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评述”领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践策略

时间:2022-09-10 07:29:50

“欣赏.评述”领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践策略

摘 要: “欣赏・评述”领域是实现美术课程首要价值――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平台。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对这一领域并不重视,更谈不上感兴趣。因此,本文作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作品的选择、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教法和欣赏评述的方法上积极寻找解决的策略,力求使学生爱上“欣赏・评述”,学会“欣赏・评述”,在欣赏、评述中增强艺术感悟力,丰富情感体验。

关键词: “欣赏・评述” 审美能力 策略

根据学生美术学习活动方式,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其中“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美术课程的首要价值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显然“欣赏・评述”领域是实现这一价值的主要平台。然而,学生的欣赏课上得如何呢?我在一所农村初中任教,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学校美术课开课情况不同。为了了解学生,我在七年级的第一节美术课《走进美术》前作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走进美术》课前调查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中喜欢上欣赏课者寥寥无几。笔者问:“什么是美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美术就是画画”,这说明学生对美术的范畴理解不全面。“为什么不喜欢上欣赏课?”有的学生说,老师给我们看的画不好看,我们不想看;有的说,老师让我们说对作品的看法,我们说不喜欢,他就说我们不懂,这是大师的作品;还有的说,我们没上过欣赏课,所以不喜欢上;也有人说,老师放一幅画让我们评价,我们看不懂,就都不说话,老师就自己讲,还说下次再也不给我们上欣赏课了……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上欣赏课,原因有以下几点:

1.欣赏的作品太深奥,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不懂,所以没兴趣。

2.学生没有参与欣赏、评述,只是被动接受;学生只能服从教师的意愿,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

3.学生没掌握欣赏评述的方法,不知从何说起。

成功的美术欣赏教学应该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感悟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以上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的欣赏课上得不尽如人意。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笔者在欣赏课中进行了如下策略实践。

一、精挑细选定作品,精心设计找切口

《易经》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

在美术欣赏中,要给学生欣赏世界优秀的美术作品。塞尚说:“卢浮宫是一本书,我在其中学会阅读。”陆俨少在《画语录》中说:“看不到好的作品,听不到人家的评论,是很难提高的。一件东西的好和坏是在比较中得来,看不到好的,怎知好的标准,把次的东西也当成好的了,所以必须看好的,看最最好的。”可见欣赏优秀作品的重要性。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正确方法,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但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并非所有的优秀作品他们都乐于欣赏,这就需要教师找准切口,让学生乐学并学有所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1.由通俗到高雅,注重作品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欣赏。

俗话说“曲高和寡”,欣赏美术作品也是这样。高雅的作品距离学生太遥远,学生有时更喜欢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作品,所以笔者尽量在通俗和高雅之间搭建桥梁。如欣赏《蒙娜丽莎》时,我从网上找了一些搞笑版的《蒙娜丽莎》,学生兴趣大增,在评述时连一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变得有话可说了,而且多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有学生说,我更喜欢搞笑版的《蒙娜丽莎》,它使我开心、轻松,不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么沉重、压抑;有学生说,我以前不觉得《蒙娜丽莎》有什么迷人之处,跟那些搞笑版的一比较,我渐渐感觉到它的经典了;还有学生说,我虽然对如此“恶搞经典”不很赞成,但这也是一种创造……学生丰富多彩的看法充分说明他们喜欢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

2.由熟悉到陌生,注重作品的关联性,使学生易于接受。

一般来说,人对于熟悉的东西总是容易接受一点,对过于陌生的事物则会本能地排斥。笔者在教学中总是注意找出学生熟悉的作品与陌生作品之间的关系,由熟悉带出陌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陌生”也渐渐熟悉了。如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由此,学生对这种立体画派的作品感觉很生疏,很难看懂,不容易接受。笔者就先让学生欣赏毕加索为世界和平会议创作的“和平之鸽”,让学生习惯“和平之鸽”的线描画法,加上对鸽子较熟悉,知道鸽子代表和平,欣赏起来就比较容易。接着笔者引导学生逐步说出“和平的对立面”(战争)、“战争给人的感受”、“如何表达这种感受”,这时再慢慢引入《格尔尼卡》,使学生渐渐理解毕加索为什么这么画了:突出轰炸后的残忍场面、激发人民的愤怒、引起侵略者的恐慌……这时再适时插入有关立体画派的知识,学生就容易理解并接受了。

3.由具体到抽象,注重作品的生活性,使学生有感可发。

虽然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但他们在理解问题时仍需要一些感性材料的支持。建立作品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会消除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感觉亲切,同时,与生活联系更容易刺激学生提取脑海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欣赏、评述中。笔者平时注意留意生活和艺术的联系,尽量使欣赏教学生动活泼,这样学生的审美体验才可能走向深入,欣赏评述才可能鲜活灵动。

例如在上《城市雕塑》一课时,我校刚刚开完秋季运动会,学生还沉浸在运动会的热情中,所以一上课我先让学生欣赏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中心的《接力》,联系校运会谈谈自己对本雕塑的看法。由于《接力》是具体形象的人体雕塑,学生又对运动这一主题较感兴趣,因此有感可发。在学生谈了很多看法和感受后,笔者再展示英国雕塑家享利・摩尔的《斜卧像》,学生觉得似懂非懂,很好奇,想知道他究竟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一来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欣赏,效率自然高了。

二、扩展视野重感受,鼓励参与显主体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在欣赏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评述活动中,这样才能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其次要认识到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具有多样性、差异性,要尊重这种多样性、差异性,并尽量解放学生思想,重视他们的真实感受。具体来说,我是这样做的:

1.欣赏同龄人的美术作品,重视学生的全员参与。

学生在欣赏课上不敢发言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名家名作有一种畏惧,害怕自己的感受与书上的不一样,害怕冒犯了名作,害怕说出错误的观点引来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对同龄人的作品,学生不会有这么多心理压力。学校有美术兴趣小组,有一间专门的画室。学生对去画室参观同龄人的作品很感兴趣,笔者就利用美术课带学生去画室。一进门学生就唧唧喳喳议论开了:“这是某某同学的画,他是我家邻居,他的素描可好了,我也想跟他学画。”“这幅画好大啊,我能画这么大挂家里多好。”“这里还有一幅没画完的,原来没画完的是这样的。”“我喜欢这幅,这幅线条流畅。”“我喜欢那幅,那幅色彩和谐。”……学生的评述尽管很表面,但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大胆地评价了,全都参与评述了,在这种评述中学生感受到了构图、色彩、线条、明暗等,这是很好的开端。同时在这种面对原作的欣赏中,学生对不同画种所用的工具、材料也有了具体的印象,加深了对它们的了解。

2.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空间,重视学生的多维参与。

美术欣赏不应仅局限于美术课堂,校内外的一切有利资源都可以被运用。

首先,可以利用校园风景。笔者就曾经带着学生欣赏校园风景。春天看小草发芽,感受生命形成的力量;秋天看树叶飘落,感受生命消逝的无奈。有学生还用相机把校园墙角不起眼的野花、操场上学生投篮的瞬间、司空见惯的教学楼拍了下来。他们用心品味,感受到原来校园中有这么多没有注意到的美景。在这种欣赏品味中,学生学会了发现美,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对自然景色、对校园、对同学的热爱之情。

其次,举办节日书画展。每年我校都会举办迎新艺术作品展,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对美术的兴趣,加深了对美术的了解,提高了评述能力。

最后,定期进行优秀作业展。这种展览不需要很大场地,不需要很多准备工作,比较方便易行。笔者在改作业时把学生的优秀作业集中起来,上课前让课代表拿到教室,按小组每组发几本,让学生轮流欣赏。学生欣赏时自然会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同时与自己的作业比较,由此鉴赏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3.创设民主性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的个性表现。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欣赏本身就是美术作品、美术家、欣赏者三者之间的互动。欣赏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欣赏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参与再创造者。不同的人的这个再创造自然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为了让学生表现真实的看法,创设民主性的教学氛围非常必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表现个性,才能见仁见智,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笔者在欣赏课堂上尽量采用谈话式的教学方式,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中间,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创设问题让他们讨论。学生在争论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每位学生都进入主动欣赏的角色中,气氛相当热烈。对学生不恰当的评述,笔者不全盘否定,而是采用委婉的方式提醒,同时,我还注重适当鼓励,这样一来他们变得越来越大胆,越来越敢表现自我,表现个性。例如在评述《蒙娜丽莎》时,有学生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笑得太阴险,还是搞笑版的《蒙娜丽莎》更可爱,更有趣。”马上就有学生反驳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所以忧郁是因为她当时刚刚失去儿子,我觉得她的表情很适合当时的心情,这不是阴险。”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得以解决。

三、依据内容定教法,授人以渔重能力

1.依据欣赏对象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欣赏方式。

美术欣赏的对象有难有易,针对不同的欣赏内容,笔者选择了不同的欣赏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对结构感较强的作品采用画结构线法。

在欣赏有些作品时,学生只是看一看、说一说,抓不住实质,“画”则能让他们有更深、更形象的体会。例如在分析达・芬奇作品《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时,笔者让学生画出它的结构线、构图框架,以加深他们对多样统一、焦点透视等专业语言的理解,同时增强他们的构图能力。

(2)对学生感兴趣的名作采用“改编法”。

学生对名作的“改编”很感兴趣,“改编”能很好地展现他们的审美爱好。例如在欣赏搞笑版的《蒙娜丽莎》时,学生激情高涨,表现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因而笔者就借此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作来改编。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再创造,体验大师们的情感因素,学师的创作技法和思路,感悟艺术的神奇魅力。这样很容易激发出他们的灵感,使之创作出让人兴奋异常的作品来。同时改编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对作品理解的过程、进一步创造的过程、提高审美水平的过程。

(3)对技法性较强的作品采用当堂演示法。

在欣赏中国古代花鸟画时,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画过中国画,对国画的工具、材料没有具体认识,很难体会国画的笔墨情趣,这时教师示范一下具体的绘画技法、制作步骤,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笔者在当堂演示了荷花的画法后,有学生说荷花有点难画,荷叶太简单了,他也会。在其他学生的共同要求下,该生上来画了荷叶,我则将两幅作品并列挂在黑板上,要求其评述。该生对两幅作品的形式美持肯定态度,同时认为写意画应该虚实相生、水墨淋漓,自己在这方面还有欠缺。随后,我又用大屏幕展示了清代画家朱耷的《荷》,让学生再进行评述。学生有了对宣纸、水、墨的初步感觉,评述起来就稍稍厚实了一些。

(4)对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能够解决的作品采用自学、探究法。

能让学生自己评述的,教师就不评述,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越俎代庖。欣赏课中有许多作品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自己解决。例如在欣赏布达拉宫时,笔者在前一节课就布置了任务:课外查找有关布达拉宫的资料(图片、文字、音乐等),下节课带来,由小组选派代表带领大家欣赏布达拉宫。学生很积极,找来了很多资料:有关于布达拉宫来历的资料,有布达拉宫内部的图片,有不同角度的布达拉宫的外观整体图片,还有朝圣者的图片,以及有关的歌曲,等等。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布达拉宫进行了欣赏、评述,既丰富了思想,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优化了审美品质,又体会到了自己搜集、整理资料的乐趣,收获不小。例如有学生从建筑的外观谈起,说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有学生从建筑坐落的地理位置谈起,说到了宫殿的设计和建造与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关系;有的说到了特有的唐卡……对学生正确的讲述笔者都及时鼓励,只是在学生需要点拨、启发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在学生跑题时及时把他们拉回正题。例如有学生讲到了韩红的歌曲《天路》,另一个学生顺着他开始谈歌星,这时笔者就及时打断,将他的谈话内容拉回与建筑有关的话题。

(5)对知识庞杂的内容采用列表格法。

有些欣赏课内容较多,采用列表格法,学生可以一目了然,轻松掌握知识点。例如《走进美术》一课,笔者采用以下表格。

《走进美术》课调查表2

2.教给学生欣赏、评述的方法。

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培养起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欣赏、评述的方法。

(1)以点带面,层层深入法。

初中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将之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层层深入,引导他们积极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例如在欣赏《簪花仕女图》时,一开始就有学生喊:“怎么这些仕女都这么胖啊?”马上就有学生回答:“唐代是以胖为美啊!”这时笔者就趁机提出问题:为什么唐代以胖为美?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认为与当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对外开放政策有关。这时我就自然引入作品的时代背景。接下来进一步欣赏仕女的装束、簪花时,学生兴趣高涨,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仔细观察人物身上的衣纹、色彩,他们很专心、很投入,从而慢慢了解了中国画线条、设色方面的知识,这时再让他们用美术语言去评述作品,就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了。

(2)学科融合,对比参照法。

①横向比较。如欣赏两宋山水画时,笔者让学生把北宋山水画家范宽、郭熙等人的作品同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的词相比较;把南宋山水画家马远的作品同南宋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秦观的词进行比较。这同时也是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教学活动。学生对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比较熟悉,评价起来也有话可说。这时我再适当穿插一些山水画方面的知识,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②纵向比较。例如把两宋山水画放一起比较。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与南宋马远《梅石溪凫图》一比较,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北宋山水画的豪放、大气磅礴,南宋山水画的诗意秀丽。在次基础上,笔者再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一来,学生顺利地掌握了画家作品与所处时代的相关性。

(3)提升概括,构建审美认知框架法。

要让学生构建审美认知框架,教师自己必须建立完整的美术知识体系,有意识地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关联性的美术史框架,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笔者平时广泛学习文学、科学、艺术、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知识,在教学中注意把作品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认识作品,解读作品。这样就能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框架。笔者在教学《毕加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把对毕加索艺术语言的认识和时代相结合,从宏观上认识这一时代的艺术特色,用多媒体展示了与毕加索同一时代的一些画家的作品,并让他们找出这些作品的共性。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提升概括的能力。

总之,在欣赏作品时,不仅要对作品视觉上的形式感、风格上的时代感等有一个真切的感受,而且要对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的审美感受才能够从单纯的个人体验中超越出来,在厚重的历史感中得到升华,学生的审美水平也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J],2001.

[2]皮亚杰著.袁辉,郑卫民译.心理学与认识论[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3]顾泠沅.教育实验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上一篇:综合材料构成课程教学与创造性思维拓展分析 下一篇:给学生舞台,让学生自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