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强险无过错责任原则存在问题与改进意见

时间:2022-09-10 07:32:53

交强险无过错责任原则存在问题与改进意见

摘 要 目前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由于立法的缺陷和原则的模糊使用,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保险公司推卸责任等问题。笔者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严格原则应用和无过错原则与过失相抵原则结合使用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交强险 无过错责任原则

交强险的全称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我国交强险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司法冲突。本文就我国交强险在无过错责任原则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改进建议。

一、什么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对于交通事故给人身、财产造成的侵害,如何认定损害赔偿责任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机动车交通事故是指发生在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的特点,属于特殊的侵权行为,适用于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一般来说,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主要包括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其中,无过错责任原则,指没有过错而造成他人损害,依法律规定却应由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承担民事责任的确认责任的准则。它是基于损害的客观存在,根据行为人的活动及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险性质所造成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而由法律规定的特别责任,无过错责任又被称为客观责任或危险责任。

无过错责任是以整个社会利益之均衡为基础,以保护受害人为考虑基点,加强对受害人的救助,以便缓和社会矛盾,并以息事宁人的态度来体现民法公平原则的,其反映了高度现代化大生产下的公平正义观。

二、我国交强险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21条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依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由上可知,我国的交强险制度实行的是部分无过错责任原则,即无论被保险人是否在交通事故中负有责任,保险公司均将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具体来说,在一场机动车交通事故中,如果机动车一方没有任何交通事故责任,但造成对方当事人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的,无论受害人一方有没有过错,保险人都必须在无责任的赔偿限额内,对受害人一方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予以赔偿。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对受害人的保护,无论交通事故受害人在交通事故中是否有过错,均能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另一方面也兼顾投保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体现公平性原则。

三、我国交强险原则在实践中的缺陷与引起的司法冲突

《交强险条例》第21条确立了交强险实行无过错的归责原则。但第22条规定了保险公司存在三种情形下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一是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二是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三是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这三种情形是否算作保险公司的责任免除范围,法律未以明确。由于条文表达不明,在司法审判中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受害人受保护的程度也大相径庭。

首先,保险公司只负垫付责任,垫付就是代别人支付,真正需要负赔偿责任的应为交通肇事方即致害人。保险公司给予受害人保险金后有权利去追偿,有追偿权就代表着保险公司不具有赔偿义务。其次,保险公司垫付的只是抢救费用。抢救费用是包含在医疗费用范围内的,但条例别指出的是抢救费用,对于其他人身损害是否给予赔偿或追偿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由此可以看出,交强险的立法目的倾向于对其他人身损害不予赔偿。而且保险公司认为,因无证驾驶、醉酒驾驶等行为造成的损失理应由肇事方负责,对国家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予以惩戒,这符合法律公平正义原则,同时交强险秉承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帮肇事方垫付抢救费用已经体现了《交强险条例》的立法目的。但是实践中,保险公司常常利用该条文来免除自己保险责任,辩称其只承担抢救费用的垫付责任,对其他损失不负责。因此,《交强险条例》应需修改第22条,填补立法漏洞,确立严格意义上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四、针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改进意见

(1)确立严格意义上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了保护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利益,机动车交强险立法严格限制了保险公司的责任免除范围,只有出现法定免责事由时,保险公司才能免除保险给付责任。对责任归责原则,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规定不尽相同。在日本,机动车保险人免责事由必须同时满足:有证据证明并且实际上确实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机动车没有任何问题或是故障;受害人或者是除驾驶人之外的第三人存在明确过失或是确实属于主观故意。台湾的《强制保险法》在此方面也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因为受害人或是其他请求权人而引发的事故,可以免责或是不予给付赔偿的清晰界定:由不法犯罪行为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由受害人或其他请求权人主观故意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尽管相关保险制度不同,但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都要求保险人在被保险人因恶意或重大过失行为导致交通事故发生时,仍应向受害人给付保险金。保险人只有在对受害人履行保险给付责任后,才能依法取得对被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交强险条例》第22条在确立了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前提下例外规定了三种特殊情形,对于抢救费用以外的人身损失应该如何进行处理却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是立法上的漏洞,也破坏了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本质含义。因此,建议应区分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进行立法。交强险的核心在于事故受害人人身损害领域,对受害人的人身损害应适用严格意义上的无过错责任原则,除非是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失,否则保险公司就必须在保险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财产损失可以适用一般侵权行为的过错责任归责,而且应当不在交强险的赔偿范围之列。

(2)无责赔付原则应结合过失相抵原则。《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过失相抵原则是指侵权行为的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或扩大也有过失的,减轻侵害人赔偿责任的原则。因为受害人既然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有过失,自不应使侵害人负赔偿全部损害的责任,否则就等于将基于自己的过失所引起的损害转嫁给侵害人负担。一般认为,过失相抵原则是损害赔偿责任的一般调整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只要发生了损害保险人就承担赔偿责任,对保险人而言也不公平,保险公司应可以免责事由和减责事由对抗受害人。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内的赔付相应减轻,投保人的投保负担也相应得到减轻,同时这样也能使非机动车、行人方更加谨慎地注意交通安全,从而实现机动车强制保险的立法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捧.机动车交强险及其疑难法律问题研究[J]. 2014.

[2] 邢海宝.我国交强险不是无过错保险[J]. 2014.

[3] 李琳.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赔偿范围的再确定[J]. 2010.

[4] 张新宝,陈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理解与适用[J]. 2006.

[5] 郭左践.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比较研究[J]. 2008.

上一篇:浅谈长珲城际铁路客运市场分析与运营策略 下一篇:大都地产项目税收筹划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