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层建筑转换梁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时间:2022-09-10 06:32:53

浅析我国高层建筑转换梁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摘要: 文章分析了我国高层建筑施工工艺转换梁混凝土浇筑的各种施工效果的比较,仅供参考。

关键词: 高层建筑 ;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esent high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beam of concrete pouring all kinds of construction effect comparison,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high building; Beam type conversion layer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转换梁混凝土.施工方案的比较及选择

1.1转换梁混凝土浇筑

施工工艺的比较分析在转换梁混凝土浇筑方案选择时,对转换梁实施一次浇筑或二次浇筑的施工工艺的各种因素进行比较及效果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表1不同施工工艺比较及效果分析

对于不同的工程,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当工程要求极其严格或者是工期很短的情况下,可采用一次浇筑,此时支撑体系的设计及安装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大多数工程

,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一般采用二次浇筑的方案,这种方案主要的技术难题在于保证转换层的整体性。

1.2叠合浇筑技术

目前的工程应用中,采用二次浇筑工艺的较多,这样一来,二次浇筑的混凝土形成了叠合梁。应用叠合梁原理将转换梁或转换厚板分两次或三次叠合成型,该方案利用第一次浇灌的混凝土形成的梁支承第二次浇灌的混凝土自重及施工荷载,利用第二次浇灌的砼与第一次浇灌的砼形成的叠合梁支承第三次浇灌的砼的自重及施工荷载,采用这种施工技术,转换梁下的钢管支撑系统只需要考虑第一次砼自重和施工荷载,因而可大大减少下部钢管支撑的负荷,大幅减少模板使用量,同时因砼分层浇灌可缓解大体积砼水化热过高,温度应力对控制裂缝的不利影响;但在施工时应注意叠合面的处理,必要时在合面处采取特殊的构造处理,该种方案主要考虑转换层下的梁的承载力,不需另增加支撑系统。因此,对于采用叠合梁原理浇筑工艺的工程来说,保证支撑的稳定可靠已不是主要问题,只需满足第一次砼浇捣自重和施工荷载。而对于叠合面的选择,应选择在受压区,以楼板下300mm左右为宜,在叠合面采取的有效约束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配制结合钢筋;二是加工成凹痕粗糙叠合面。

2.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合比

2.1原材料方面

考虑大梁在框支柱节点处钢筋密集,为确保混凝土均匀密实,粗骨料采用粒径为5—30mm

的碎石,在必要时,于大梁柱节点处采用5—20mm的碎石。细骨料为中粗砂,并严格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泥量、针片状崩料在规范允许内。

2.2配合比

配合比预先配制,尽量减少水泥用量以减少混凝土水化热。掺缓凝高效减水剂FDN,要求初凝时间为6—8h。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使升温延长,降低水化热峰值,使混凝土表面温度减少,混凝土塌落度控制在150—180mm之间。

3.施工顺序及施工缝留设

在转换层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各个分项工程之间错综复杂,如果没有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将会造成大量的窝工、返工现象,延长工期甚至引起工程事故,直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对于转换层的施工组织设计,最基本的就是施工顺序及施工缝的设置。

3.1具体施工按顺序

柱钢筋绑扎*柱模安装* 转换梁底模、板模安装、浇筑柱混凝土到大梁底、转换梁钢筋绑扎

*转换梁侧模安装、浇筑转换梁底部混凝土至预定位置、绑扎板钢筋*浇转换梁上部、转换层楼板混凝土。

3.2施工缝留设

在整个转换层施工中混凝分成三次浇筑,第一次为柱;第二次为转换梁预定标高处,

最后为转换梁及转换层楼板。因此,有二道或以上的施工缝,第一道设在转换梁底50mm

处;第二道设在转换梁距转换层楼板300mm处。

4.转换层钢筋的连接

4.1钢筋翻样与下料转换大梁的含钢量大,主筋长,布置密,在两梁相交的柱节点区上下共有几十层上百根主筋在此“相聚”,加上腰筋、柱筋等,主筋还须弯起锚固,众筋“抢位”

现象十分突出。任何一根主筋的就位错误,均会造成大量的返工。因此,准确地翻样和下料是钢筋顺利施工的前提。(1)钢筋翻样前必须弄清设计意图;审核、熟悉设计文件及有关说

明;掌握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翻样时要结合实际并考虑方便施工。(2)一般设计转换大梁的主筋在柱节点区均弯起锚固,施工难度大。可与设计单位协商解决,如:大梁的最上一排面筋向下弯并锚固至底筋以上;底筋的最下一排主筋尽量靠柱边上弯25d,其余主筋全部

取销弯锚,负筋亦不起弯,均伸至弯起筋即可。这样一来,增大了节点空间,为混凝土的灌注和振捣提供了条件。(3)梁上部的主筋接头要求设置在跨中1/3跨长内,下部主筋接头要求设在靠近支座1/3跨长内。由于梁内主筋多,主筋下料时,必须考虑并调整好每根钢筋的接头位置,以保证主筋的焊接接头相互错开并满足现行规范要求。(4)为方便钢筋的安装就位,满足上述规范要求,必须对所有梁主筋按就位顺序进行编号。(5)梁箍筋大,下料时要注意对焊接头位置,避免接头出现在箍筋的弯折处。

4.2各部位钢筋连接方式

转换层中钢筋的种类繁多,不同位置钢筋受力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各部位应综合受力情况、施工难度、经济效益等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

(1)转换层大梁的主筋是转换层中最重要的受力单元,应采用最可靠且对钢筋无损害的连接方式,通常采用冷挤压连接法。(2)转换层柱钢筋、剪力墙竖向分布筋宜采用电渣压力焊

。(3)转换层主梁腰筋及箍筋、联系梁主筋、板钢筋一般采用闪光焊接。(4)其他受力较次要部位,如联系梁架力筋及箍筋可采用绑扎连接。

4.3钢筋支撑架的搭设

在钢筋成型及绑扎施工过程中,由于钢筋特长,只能在施工现场进行连接,在连接时,

必须搭设钢筋支撑架,支撑架的搭设是便于钢筋绑扎的关键。

(1)搭设下部钢筋支撑架的具体措施:在距梁底标高竖向高出1000mm处,每横向

3000mm处用横钢管支撑于排架上,做成下第一排钢筋的支撑架,并将下第一排钢筋按设计顺序放于支撑架上,依此类推,直至下三、下四,所有下部钢筋搭设完成。

(2)搭设上部钢筋支撑架的措施:首先搭设上部钢筋最下一排的支撑架,并设计要求放置好该排钢筋,依次类推,直至上部钢筋支撑架全部完成,但搭设好最上一排钢筋支架时,

由于上一排钢筋弯钩长达几米,需经电渣压力焊才能完成,因此不能直接将上一排钢筋置于钢筋架上,须在距上一排钢筋支撑架高出2000mm处另搭设钢筋焊接用的支撑架,将上一排钢筋按设计顺序悬吊其上,进行电渣压力焊,弯钩焊接施工完毕,松开钢筋下落至上一排

钢筋支撑架上,施工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上一排支撑架的标高,一定要保证上一排钢筋置于其上时,刚好是它们在梁面所处的位置。

5.混凝土浇筑技术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建议

转换梁混凝浇筑量大,浇筑速度快,总的浇筑时间长,又要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因此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高度控制以下几点:(1)混凝土施工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并确保混凝土的输送不间断。混凝土在300—500mm。每层间隔时间1.5—2h。

(2)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机械振捣为主,人工扦插为辅。插入振动器宜采用快插慢拔,振动时间以出现泛浆为准,同时插入点距离应在振动棒有效半径1.25倍范围内。在梁柱节点处

,若钢筋太密,振动不能插入,则采用钢扦插,在梁柱侧模用橡皮锤敲打,用人工振捣来弥补。(3)楼板混凝土浇筑,除在梁处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外,其余均采平板振动器沿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平板振动器依口成排进行,且排与排之间应有一定的搭接,确保混凝土不漏振,以达到其密实度。为保证楼板混凝土厚度,除在柱墙筋外注有标高标志外,还应加设用钢筋制作而成的移动式高度控制件,用于控制板厚,以保证板厚,满足设计要求。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对空调安装工程施工与调试问题的分析 下一篇:建筑电气安装中的若干质量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