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10 12:12:26

也谈小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适当进行开放题的训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重视教学之前的“备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操作探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小学生;分析能力;开放题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数学开放题学习对小学生思维发展影响的评测研究”(项目编号:DHA14032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1-0048-0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近年来,在对学生进行学期结束抽测考查的命题中,更加注重了能力的考查,“开放题”应运而生,它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题型,它的特征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结果开放,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适当进行开放题的训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

一、基于备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备学,是相对于教师的“备教”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学习之前的一种准备活动,围绕新课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寻找社会、生活中的相关事物,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小学数学开放题举一反三(六年级)》中的“图形包装”的例题在线:一包香烟的形状是长方体,它的长是9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2厘米。把10包香烟包装成一个大长方体,称为一条。可以怎么包?算一算需要多少包装纸(包装纸的重叠部分忽略不计)。你认为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请说说你的理由。

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之前,教师可以先出示备学引导题:寻找一个包装盒,并把它拆开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对包装这一数学问题有所了解,教师再借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指导学生主动思维、发现、了解新知识,让学生在知识产生的背景中去思考,在学生学习时,再给予适当的引导,从10=10×1×1=5×2×1这两类包法开始分析,再进行分类,“10×1×1”的类型有3种包法,“5×2×1”的类型有6种包法。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行为,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情趣化。

在学习之前,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备学,不仅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还能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增强信息反馈,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开放题的答案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可循,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不能套用常规方法,必须经过主动思索,自己来设计解题方案。在引导学生分析开放题时,必须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从多角度寻找答案,遇到如下开放题时,操作探究不失为解决开放题的一种好方法。

《小学数学开放题举一反三(五年级)》中的“火柴拼图”例题在线:用3根火柴棒能摆出几个直角?乍一看,这道题似乎非常简单,加上小学生在操作时明显地带着随意性,往往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此时,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

1. 规范操作

操作前教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清晰的指向性,这里是 “用3根火柴棒拼直角”,一开始学生的操作可能比较无序,答案的得出也显得有些凌乱,有孩子得出可以摆出2个,有孩子得出可以摆5个,也有孩子得出可以摆出4个……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都需要时间,在这一阶段,给学生足够长的操作时间,让他们自主操作得出答案,并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引导每个学生进行思考,把答案进行整合,以便在小组合作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合作探究

如果说在自主操作中,学生的答案显得分散而无序,那么操作之后的合作探究,就是让学生从参与操作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品味成功的喜悦,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在发挥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究之中,学生相互分享,相互补充,得出了答案:

3. 全班整合

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再进行全班分享,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提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数学语言对操作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或许他们得出的结果还不那么完善,汇报出3根火柴可以摆2个、4个、5个、6个、8个之后,在这一基础上,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操作,从平面操作的思考上升到立体中的操作,引导学生先将两根火柴棒水平十字交叉,组成一个平面,再将第三根火柴棒竖直与前两根火柴棒垂直。让学生将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拓展,分析能力也得到到很好的培养。

三、发散创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开放题的探索性强或者说问题性比较强。这类题的构思精巧,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它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索能力和思维的发散性,在引导学生分析开放题时,老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进行分析,进行适当的发散,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试着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小学数学开放题举一反三(六年级)》中的“分摊车费”例题在线为例:有一次,小明、小红和小东合乘一辆出租车,小明在全程的三分之一处下了车,到了全程的三分之二处小红也下了车,小东一个人坐车到终点下车,共付出90元车费,他们三人怎样分摊车费比较合理?

解答该题的思路不一,是根据每人所走路程的多少进行路费的分摊?还是按三段路程分别分摊车费?还是由某一人请客买单?这要求老师可以适当地设置交流讨论的情景,多让学生问一问,想一想。“你认为应该怎样分摊车费?说出你的理由?”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进行情景问答,再进行全班交流,进而得出这样的4种方案:(1)如果小东一人买单,那么他就是单独付费;(2)如果3人平均分摊,即每人付30元;(3)共有三段路,每段30元,每段路所花的钱平均分配。第一段路三人都乘,每人付10元;第二段路小红和小东合乘,每人付15元;第三段路小东一人乘,付30元。小明10元;小红10+15=25(元);小东10+15+30=55(元);(4)车费按照坐的路程的多少来分摊,坐的路程多付的车费就多。先求出路程比1:2:3,再按路程比来分摊车费。小明90÷6=15(元);小红90÷6×2=30(元);小东90÷6×3=45(元)。得出这4种方案之后,老师再次追问、还有什么合理的车费分摊方法吗?教师鼓励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分析思考,进而根据不同的情景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习惯于在追问中进行异同点的辨析。老师再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把发散和创新做到实处,真正做到让学生感受解题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认真分析问题,才能很完美的解决问题。

四、总结拓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练习开放题的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为了把科学的思维方式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在面临不同的知识情境时,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解答开放题的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及时对自己的解题活动来一次“回头看”,进行适当的分析与反思、总结与拓展,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

总结拓展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从解题中总结出的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将它们运用到新的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能够适时的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让这些都成为以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在教学中,老师要十分重视解题之后的总结与拓展,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等进行总结与拓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中,教师重视教学之前的“备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重视操作探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品质;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积极地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学生的智力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能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传冈.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5):32-34.

[2] 杨传冈.开放题:数学教育的一朵出水芙蓉――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行思[J].教育探索.2015(11):31-35.

[3] 杨传冈等.小学数学开放题举一反三[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张雨强,冯翠典.开放题编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杨传冈.数学开放题教学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2):54-57;[J].小学数学教与学.2014(7):35-38.

上一篇:好声音+好照片=中兴AXON天机7 下一篇:挖掘生活素材 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