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

时间:2022-09-10 12:38:34

建立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构建专业发展模式,将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在充分考虑影响专业建设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整合并优化资源,建立了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通过对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建设,使人才的知识结构更为合理,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新型建造业;专业链群;专业建设

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建造业及其相关产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建造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选择了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要素驱动型向自主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这一切都要求建造工程师在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还必须更多地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具有高水平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必要的人文科学素养。

一、专业链群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高等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的载体是专业教育,从而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专业教育的水平。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专业建设中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1.高校学科专业发展“同质化”倾向严重

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许多高校脱离自身实际,追求高层次办学,向研究型、综合型大学发展。造成办学特色、发展目标、发展模式的同质化倾向较为普遍,特别是行业特色型高等学校原有学科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呈现多科性、“非特色化”的趋势。

2.专业设置重复导致特色淡化

近年来,高等学校大量新设专业对改善专业结构起到积极作用。但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缺乏对产业发展状况的跟踪与分析,缺乏对人才需求调查分析,缺乏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片面的追求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求全求多,造成专业结构松散,教育资源分散,专业设置趋于雷同,学校专业特色淡化。

3.产业发展对专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在分工越来越细化、合作越来越来紧密的全球化背景下,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链。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低排放、高效率、生态化的要求,会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一个成熟、高效的产业链需要依托先进技术、各环节关联协作、共同创造价值并合理分配利益,各环节有条不紊地严格遵循一套完整规范的市场规则,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高等学校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价值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定位、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借鉴产业链的概念,我们提出了本科专业链群的概念,即紧扣某一产业脉搏,依托学科优势创建的品牌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与该产业链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合。

二、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建设

以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群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已形成的现有建造业专业链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新兴建造业产业链及产业集群特征及发展趋势的研究,重新构建相关专业链群和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基于新型建造业发展的高校专业链群建设的模式与路径。

1.充实调整,完善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已形成了适应现有建造业发展专业链群,如以建筑学为核心的建造设计专业链群,以土木工程为核心的结构设计及施工的专业链群,以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为核心的市政类专业链群等。依托现有专业链群,运用新型建材技术、新型建造技术、新型设计理念及技术、现代化工程管理手段和资源循环科学与技术等新型建造业的技术,适应人们对居住环境美观和高舒适性要求,增加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景观学、建筑美学等学科专业,完善了建造设计的专业链群;适应我国道路桥梁的建设需要,在土木工程专业中设置了道桥方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节能、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增设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通过以上渠道将传统建造业专业链群改造和提升为新型建造业专业链群。

2.校企联合,构建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合学校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土木、建筑及其相关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与企业共同制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及专业培养标准。如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由中建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我校建筑学院共同制订,并随着技术的更新、学生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所有内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讨论制定,课程均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部分课程可由学校教师参与协助。企业阶段的学生培养应体现出“大课堂、小团队、多元化”的特征:大课堂(理论讲授)针对企业学习实践中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安排集中授课;小团队(设计实践)安排学生在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指导下参与具体工程实践项目:多元化(视野拓展)在理论课程和设计实践之外,配合讲座、访谈、参观、调研、体验等多种学习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拓展专业视野。

3.优化知识,健全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型建造业要求从建材和设备生产、设计、施工、管理、最终产品使用等全寿命周期中充分体现节能、生态、环保、低成本、高舒适、可持续性的理念、方法及技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学校各专业重新优化专业知识,如土木工程专业在一年级的土木工程概论中增加了节能、环保、低成本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探讨,在专业教育中增加化学类和材料类课程。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专业增加了建筑生态环境、生态可持续建筑、建筑与城市气候设计和建筑经济与施工等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的增加,使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除了注重形态的规划和功能的规划外,增加了和人的宜居有关的知识。

4.工程实践,建立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学校加强了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实施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及企业盯工程、盯课程、盯课题的“三盯”制度,要求讲师及以下职称人员必须到校属建筑设计院、规划院、建材院、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及公司等实践锻炼1年,讲师及以上职称人员到国内相关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的管理、技术岗位挂职锻炼或跟班工作、培训学习1年,将工程实践锻炼与教师聘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挂钩,将工程背景和企业经验作为教师从事工程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学校还积极聘请科研院所、企业界具有丰富理论及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些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相互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理论水平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实践探索成效显著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建立了适应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实力;初步搭建了校企联合培养的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颁布了教师工程实践的考核标准,促进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资助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项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链群建设研究”和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研究项目“省属高校服务区域战略支柱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链群建设研究”

上一篇:理论教学中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下一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