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者在副刊里享受“慢生活”

时间:2022-09-10 10:44:46

让读者在副刊里享受“慢生活”

近年来,报业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标榜“形式为王”,还是宣称“内容为王”,其目的都是尽可能地争夺市场份额,报纸内容同质化和新闻职业操守沦落,受到业内诟病和读者质疑。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批评道:“在越来越商业化和娱乐化的今天……媒体社会良知的功能已经丧失。”

令人遗憾的是,被金庸先生称为“报纸灵魂”的副刊,曾经辉煌了一个世纪,却不幸意外地成为新闻竞争的“牺牲品”,虽然副刊从一开始就最远离同质化。即使在厚报时代,全国报纸仍然持续出现了减“副”热潮,副刊逐渐趋于萎缩或被边缘化,诚如龙应台所言:“关心副刊的文化人面有忧色:副刊没落了。”

报纸副刊一度被誉为“作家的摇篮”,相对而言,副刊读者文化层次更高,且更专注,缘何面对渐趋式微的副刊而毅然转身?有人说,伴随厚报时代而生的浏览式阅读、扫描式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有人说,网络、手机的迅速崛起,催生了大量的即时通信工具,这在改变人们日常交流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理,于是,当浅阅读流行的时候,昔日的副刊粉丝因自身慢慢丧失了深阅读的能力,而在不自觉中与副刊渐行渐远。

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在报纸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与人们的快节奏生活是相伴相生的。幸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清楚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快”让人错失了太多美好的事物。于是相对于“快节奏”的“慢生活”概念自1989年在意大利出现后,便开始风靡世界。近年来,逐渐深入国人的内心。

在这种“快节奏”生存和“慢生活”兴起的背景之下,副刊该如何运用自己独特的功能有所作为?副刊该如何重新定位?副刊又该以怎样的姿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笔者以为:要让读者在副刊里享受“慢生活”。

副刊新定位:旗帜鲜明地倡导“慢生活”

客观而言,要回答副刊路在何方的疑问,我们不得不首先思考现实的社会环境。因为从更深层次来考量,副刊的没落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生态的蜕变。

现实是如何的呢?“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人们被纷纷卷进“快”的磁场:速写、速记、速效、速成、速配、速食……生活像拧紧了的发条,仿佛总有什么东西在驱赶着我们,长年累月地忙忙碌碌着。国人在努力找寻着一切,却唯独没有追随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正如英国歌手约翰・列侬感叹的一样:“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离我们而去。”

副刊作为读者的精神家园,面对如此社会现实,能不能让陀螺般生活着的人们在这里慢下来?让都市“橡皮人”在副刊里重新找回自己的灵魂?

我们先来看一组文章的标题:《何不让我们的生活“慢下来”》(《辽沈晚报》)、《呼唤慢生活》(《今晚报》)、《让我们慢慢享受生活》(《燕赵晚报》)、《像名人那样慢生活》(《南方日报》)、《让生活慢下来的10条“金科玉律”》(《每日新报》)、《慢生活更接近幸福》(《西安晚报》)、《将慢生活进行到底》(《巢湖日报》)、《快来享受慢生活》(《北京青年报》)、《慢生活:慢是一种能力》(《广州日报》)。

或者是巧合,这些都是近年陆续发表在各报副刊上有关“慢生活”的文章,在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一系列文章背后,越来越多的报纸副刊正在做着改变国人快节奏生活方式和浮躁麻木心态的努力,旗帜鲜明地倡导人们开始“慢生活”。不知不觉中,一些媒体找到了现实语境下副刊的新定位:让读者在副刊里享受“慢生活”。

近年来,《京江晚报》副刊实践着这样的编辑方针。副刊“江花”开设了“人生感悟”和“诗性阅读”等栏目,不少文章都经得起咀嚼和品味,在字里行间,编者提醒着读者:慢一点,让你的灵魂跟上你的脚步。

“压力谁都会有,谁都能感受到压力的存在。我们该如何面对压力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许最好的办法是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一杯水的重量》)“减压,是繁华世界的纯粹回归,回到最初久违的生活,这是smartlivirlg给您的一个贴心提示而已!”(《回到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常常记得慢下来,欣赏秋天的美景,一来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二来也不辜负自己的辛劳……”(《岁月初静入初安》)。

越来越多的读者认为,《京江晚报》的副刊,既是晚报的“后花园”,也是读者的心灵驿站,读者常常在这里或淡然莞尔,或者抿然释怀,收获着心灵的感动与共鸣。

有人说,没有阅读和写作就没有灵魂。对于副刊而言,就意味着没有读者。所以,倡导读者在副刊里享受慢生活,引导读者少浮躁、少盲动、多阅读、多思考,既是副刊摆脱时下功能定位窘境的华丽转身,也是副刊重新拉近与读者心理距离、“劝回”迷途的读者的一种尝试。

副刊新作为:共同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尚书》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一种新的副刊编辑理念确立之后,更关键的着力点在于副刊人自己的坚守。

当下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始终处于外扰与内乱的纠结状态,这必将或多或少影响副刊人的心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说:“我们谁能够大言不惭地宣布,现在这个世界的弊病与我们无关?”所以,倡导读者享受“慢生活”,首先要从副刊人自己做起。如果副刊人没有良好的心态,必然无法担当精神守望者的角色。

中国休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老先生很欣赏《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多闻数穷,不若守中。”用著名主持人许戈辉的话来说:“唯有慢下来,才能沉淀自己,才能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与其说,这是她对“慢生活”的感悟,不如说,这是对媒体从业者的一种提醒。

《时尚美食》杂志的编辑原晓娟,生命之花在35岁时凋零。她在临终前的博客中写道:“这就是我们的悲哀:不到永远失去的时候,不懂慢生活的必要性。我想,我们的生活太过于匆忙,以至于失去了生活的本来意义。我们甚至忘记了内心真正的需要,忘记了身体的真实感受。”《齐鲁晚报》著名副刊编辑张成东在他45岁之时,匆匆地走完了生命的全程。副刊人在痛悼之余,也在深深地反思。

副刊编辑自身要以淡定的情怀面对内外纷扰的现实环境,同时以积极的作为倡导“慢生活”。如果说,“慢生活”是一种能力,那么,对于副刊编辑而言,这其实更是一种业务素养。毕竟,在潜移默化中,副刊承载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感化功能。去年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新春茶话会上提出,希望报纸副刊在推进全民阅读及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独特作用。而如何发挥副刊的“独特作用”,主要取决于副刊编辑的价值取向与品位修养。

就现实而言,副刊编辑要能够通过策划版面和精心选取文章,吸引读者,影响读者,不仅仅要引导读者的“慢生活”意识,更要指导读者“慢生活”的方式,培育大众“慢生活”的能力。告诉读者该怎桦慢餐饮、慢工作、慢运动、慢读书、慢旅行、慢情爱、慢休闲。教会读者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关系中寻找平衡支点,让精神和身心都得到放松,以豁达和欣赏的心态来感受周围的人和事,引领读者在“慢生活”里回归自然,珍惜生活,珍惜爱人、家人和朋友,享受真情真爱,帮助更多读者在集体失落中找回丢失的精神家园。

……

没有思想的深度,再厚的报纸也是浅薄的。副刊版面比重的减少,其实只是报纸结构的失衡,而副刊社会功能的缺失,才是更致命的责任缺位。否则,面对李希光教授“媒体社会良知的功能已经丧失”的论断,我们拿什么去辩驳?其实,当报纸上新闻早已经无法重新构建读者精神家园的时候,副刊坚守社会良知,已不仅仅是副刊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是读者心灵迷航后返程途中的慰藉所系。

上一篇:民生新闻如何做好批评报道 下一篇:受众期待心理与新闻有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