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刑事和解制度的设立依据

时间:2022-09-10 01:43:27

浅析刑事和解制度的设立依据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6-0075-01

摘要:刑事和解制度早在国外施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各国相继引入本土并建立了刑事和解制度。我国设立刑事和解制度同样具有可行性,笔者从法学、社会学、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为我国构建刑事和解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刑事和解;法学分析;社会学分析;经济学分析

一、法学角度

(一)刑事和解制度与刑事实体法制度价值相一致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为建立刑事和解制度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三条规定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按照罪刑法定原则,如果行为人违反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不论罪行轻重,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接受刑法处罚,故而排除了适用刑事和解的可能。但细细推敲罪刑法定原则的深刻内涵,笔者认为刑事和解制度与其在价值上具有一致性。确立罪行法定原则的意义在于为司法机关正确定罪量刑提供明确的标准,防止法官造法,防止罪刑擅断,排斥类推,从而保障人权。这才是罪刑法定原则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因此,刑事和解制度与罪刑法定原则并不冲突,既能保障人权,又能有效化解矛盾。

第二,《刑法》第三十七条明文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于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这一条可以说是刑事和解制度的根本法律依据。这一条体现了民法责任承担方式在刑法中的运用,区别于一般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这里的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刚好与协商和解中的内容相符,根据该条法律规定,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可以站在客观中立并适当考虑受害人的角度,主持双方的纠纷解决。

(二)刑事和解制度与现行刑事政策相吻合

刑事政策为刑事立法、司法、执法活动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其要义是该严则严,当宽则宽,罪行相当,罚当其罪。“严”指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对犯罪情节恶劣、社会危害性严重的行为给予严厉地惩罚,绝不姑息纵容,如黑社会性质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犯罪等。“宽”指对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的犯罪分子,依法从轻处罚。“宽严相济”则指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做到宽中有严,严中有宽,以期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刑事和解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政策支持。刑事和解制度设立的目的即是采用柔和的处理方式解决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的矛盾,尤其是轻罪案件。通过行为人与受害人积极协商、诚心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并得到受害人的谅解,则司法机关就可以对此免除刑罚责任。刑事和解制度体现了刑法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社区矫正制度,也体现了民法契约自由理念在刑法中的运用,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社会学角度

(一)纠纷解决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探讨民事纠纷解决多元化机制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对于发生的社会矛盾,当事人力求尽快解决,在协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这些环节中,越往后越是当事人不愿意采用的解决方式。纵观中国历史,人们处理纠纷时往往不愿意选择诉讼方式。苏力曾谈到:“厌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观念的产物,它是在一定条件制约下形成的趋利避害的行为态势或行为习惯。”正因如此,民事诉讼领域的纠纷解决多元化机制值的在刑事领域借鉴参考,以期实现最佳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传统刑法认为,刑事纠纷的发生直接冲击统治阶级的利益,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必须受到刑罚处罚。但在实践中,一些犯罪行为情节轻微,个人私益受直接侵害,社会公益遭间接损害,国家机关没有介入必要;同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当事人获得赔偿的几率微乎其微,当事人逐渐认识到诉讼并非最佳解决方式,而其他纠纷解决方式可能发挥更好地作用,此时就需要刑事和解制度,使当事人通过意思自治解决纠纷。因而运用刑事和解制度能够促进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化。

(二)有助于改善社会关系

刑事纠纷的发生必然产生三重社会关系的变化:第一,被害人与行为人;第二,被害人与社会;第三,行为人与社会。刑事和解制度采取柔和的方式组织当事人进行协商和解,有助于改善社会关系。刑事和解中,被害人与行为人主动沟通协商,宣泄自己的情绪,提出自己的要求,从而降低被害人的仇视;而行为人积极悔过、赔礼道歉、就合理赔偿达成一致协议,从而使被害人受到心理的慰藉,也使自己免于刑罚责任,从而使双方关系不致恶化、对立。通过刑事和解保证被害人的不良情绪得到缓冲、损失得到有效弥补,使被害人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得到补偿,从而淡化被害人复仇情绪以及对社会的报复心理。于行为人而言,通过刑事和解达成协议,使行为人免于开庭审理和刑事处罚,能够降低自身耻辱感,消除社会负面评价,促使犯罪人诚心悔过、回归社会。

三、经济学角度

(一)国家、社会资源优化再配置

原始社会中,刑事纠纷解决表现为当事人之间的血亲复仇。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近现代社会,刑事犯罪都是国家发挥主导作用,大大消耗了诸多国家力量。确立刑事和解制度,由当受害人与行为人自由协商达成和解协议,用社会资源分担刑事案件工作量,促进国家、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刑事和解以非刑化和轻型化为目标,在减少国家和社会资源耗费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节约国家司法资源的同时,可以使国家更集中地投入到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从而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和社会个人的辅助作用,实现国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

(二)有利于降低纠纷解决成本

当受害人更关注损失赔偿而不是报复时,采用刑事和解解决纠纷是最佳选择。表现为几个方面:第一,刑事案件的赔偿只能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解决,通常涉及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问题,法律对两金尚未明确定性,有些法官认为行为人已经判处刑罚那么民事赔偿应该单独提出,有些法官认为行为人没有足够赔付能力使判决没有意义而不与支持,最终致使受害人的损失没有得到补偿。采用刑事和解制度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达成一致赔付标准,既能免除双方当事人的诉讼之累,又能缓解双方激化的矛盾。第二,通过行为人和被害人之间协商和解,公安机关不必介入侦查,公诉机关免于,审判机关不需审判,执行机关勿需执行,从而大大降低司法成本。

参考文献: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2]许永强,田清华.刑事和解的法理基础和实现路径[J].人民检察,2010(3):58-61.

上一篇:浅议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 下一篇:公共管理理论给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