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静坐最养生

时间:2022-09-10 08:01:33

如此静坐最养生

静坐,通常也叫打坐,有人说是佛家的功夫,有人说是道家的功夫,有人说是气功的功夫,也有人说是瑜伽的功夫。这些说法都对,又都不全对。应该说,打坐是各家各派修行都离不开的功夫,更是每个人都可以修炼的功夫。这叫做“共法”,是各家各派共修的法门,不是哪一家哪一派专有的。

打坐,就是盘腿而坐。不过,这里说的打坐比平时的盘腿而坐,还是多一些讲究的。主要有三个:调身,调息,调心。

调身。就是调理好身体的坐姿。打坐最理想的坐姿叫做“七支坐法”。所谓“七支”就是七个支点,也就是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

一是双足跏趺。先把左足放在右腿上,再把右足放在左腿上,也可以先把右足放在左腿上,再把左足放在右腿上,这叫双跏趺,也叫双盘。做不到双跏趺可以单跏趺,也叫单盘,把左足放在右腿上,或把右足放在左腿上。还可以散盘,就像我们平时盘腿的样子。还可以像平常坐椅子那样正襟危坐,两腿垂在下面。

二是脊椎正直。脊椎的每节锥体如算盘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身体衰弱或生病时,可以慢慢来,不必太较劲,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三是两肩微张。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但不挺胸,平整适度为宜。

四是手结定印。两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两拇指轻轻接触,自然放松置于腿上。这种手势叫做“结手印”。前面这种手印叫做三昧印,也叫禅定印或定印。容易散乱的人,还可以结另一种手印:两手大拇指轻触无名指根,并轻握成拳,分置于两膝盖上,手臂自然伸展,保持两肩平衡。

五是头要中正。头不俯仰,不歪斜,下颏微内收。

六是双眼微闭。双眼微闭,似闭非闭。如果昏沉较重,还可以稍微睁开眼睛。

七是舌舔上腭。舌头的前半部轻舔上腭,不必用力去抵。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唇自然轻闭,上下牙自然轻触。将唾液徐徐咽下。

打坐最好在安静的地方,晚上或早晨。这样,既不妨碍白天的活动,又较安静。打坐功夫纯熟后,地点、时间可以灵活一些。

打坐的时候,臀部用垫子垫高两寸左右,具体高度因人而异,以安稳舒适为度。裤带、袜带、领扣等,都要放松,以宽适不脱落为宜。上座之后,身体前后动动,胯骨左右动动。然后坐稳。

此外,还需要注意:饱胀或饥饿时,尤其是刚吃饱饭时,不宜打坐;在室内打坐时尽量保持空气流通,但不要当风而坐;在室外打坐时要注意保暖,不要直接坐在湿地上;天凉时应注意保暖,可以用毛巾被把腰腿围起来;肢体应注意放松,细心内调,找到一种既符合要求又轻松舒适的状态;带着慈悲喜舍的心态,让微笑从心中泛起,面露笑容,眉心舒展,嘴角上翘。

调息。调息就是调理好呼吸,在打坐过程中,调和气息的出入,使之达到细长,匀和,绵绵不断,似有若无。

调息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数息和观息。

坐稳后先做3次深呼吸。用鼻吸一口气,引入丹田,闭气10秒,再由口把腹内的浊气慢慢“呵”出来。

随后,开始数息。每呼吸一次数1,从1数到10,数完后再从1数到10,重复数次。数息的目的是消除杂念,如果能从1数至10,保持没有杂念妄想,便是成就了一步。如能一步接着一步成就下去,便能入于定境。数息时一般数出息,可以顺着数,可以倒着数,还可以隔数数,各种不同数法,是为了保持专注力。

数息一段时间后,杂念妄想渐渐消除,就将注意力放在呼吸的出入上。叫做随息。

数息,随息,都是为了守息。所谓守一不移,就是要守住息。守息则定。随着守息的深入,慢慢会进入一念不生的状态,以至自然地进入定境。叫做止息。此外,还有观息,还息,净息等。

练习的时间长了,功夫纯熟了,就能慢慢地使呼吸由浅到深,由粗到细,由短到长。开始可能在胸口,慢慢地一直到丹田。要经过几个月才能做到。引到丹田后,气还要扩散到全身。

调心。在调身和调息的同时已经开始调心。再经过相当时间的调息之后,心息相依了,也就什么都不思量了,这就是凝心。渐渐地,不觉有手,不觉有腿,不觉有身,不觉有我,但见闻仍然了了,这是定相初现。从此进入心息两忘的境界,就是入定。

调心的方法很多,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是意守法。把意念守持在身体特定部位,或体外特定的景物上,以一念代万念。最常用的是意守丹田。意守不要过分用力,要似守非守,逐渐进入静的状态。否则,过分用力反会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容易出偏。

二是默念法。可以默念一个句子。可以念佛号“阿弥陀佛”,或念六字大明咒“嘛呢叭咪恕钡取1Р〉娜耍也可以念“消炎,止痛,痊愈”等。

三是观想法。就是观想身体的某个部位,比如,观想眉心,观想丹田,观想全身的轻松、清净、舒畅等。也可以观想病灶,观想能量向病灶汇集,观想病灶在好转、痊愈。还可以观想远处景物,观想佛像或菩萨像。

打坐调心时,都会遇到两个难题。首先就是散乱。

所谓散乱,就是心里有妄想与杂念,意念不专。没打坐的时候,没有觉得有什么杂念,好像心里挺安静的。可是,打坐时让心静下来了,反而感到杂念纷飞,心猿意马,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甚至一个念头起来,会跑出去老远老远。

防止散乱的最好办法,在佛家就是念“阿弥陀佛”。念得至诚恳切,听得至诚恳切,不但能对治散乱,还能对治昏沉。

再有就是结好印后手不能动。因为手动了,一定会散乱。所以,应避免这里抓抓那里挠挠,努力做到手不动。只要手不动,头动,身子动,都不会有大影响。这样用功久了,自然能对治散乱。

还有就是不对抗杂念。打坐的时候很难说没有杂念。如果杂念来了,不迎,也不拒,自然会渐渐地离去,杂念也就慢慢地停止了。这叫做“念起不随既无念”。

此外,还要调理胃气。有时候静不下来,是因为有胃气。因此,上座以后,打坐过程中,以及下座之前,都要往外呼气。胃气沉不下去,就要呼出去。打坐有时候打嗝,是气已经到胃了,气旺又没办法翻转过来。这时候,可以高云鹕嗤罚气冲过来,就不打嗝了。有的打嗝可能是胃有病,需要调理一段时间,不用急。

其次就是昏沉。

所谓昏沉,就是精神提不起来,昏昏沉沉。有时候,好容易不再散乱了,让心安静下来了,一不留神却又陷入昏沉,昏昏欲睡,甚至鼾声响起。

对治昏沉,精神提不起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打坐没有很强的意愿,就是没有志气。要有气,才能提起精神。气从哪里来?就是从志而来。所以,要提起对打坐的信心与意愿,也就是要发愿。在上座时必重新将愿提起来,就能使昏沉减少。

再一个就是可以睁开眼睛。如果感到昏沉时,可以睁开三分眼,让光从眼睛下面照进来。这个方法有助于对治昏沉。

还有一个办法是,时常直直腰,正正头。脖子后面碰到衣领为度。发觉身子向左歪或右歪,要把它正起来。有人打坐的时候虽然不昏沉,身子也左歪或右歪,则与腿疼或内脏不正常有关系。

如果昏沉是因为太缺觉,那就先躺下来睡一觉,然后再打坐。

打坐时如果身体比较放松,还会打呵欠,流眼泪。这是身体在自然地排除病气,是正常的身体反应。

打坐将起时,先观想病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几次之后让毛孔关闭。然后摇动身体,屈伸两臂。再用两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发热,从头面部开始按摩,如浴面、搓眼、擦鼻、按眉、摩耳等。再按摩丹田,逆顺时针各转24次,或36次,并意守丹田片刻。然后放下双足,以手按摩足部,而后缓缓起立,再做一些活动。

有一种现象是,没打坐的时候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一打坐,就知道哪里酸痛了。打坐帮助找到了病在哪里,知道该从哪里开始疏通。慢慢地,就会感觉到由痛变酸,由酸变正常。每天这样一点点修复,身体就会越来越健康。

打坐还会出现一些身体反应。是身体在排毒,在清理病气,过一段时间就会好转。

身体反应因人而异。我刚开始练习一个多月的时候,嗓子就出现了咽炎的症状,吃东西都困难,什么药都不起作用。两个多月后自然就好了。打坐差不多一年时,全身皮肤出现了反应,先是后背,再是前胸,最后是全身长出像丘疹似的密密麻麻疙瘩,浑身瘙痒,大概两三个月后自然恢复了。

打坐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让人舒服的感觉。千万不要执着,不要贪恋,更不要刻意追求。这样,可以避免出偏差。

我开始练习打坐的时候,开始坐着都困难,最初,坐几分钟就受不了。但是,我坚持了下来。开始是随便坐,后来可以散盘,再后来可以单盘,最后可以双盘。打坐的时间也慢慢地延长,现在可以双盘大约一个半小时。

每次打坐的时间,中老年人不用急,一定要慢慢来。每次半个小时就可以了。

打坐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把气聚集在丹田之下,不但小肚子热,腿也会感觉暖暖的,继而是全身发热。因为平时能量是分散的,经过打坐,收摄身心,把能量聚集起来。聚集能量,把它点燃,就是打坐的一个功效。打坐时不要加入太多人为的因素,要似守非守,顺其自然为好。

打坐到底有什么好处?

打坐可以修心养性,明心见性,还可以疏通经络,调理身心,开启智慧,延年益寿,对保健养生是莫大的助力。因为打坐可以使散乱的心念归于凝定,使浮躁的心绪趋于平静,达到一心清净,万念俱寂,气血平和,阴阳平衡,精气充足,正气旺盛,自然百病不侵。就如古人说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我练习打坐已五六年,每天的功课从未间断。感觉越来越充满活力。不难想象的是:几年下来,每天打坐一个多小时,单靠咬牙,是谁也坚持不下来的,一定是身心感觉越来越好,并且尝到了甜头。至于这甜头到底什么味道,只有亲口尝尝,才会知晓。

想要用打坐来调心养性,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必须持之以恒。这就是耐性,就是功夫。

上一篇: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探... 下一篇:基于CIPP模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