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合作学习基本要素

时间:2022-09-10 12:29:15

浅析合作学习基本要素

[摘 要] 合作学习是一个在教学理论界和教学实践上备受喜爱与推崇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该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于美国兴起以来,对它的研究可谓是层出不穷。为了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有必要对其基本要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挖掘其后隐藏的教学理论。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基本要素;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045-3

一、引言

合作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理论研究者在各自的领域都提出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合作学习方式方法。合作性学习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莱文(Robert Slavin)、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David W.Johnson and Roger T.Johnson)、美国“卡甘合作学习中心”的卡甘(SpencerKagan)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S.Sharans)等。几十年来,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各自的合作学习理论与实施策略,使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然而多年来,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没有普及开来。不管是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还是到大学及研究生专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正确认识合作性学习的本质,切实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我们有必要认真剖析考虑合作性学习的基本要素,揭示合作学习活动的本质特征,以此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真正的合作学习。本论文主要分析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David W.Johnson and Roger T.Johnson)提出的合作性学习的五要素。

约翰逊兄弟提出:课堂教学应该和现实世界的工作更接近,通过运用合作性学习,学业成绩和团队技能能够达到最佳。然而,单纯的把一定数量的人安排在一起,让他们一起工作,这离团队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很多时候,团队的努力也许无效,能力较低的成员有时会把团队任务留给他人去做,这就产生了“吃大锅饭”、“搭便车”的效应。这种情况下,团队成员都用尽心思来减少努力,而仅仅对团队工作做一些提议。同时,能力较高的成员会少做一些努力,以避免做所有的工作。能力高的成员会受到尊重,并取得领导地位,这样他们会牺牲其他成员的利益来自我获利。只有在某些条件下合作性努力才会比竞争或个人努力更有效,为此,约翰逊兄弟指出一节合作性教学课必需具备5个基本要素。为了更好的揭示合作学习具体方式背后所包含的教育理念,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以下笔者将对这5个基本要素进行一一分析与研究。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一)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

合作性学习的首要条件是学生要相信组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在约翰逊兄弟的理论中,相互依赖是指一个人的成功必须以他人的成功为依据,一个人不可能离开其他组员的帮助或协作而自己取得成功。长期的个人学习在初次使用合作学习时,组员很难摆脱以前个人的学习习惯,而且简单的把学生分组也很难产生高效的学习关系,无法建立高质量的伙伴关系,更不会使学生的心理调节、自尊和交际能力达到最大的发挥。所以为了达到合作性学习的目的,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相互依赖关系。约翰逊兄弟提出了以下具体的要求,帮助成员之间构建相互依赖的关系:

1.积极的目标相互依赖:学生们认识到只有小组内部全部成员都达到自己的目标时,他们才能达到个人目标。小组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组成,这个共同的目标是形成小组的具体原因。

2.积极的奖励相互依赖:当小组达到预定的目标时,每个组员都可以得到相同的奖励。假如全组成员的测验分数达到或高于某个标准,就可以再加分。

3.积极的资源相互依赖:把资源分给各个组员,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就必须分享资料。

4.积极的角色相互依赖: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给每个成员安排互补且相互联系的角色以明确各自的责任。

从以上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小组目标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资源的相互利用,有机的把小组成员结合在一起,而积极的角色互换使小组成员都能够参与到目标的共同完成中来,避免了好学生大包大揽,而差学生吃“大锅饭”的不良现象。同时积极的奖励机制使成员之间构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使组员的学习效果最大化。与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竞争模式相比较,合作性学习更像是一场足球赛,个人的表现很重要,但是衡量的标准是全队的成绩。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以及资源,和所需要的人力都分配到个人,使一项任务的完成不能单靠某一个人来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倡导“学习共同体”,倡导彼此共赢的格局。这种思想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准备好接受现实世界的生活,课堂与职业环境更加类似,更能反映现实世界中日益增长的相互依靠,确立更现实的目标,即在大学期间或在大学毕业后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二)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积极互动与鼓励

积极的相互依赖为小组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与鼓励做了前提准备,也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积极互动与鼓励的发生。约翰逊兄弟认为“尽管积极的相互依靠本身可能对结果有影响,但最终是积极的相互依靠所产生的个人间的面对面促进性的相互作用对达到共同努力、关心、承诺的关系、心理调节及社会能力产生最大的影响”换言之,积极互赖在合作学习中只是一个基本条件,而积极互赖所激发的学生间的积极互动才使得教育结果发生了皆然不同的变化。

约翰逊兄弟提出“学生间促进性的相互作用来源于学习的相互帮助、鼓励和支持。学生们通过口头相互解释怎样解题、互相讨论所学的知识和解题的方法,进而促进相互学习。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提供时间、安排相互讨论的条件,并且鼓励学生交流思想和互相帮助。相互促进作用的特点是个人间相互提供有用高效的相互帮助;更加有效的互相交换所需的资料的信息,并加以处理;给其他成员提供反馈,以提高他们的未来绩效;对其他成员的结论和推理过程提出质疑,以提高对所考虑问题的决策质量和思考深度;通过努力达到共同目标;影响相互间为小组目标而做出的努力;在行动中表现出信任他人和值得他人信任的品质;被激励去为共同利益而奋斗;形成以低焦虑、低压力为特征的中等程度的压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竞争与单干已经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而竞争的压力在个人学习中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了能够使自己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相互暗斗的心理。在合作性学习的小组中,成员之间相互鼓励与支持,使竞争的压力得到了缓解与释放;相互帮助与思想的交流使原来的竞争者成为合作者,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转变,暗战转为团结互助,无疑促进了高效业绩的产生。

在约翰逊提出的合作学习理念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关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基本不提倡,甚至“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或是消极的因素”。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把教师设定为信息的出发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主要是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不再拘泥于三寸讲台。在约翰逊的理论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更重要的是一种基本社会技能的培养。“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作为大学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深深体会到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提倡执行的太少,合作学习把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作为整个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来加以科学利用和充分开发。这对于我们正确的认识教学的本质,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合作小组成员之间明确个人责任

在诸多合作学习提倡者的理念中,“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个人责任是确保所有组员在共同学习中能加强实际能力的关键。合作性学习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要使每个小组成员都强烈的意识到自己的个人权利与义务。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成功做出贡献,每个成员必须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此,约翰逊兄弟在合作学习中提出了构成“个人责任”的一般方式:

1.保持小组的规模。小组的规模越小,个人的责任就越大。

2.对每个学生进行测试。

3.随机抽查一个学生,让他向你或全班同学介绍他所在小组的工作。

4.观察每个组记录下每个成员为小组作贡献的次数。

5.在每个组里安排一个学生做检查者。检查者要求其他组员能解释答案的推理过程和理论依据。

6.让学生教别人自己所学的知识。

约翰逊兄弟提出的这六种方式确保了每个学生尽个人的职责做好他该做的工作,同时对每个学生进行测试避免了差学生搭好学生“便车”的情况。随即的抽查工作,使小组成员时刻保持着工作热情,及时的小组结果反馈,又激发了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让学生单独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策略和过程来显示他们对学所内容的掌握情况,达到了共同学习然后单独运用的目的。

个人责任制的提出,避免了小组学习中差同学被置身事外,好同学掌控全局的情况发生,而且也避免了“小组学习”流于形式。个人责任制能深入发掘每个成员的个人潜质,也使合成员之间能够相互看到彼此的优势与才能,使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更加强烈。

(四)合作性成员之间社交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合作学习提倡者不同的是,约翰逊兄弟还把“掌握社交技能”作为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出。确实,如果没有较好的社交技能,以上所提出的各个要素都很难在小组中推行实施。在小组中为了协调彼此的努力以达到共同的目标,约翰逊兄弟提出,学生们必须遵守以下条约:

1.彼此了解、信任。

2.正确清楚地与其他成员交流。

3.互相接受和支持。

4.建设性地解决冲突。

彼此了解与信任是交流的基础,除此之外,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交流技巧,才可能在小组中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维护、辩解自己的观点,与组员之间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只有这样合作才不会流于形式。社交技能是贯穿了整个合作性学习,掌握了这项技能,互助、互动才可能实现。而交际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与磨练。约翰逊兄弟认为社交技能与学科内容一样是可以教授,并通过教学得到强化训练。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积极开展,在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合作所需要的社会技能,并激发学生在合作中运用这些技能以提高小组的效率。学生掌握的社会技能越多,教师越注重对社会技能的运用与鼓励,合作性学习小组就越能达到更高的成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的应用“配对交流”“同桌交流”“编号齐动脑”等合作方式,将学科内容与社交技能相配合,并且积极的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技能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学科的内容也掌握了倾听、理解、交流等社交技能。

大学的教育已经不再拘泥于基础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技能除了学科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技能。社会技能不仅能使学生的学科技能施展最大化,而且能为学生日后的事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良好的社会技能在学生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合作学习重视社会技能的培养,强调积极的互动与鼓励、面对面的交流就是在培养学生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就是这一要素的重要价值所在。

(五)合作性学习小组的小组过程

在约翰逊兄弟的合作学习理念中,小组过程是这样定义的:在小组会议中考虑哪些成员行为对小组有帮助、哪些没有帮助;决定哪些行为可继续,哪些行为应做改变。小组过程的目的是提高小组成员工作的有效性以达到小组目标。在这项要素中,教师所占的比例举足轻重,教师首先要倾听小组在完成任务时所做的努力,通过倾听判断小组对老师的指示、学科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合作性学习的基本因素的掌控程度,这往往比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到的情况更真实。最后教师把结果反馈给小组,让学习小组讨论怎样的合作能够使任务完成的更加美好。

小组过程换言之就是工作总结,纵向分析工作过程,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合作做铺垫。小组过程的开展,有利于确保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获得反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领导、观察与总结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有条不紊的观察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有小组过程衍生出来的奖励机制,也产生了学生对学习的愿望、在合作小组中的工作热情、掌握功课及与同学合作时的自我满足感。

三、总结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约翰逊兄弟提出的合作五要素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项教学策略的改革,也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变革,是一种新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转变。在这个多元化的现实世界中,各种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合作。个人加入某一目标小组,这些目标小组又是为了另一个更大的共同目标,因此,不管个人是在哪个小组工作,在社会团体中工作还是在社会经济体系和全球经济体系中工作,他都是在团队中工作。显然,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已经超出了对学科领域的积极态度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虽然这些结果都是值得花时间做的,但是如果学生不能把这些知识和技巧运用在和其他人的合作流方面,这些知识和技能还是无用的。

参考文献:

[1]约翰逊,刘春红、孙海法.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2]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Johnson,D.W.andJohnsonR.T.AnOverviewofCooperativLearning[EB/OL].http:///page/over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

[5]詹姆斯·H·麦克米伦.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谭玮(1982-),女,汉族,硕士,湖南省涟源人,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与日语教育。

上一篇:低就的感情/母亲的责任和女人的幸福/爱自怜的... 下一篇:人物画创作中关于笔墨的情感表达与形式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