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开发现状对策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10 03:39:29

工业开发现状对策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国内外临港工业发展经验;招商局漳州开发区临港工业发展优势;招商局漳州开发区临港工业发展制约因素;招银港区临港工业发展的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交通快速便捷、配套齐全完善、发展成效显著、临港工业起步晚,发展较慢、临港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发展临港工业成为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潮流,是世界沿海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主题。依托港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是促进招商局漳州开发区经济发展振兴的关键举措。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临港工业发展经验,结合招商局漳州开发区临港工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临港工业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临港工业是指依托沿海港口资源、海上贸易和近代工业基础,在港口区域内建立并利用港口和区域资源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工业。临港工业依托港口资源,能够最有效地利用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又可将港口纳入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使物流过程衔接更加紧密,最大限度地节约生产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和港口城市的繁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把它作为拓展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新一轮经济发展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国内外临港工业发展经验

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临港工业区(带)是20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兴起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要的工业布局特征之一。在北美,化工业三分之二集中在墨西哥湾的休斯敦地区;在欧洲,从荷兰鹿特丹到比利时安特卫普的狭长地带;在日本的“三湾一海”形成了巨大的临港型工业带,集聚了日本钢铁总产量的96%和100%的石化工业。

广东深圳的繁荣兴旺,与迅速壮大、规模化的深圳港密不可分;浙江宁波能成为我国的工业强市之一,也得益于港口和临港工业的全面发展;上海浦东开发的成功同样得益浦东临港经济带的开发。国内外临港工业的成功事例和巨大经济效益,无疑:进一步确立了港口在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中的重大作用。

2招商局漳州开发区临港工业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位于厦门湾南岸的招商局漳州开发区,规划建设用地56平方公里,拥有28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可供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岸线长达13公里,最深点达-29米,可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33个,形成年近亿吨通过能力;土地资源丰富,有较广阔的发展腹地;有丰富的淡水资源,足以满足港口和大型临港工业用水需求。目前,重点发展港口运输、集装箱仓储和临港工业,区内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万吨至5万吨级集装箱和多用途泊位8个。这里是国家一类口岸和首批对台直航口岸之一。

——交通快速便捷。已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距高崎国际机场、鹰厦铁路均在1小时内;区内疏港公路连接纵贯南北的324、319国道及沿海高速公路;对接厦门的海上快艇实现“公交化”,最快只需7分钟;厦漳跨海大桥于2008年已经动工;厦深铁路的港尾铁路干线2009年底即将开工建设;对接厦门本岛的海底隧道列入福建省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备选项目。

——配套齐全完善。临港工业区按照城市化标准建设的供水、供电、通信和道路系统形成;具有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商务酒店、公寓、写字楼、海滨度假村、银行、保险、中介等配备齐全;更重要的是这里具有人才优势,厦门大学漳州校区落户于此,为入区企业在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发展成效显著。招商局漳州开发区经过了十五年的风雨历程,已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2008年,开发区港区吞吐量达到1343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68.45亿元。其中,港口机械制造业、钢铁制品业、食品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91亿元,拉动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83.45个百分点,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1.69%。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临港战略型产业已呈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

3招商局漳州开发区临港工业发展制约因素

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是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加快临港工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尽管招商局漳州开发区临港工业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与国内其他地区、省内周边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面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尚存在着以下制约因素。

3.1临港工业起步晚,发展较慢

招商局漳州开发区于1992年建区,所在地原是贫穷落后的渔村,水路电不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炸山填海、水、电、路建设投入大、耗资多,成本高,进展慢。区内首个泊位于1995年1月正式投产,1995年8月疏港公路修通,平整了2.2平方公里,才进入了招商引资的阶段。开发区经历了将近10年的艰苦岁月,从2003年开始情况方基本转好,进入良性循环。但由于起步晚,发展慢,规模还很小。1996-2001年,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4家。

3.2临港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至2008年底,开发区一区建成投入使用的公用货运码头仅8个;而?规划面积6.21平方公里,作为深水港口,安排较大工业项目、仓储和港口用地的四区尚在启动中,深水港口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铁路进港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开发区还没有保税区或公用型保税仓库。影响临港工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3.3临港工业面临科技人才制约因素。

人才制约因素已日益显现,由于缺乏高层次的海洋产业开发研究机构专业人才,导致海洋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并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海洋产业中,第二、三产业相对滞后,科技含量较低,使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海洋科研与产业未能形成有效合作机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贡献率低。

4招银港区临港工业发展的对策

4.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区四区已被列入福建省重点项目,于2007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厦深铁路港尾支线已列入铁道部2008年投资计划;厦漳跨海大桥计划于2008年6月开工建设。应积极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步伐,争取尽早建成投产。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新建2万平方米左右的公用型保税仓库。以增强开发区临港工业发展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

4.2拓宽引资渠道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寻找大客商到开发区投资落户。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深水港资源优势,在骨干龙头企业基础上,通过以上游带动中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的双向推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一是推进物流项目进度,重点引进煤炭、石油等能源中转物流基地建设项目。二是进一步完善港口机械制造业产业链条,形成福建省极具特色的港口机械制造业基地。三是充分发挥港区木材集散地优势,发展制浆造纸及木材加工业。全力打造开发区整体工业产业链条,使临港工业形成综合优势及整体合力。

4.3加快人才培养,构筑智力高地。

在当今时代,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人才培养,构筑人才引进的高地,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下营造持久竞争的优势。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及传、帮、带相结合等方式加强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综合素质。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广开纳贤渠道,多渠道引进海洋产业开发研究、企业管理、物流操作、熟悉国际招商惯例和项目谈判业务的专门人才。

上一篇:竞选市优秀学生演说 下一篇:科技资源经济发展路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