±4)岁;女性为21~35岁,平均(25±4岁)。对照组44对[男性年龄为23~36岁,平均(27±4)岁;女性为21~31岁,平均(25±2)岁]。两组中有63对婚前发生过暴力,其中干预组26对,对照组37对。

实际干预中,干预组32对中有25对完成整个干预及随访过程,6对在干预过程中脱落,1对在随访中脱落。对照组37对完成整个过程。完成整个过程的62对新婚夫妻中52对有婚前暴力的发生。脱落的主要原因有新婚夫妻工作忙、出差、外出探亲、联系方式中断、不愿随访等。研究组脱落率为18.75%,对照组为15.9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工具

1.2.1自编夫妻暴力调查问卷

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有无饮酒史及吸烟史;有无婚前恋爱史及婚前同居史;对家庭暴力的态度;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时,是否可以采用羞辱谩骂、伤人毁物、殴打、残害、限制人身自由及待等粗暴的方式来解决(有3个选项:不可以、可以、可以但需视情况而定)。

1.2.2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s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12]

共88个条目,分为4个维度:内外向(E)、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P)和撒谎(L)。根据被试者N、E、P、L 各项得分,按性别、年龄在各量表 T 分表上查出相应 T 分。

1.2.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ing Rating Scale,SSRS)[13]

共10条,分为3个维度: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1.2.4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14]

共20个条目,分积极应对(positive coping,PC)和消极应对(negative coping,NC)2个因子。每个条目4级评分:即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经常采用。

在新婚夫妻登记处填写夫妻暴力调查问卷、SCSQ问卷。在入组时填写知情同意书、夫妻暴力调查问卷、EPQ问卷、SSRS量表。在随访6月后,完成夫妻暴力调查问卷的评定。

1.3 心理干预方法

干预组接受关于夫妻暴力的健康心理教育及预防夫妻暴力发生的心理辅导训练,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

心理干预方法主要为“群体心理教育-家庭心理咨询-个体心理治疗”三结合的心理干预模式,其中,群体心理教育是指至少5人参加的关于家庭暴力的防治及婚姻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心理咨询是指夫妻二人共同参与的或多对夫妻共同参与的预防家庭暴力发生的心理咨询、辅导与训练;个体心理治疗是指对一对夫妻分开进行心理干预。辅导者是2名高年资精神科主治医师,均是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是精神应激和心理治疗。在干预的整个阶段由1位心理督导师(张亚林)进行指导。由于研究对象难以集中,我们在干预的早期和中间阶段把群体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与训练放在一起。心理干预共6~7次。每次干预时间约90~120 min。地点在长沙市芙蓉区德政园社区会议室、社区悄悄话室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贵宾室。

1.4 两教育三训练

1.4.1婚姻心理健康教育

包括4个方面。①使新婚夫妻了解婚姻的涵义。②了解婚姻中最重要的5个因素:忠诚、负责任、体贴、能干、给对方全力的支持。③婚姻美满的好处。④婚姻不和睦的弊端。均举例说明,并制作成VCD光盘。

1.4.2 预防家庭暴力知识的教育

家庭暴力是指对家庭成员中出现的殴打、捆绑、残害、拘禁、折磨(限制衣食住行、超强度劳动)、人格、精神摧残、遗弃以及待等人身方面的暴力行为。上述行为可包括为3种形式:精神暴力、躯体暴力、性暴力。家庭暴力常见的危险因素为赌博、嗜烟酒等不良嗜好,双方的个性问题,应对方式问题,情感联系的问题,对家庭暴力的态度问题,经济问题,工作问题,娱乐或业余爱好问题,人际纠纷的问题,以及心理(精神)疾病等。预防家庭暴力的方法:尽量避免或降低家庭暴力危险因素的发生;在面对第一次躯体暴力时,我们要说“不”,坚决予以抵制;要通过参加婚姻的辅导训练学会在婚姻问题和冲突发生之前就改善相互的关系;要加强夫妻双方的沟通与交流;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等。教育中,我们还发放由“湖南省妇女联合会”制订的宣传小册子,标题为“拒绝家庭暴力,共创美好家园”。

1.4.3三训练

其理论与方法借鉴了国外的预防和促进关系教程(thePrevention and Relationship Enhancement Programe,PREP)理论[15](借鉴了理论的70%内容)。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的文化习惯稍做改动。PREP主要是用来预防婚姻裂痕和危机,目标是帮助夫妻在暴力发生之前就改善他们的关系,防止关系恶化所导致的苦恼与争执,甚至于最后的婚姻破裂。

1.4.4干预程序

每周干预1次,每次干预时间为90~120 min。用3~4个月的时间完成。开始阶段:共2次,包括治疗关系的建立及婚姻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中间阶段3~4次,主要包括家庭暴力知识和预防家庭暴力的教育。主要内容是夫妻交流技巧、夫妻解决矛盾冲突、明确夫妻关系中潜在问题和期望的训练。干预结束阶段1次,主要是干预的总结,做好随访。

1.5 统计方法

全部调查资料经质量检查后统一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率间比较以及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数值型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社会人口学特征的组间比较

两组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职业、居住条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干预前两组各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各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干预前和随访6月后两组对家庭暴力态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对家庭暴力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月后干预组对家庭暴力持 “可以”和“看情况”的态度者均少于对照组;干预组在随访6月后,对家庭暴力持“可以”及“看情况”的态度者比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 讨 论

本试验研究主要探讨了综合性心理干预对改变夫妻暴力高危者的态度的作用。干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夫妻暴力高危人群进行家庭暴力知识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的不良后果。本研究发现,干预前和随访6月后干预组对家庭暴力的态度有正面的改变,说明心理干预能帮助高危人员深刻认识到家庭暴力对家庭、对施暴者及受虐者的不良影响和危害,对家庭暴力的态度因此发生改变。

对夫妻暴力的心理干预,多采用在家庭暴力发生之后进行。对已经存在夫妻暴力的家庭,主要的干预目标是消除或减少暴力的发生。常见的模式有团体治疗或小组治疗、夫妻共同治疗、个体治疗。如有学者专门针对施暴者进行小组心理干预,证明这种方式有效[16-17]。另外,针对受虐者进行小组干预,受虐妇女经过支持性小组治疗,特质焦虑分明显下降 [18],受虐妇女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睡眠饮食等SCL-90分量表的评分均有改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提高[19]。针对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有认知行为疗法、女权主义理论、愤怒控制策略、心理教育、夫妻情感集中疗法[20-21]等。

上述治疗方法主要是在夫妻暴力发生后进行,而对于在夫妻暴力发生之前的心理干预,尚未见相关报道。在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针对夫妻暴力发生前的干预,采取什么样的干预方法,是本研究的创新点之一。许多研究发现夫妻对家庭暴力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暴力的发生。本研究以态度而非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作为评估指标。可能是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许多施暴者对受害者的虐待被认为是家里的事,这种观点往往被家长制社会所支持。另外,许多受虐者对暴力的行为采取接受和容忍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暴力的发生。Sugarman等作meta分析,证实对家庭暴力持认可态度和施暴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22]。

本研究以“群体的心理教育-家庭的心理咨询-个体的心理治疗”三合一模式为预防夫妻暴力发生或升级的主要模式,并借鉴了国外的预防和促进关系教程理论,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的文化习惯稍作改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已有的夫妻暴力心理干预方法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对照研究,许多针对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研究缺少对照组或者在设计上属半实验性的,如没有对照组,也可将完成治疗的男性与中途退出治疗的男性比较。本研究的创新点之一是对新婚夫妻暴力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并将高危人群随机分组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了干预。本研究的干预是有效的,新婚夫妻对家庭暴力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对家庭暴力持肯定态度明显减少,这可能会减少夫妻暴力的发生并控制暴力的升级。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中既包含高危人群,也有非高危人群,因非高危人群样本量太少,本研究没有进行干预效果的盲法评估。另外,在干预后,干预组对家庭暴力的态度低于对照组,一方面说明干预是有效的,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未能控制干预前差异有关,今后的研究一定要做到干预前匹配。最后,本研究没有进行远期随访,能否保持长期效果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证实。

参考文献

[1]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juries-oklahoma,2002 [J].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05,21,54(41):1041-1045.

[2]Gilliland BE,James RK.危机干预策略 [M].肖水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Sekii T,Shimizu S,So T.Drinking and domestic violence:findings from clinical survey of alcoholics[J].Nihon Arukoru Yakubutsu Igakkai Zasshi,2005,40(2):95-104.

[4]Cascardi M,O'Leary KD,Lawrence EE,et al.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physically abused by their spouses and who seek treatment regarding marital conflict[J].J Consult Clin Psychol,1995,63(4):616-623.

[5]Sugarman DB,Frankel SL.Patriarchal ideology and wife assault:A meta-analytic review[J].J Fam Violence,1996,11,13-40.

[6]Smith MD.Patriarchal ideology and wife beating:A test of a feminist hypothesis[J].Violence Vict,1990,5(4),257-273.

[7]Tsui KL,Chan AY,So FL,et al.Risk factors for injury to married women from domestic violence in Hong Kong[J].Hong Kong Med J,2006,12(4):289-293.

[8]Kunitz SJ,Levy JE,McCloskey J,et al.Alcohol dependence and domestic violence as sequelae of abuse and conduct disorder in childhood[J].Child Abuse Negl,1998,22(11):1079-1091.

[9]Rao V.Wife-beating in rural south India:a qualitative and econometric analysis[J].Soc SciMed,1997,44(8):1169-1180.

[10]Hoffman KL,Demo D H,Edwards JN.Physical wife abuse in a non-Western society:an integrated theoretical approach[J].J Marriage Fam,1994,56:131-146.

[11]Stith SM,Rosen KH,Middleton KA,et al.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spouse abuse:A meta-analysis [J].J Marriage Fam,2000,62:640-654.

[12]龚耀先.艾森克人格问卷[M].北京:地图出版社,1992.

[13]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7-131.

[14]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2-124.

[15]Jacoboson NS,Gurman AS.夫妻心理治疗与辅导指南[M].贾树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6]Robbins RN.Developing cohesion in court-mandated group treatment of male spouse abusers[J].Int J Group Psychother,2003,53(3):261-284.

[17]Saunders DG.Feminist-cognitive-behavioral and Process-psychodynamic treatments for men who batter:interaction of abuser traits and treatment models[J].Violence Vict,1996,11(4):393-414.

[18]Kim S,Kim J.The effects of group intervention for battered women in Korea.[J].Arch Psychiatr Nurs,2001,15(6):257-264.

[19]李景华.情感支持小组对受虐待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J].健康心理杂志,2004,12(2):105-107.

[20]Taft CT,Murphy CM,Musser PH,et al.Personality,interpersonal,and motivational predictors of the working alliance in 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partner violent men[J].J Consult Clin Psychol,2004,72(2):349-354.

[21]Dunford FW.The San Diego Navy experiment:an assessment of interventions for men who assault their wives[J].J Consult Clin Psychol,2000,68(3):468-476.

[22]Sugarman DB,Frankel SL.Patriarchal ideology and wife assault:A meta-analytic review[J].J Fam Violence,1996,11:13-40.

2009-01-12收稿,2009-05-22修回

上一篇:中日门诊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 下一篇:近15年中国青少年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