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农牧区初中作文教学研究

时间:2022-09-10 02:37:43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农牧区初中作文教学研究

摘 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支柱。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惠及下,农牧区教学质量虽然得到明显提高,但与城市相比较差距较大。作者从农牧区生活实际入手,结合科学分析,阐述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生活教育理念 农牧区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研究

一、农牧区初中作文实际情况

(一)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活。

学生知识与经历跟不上城市节奏,农牧区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在写作上漫无边际,进行不切实际的浮夸。作文内容落后,感情虚假,写作保守,老生常谈,使人生厌。

(二)注重模仿,忽略思维语言。

农牧区初中生接触面窄,对生活感悟不深,极易进行文字模仿。教师对此不加反对,反而认为这是写作的基本功,对积累素材有利。其实作文是个人内心感受的字面表达,如果只模仿,忽视自身心理,就难以在感情上引起共鸣。由模仿到抄袭,创造性逐步丧失,最后只会“鹦鹉学舌”。作文源于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魅力,才是真正的写作。

(三)忽略评改。

农牧区初中教师往往得过且过,对学生作文不重视。对思维混乱、逻辑不清的作文头疼,就轻视批改、拒绝批改。学生严重抄袭,越写越差。最终进入恶性循环,雪球越滚越大,对此农牧区教育者必须重视。

二、农牧区初中作文水平低下的原因

(一)常年应试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了,但形同虚设。学生要参加升学考试,就必须服从应试教育,语文也不可幸免。农牧区学生由于无其他加分项,更注重课本分数。在升学目标的推动下,部分教师不管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轻视作文,把大把时间花在试卷标准化练习上,对语文思维发散训练视而不见。作文只有长期阅读积累才有成效,追求“立竿见影”不过是水中月。

(二)生活乐趣枯乏。

农牧区本来比城市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但在升学压力的压力下,初中学生不得不放弃自由,每天学习书本知识。比如:初三在教读完课本后,接踵而至的就是模拟与评讲,学生活动范围缩小,无法开眼界,作文内容自然平凡,感情自然虚假。

(三)阅读范围狭小,缺乏对生活观察。

农牧区的生活简单,初中生在接触新事物方面比不上城市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阅读面狭小加上眼界短浅,作文知识储备自然变少。课外读物非常少,学校图书馆内大多是汉语版的著作,藏语版的内容和数量少之又少,使得学生敬而远之。最终学生不得不听老师乏味的分析加上形同虚设的演讲,所以他们的作文往往较虚假,描写对象空泛,难以打动人心。

(四)教学观念滞后。

教师在培育人才上担负重要责任,农牧区初中生作文水平低与教师有关。多数农牧区教师片面理解写作,把思维的发散理解成了现实性的写作。写作理论枯竭,对写作技巧浮夸宣讲,导致学生望而生畏,丧失写作兴趣,写作只应付了事。有些教师认为教授次数影响不大,多一次少一次都不对影响写作,因为有固定模式照搬,得过且过。虽然有考试制度规定,但如果完全忽略作文的文学性,则难免得不偿失。

三、农牧区初中作用教学方法

(一)抓住农牧区题材,写实写景。

学生应该以自身经历为基础,进行写作,这样身临其境才会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如果仅凭想象力,创作自己陌生的城市生活,就容易有漏洞。有的同学写城市人的穿着,如何花枝招展,如何西式化,结果是城市人穿着并不那么妖娆,也有朴素的一面,这就闹出了笑话。学生应体会家乡生活的朴素,细心观察,同样能表达出乡村生活的魅力。因此,农牧区初中生应该多观察,以独特眼光观察乡村风情,进行人、事、物的描写。

(二)农牧区作文教学的创新思考。

农牧区无论生活水平还是教育水平都比城市低是不争的事实。农牧区初中生作文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一蹴而就,一步登天是无劳的。积极探索教法的创新,每个初中教师都可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到。下面笔者结合实践,提出建议。

1.扩大阅读量,储备写作知识。学生在课内阅读后,积极完成课外阅读,扩大写作储备。教师充分利用阅读资源,定期定量布置学生阅读完成量。学生制定读书策略,做到一日无书不习惯。扩大阅读面,开阔视野。增加阅读量,学生写作自然水到渠成。

2.激发写作热情。教师应该先行先试,自己“以写作责”,教师创作可以带动学生的热情。教师谈技巧,学生试写法。教师写好作文,对学生是表率,也是激励。

2.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空间,开展各种活动,亲自耕作,牧牛放羊。积极参加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投稿,到名胜地参观,扩大写作知识面。

(三)以创新为导向培养写作能力。

1.材料创新。传统的写作话题大多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生活变化多样,丰富多彩,题材广泛,校园生活、物交会、下地劳动、放牧都是不可多得的题材。

2.语言创新。作文言必己出,词必己达。语言切不可大众化,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尽量不要引用古言古语。要尊重善待本民族语言,给语言插上美丽的发饰。

3.立意创新。所谓立意创新,就是不走寻常路,特立独行,不人云亦云。多角度思考,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如把单词Family解读成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阐述了家庭蕴含父母子女相互关爱,此联想可谓特立独行,立意新颖。

农牧区初中作文的落后局面要靠广大师生共同奋斗。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实际,改革创新教法,多种手段相结合,使农牧区初中作文有新意、有特色。与此同时,农牧区初中生应该多阅读,多动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眼界,使作文更接地气。

参考文献:

[1]王福光.农村初中作文多元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2(2):142-144.

[2]刘小红.农村初中作文教学问题探究及解决途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13):235.

[3]任瑞祥,吴树雅.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实效性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6):12,56.

[4]傅友龙.农村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的探讨[J].网络财富,2010(12):144.

[5]石光玉.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50):206.

上一篇:从学生视角出发探讨英美文学教学 下一篇:教师非语言交际行为与外语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