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背景下重化工企业的转型困境

时间:2022-09-10 06:03:11

经济下行背景下重化工企业的转型困境

一、今年上半年大连行业运行及企业运营情况

从今年1—4月运营态势看,大连工业经济完成增加值977.9亿元,同比增长12.3%;预计实现利润94.1亿元,同比增长8.1%;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控股增加值同比增长了-3.4%、-0.9%,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总体看,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大连企业面临很大压力。分行业看,船舶、石油加工、电子信息和重工等支柱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国内短缺的PTA和PX等石化行业则逆势增长。

(一)受到严重影响的行业

船舶制造业是受全球远洋运输业低迷影响最直接、最深的行业。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所属的核心企业,生产销售多种军用舰船和民用船舶及海洋工程平台。1—4月份,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6.3亿元,同比下降19.7%;全年预计完成产值255亿元,同比下降9%。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所属的制造企业,其出口收入占90%以上,受世界贸易低迷和运输流量减少的冲击更加明显。1—4月该集团共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同比下降了25%;完成利润总额1.34亿元,同比下降71%;三大业务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造船业务下降幅度最大,达到60%;海洋工程建造下降了5%;修船改装下降了23%。

石油加工业是大连产业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1—4月份,大连石油加工业共完成增加值94.3亿元,同比下降0.2%,加工原油737万吨,同比下降6%。其中,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受3—5装置检修影响,共完成产值320亿元,同比下降1.2%,原油加工量501万吨,同比下降9.4%;实现销售收入269亿元,利润-9.68亿元,同比减亏16.24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是大连越来越重要的新兴产业。1—4月份,大连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34.7亿元,同比下降8.8%。其中,大连英特尔芯片厂完成产值30.4亿元,同比下降15.3%;中国华录集团1—3月完成产值9.9亿元,同比下降24.8%; 实现营业收入7.4亿元,同比下降36%;实现利润总额6700万元,同比增长184%。

装备制造业是大连的重要支柱产业。大连重工·起重集团1—3月份,共完成销售收入11.3亿元,仅为年计划指标的11.3%,同比降低了38.6%;实现利润总额0.3亿元,为年计划指标的19.5%,同比降低了77.6%;完成产值19.1亿元,同比下降21.7%,全年预计完成产值120亿元。北车集团大连机车公司受铁道部职能调整影响,今年没有新增订单,1—4月份共完成产值13.3亿元,同比下降了12.5%。

(二)保持较快增长的行业

1—4月份大连市工业经济能够保持12.3%的增长率,主要得益于石化工业等行业的蓬勃发展。1—4月份,大连石化行业完成增加值94亿元,同比增长76.2%。其中,逸盛大化完成产值93.4亿元,同比增长47%,PTA产量同比增长34%;福佳大化完成产值69亿元,同比增长50%,PX产量同比增长37%。预计2013年,石化工业将成为大连第四个产值超千亿元的行业。

作为大连传统优势产业的机床工业、轴承工业、制冷工业等装备制造业也保持稳定增长。1—4月份,大连机床集团完成产值40亿元,同比增长30%,起重数控机床产量同比增长35%;瓦轴集团完成产值21.7亿元,同比增长1.2%,轴承产量同比增长7.3%;冰山集团完成产值27.2亿元,同比增长4.8%,制冷设备产量同比增长36%。从重点企业产品市场和在手订单量看,上述装备制造业全年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15%左右。此外,作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产品规格最全、最具市场竞争力的高端特钢生产企业东北特钢集团,1—4月份共实现销售收入70.6亿元,同比增长41.2%,预计下半年高端特钢需求仍将呈较快增长。

二、大连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措施

作为典型的重化工和外向型经济城市,大连在此次经济下行中面临巨大的压力。全球经济低迷以及国内经济转型直接影响到大连多数重化工企业的市场需求和未来订单。大连企业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但总体看其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仍显不足。

(一)大连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内外需求减少,订单不足。外需减少最突出地体现在船舶制造业上。1—3月份,我国船舶制造业延续了2012年订单大幅下降态势,承接新船订单同比大幅下降71%,总产值、经济效益、出口额均出现大幅下降。内需减少主要体现在重工行业。由于钢铁、港口及港口机械等行业产能过剩,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所面临的国内竞争与日俱增,订货难度加大,甚至在手合同的暂停或停止执行的风险也大增。

二是人民币大幅升值严重侵蚀企业利润。今年以来人民币的大幅升值成为影响外向型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突出因素。由于人民币升值原因,中国华录集团2012年的汇兑损失就达到8000多万元,2013年一季度由于日元贬值,公司汇兑净损失月3100多万元。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中远船务工程集团等造船和海洋工程平台制造企业,需要直接与日本、韩国进行竞争,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日韩原有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得以强化,中国造船企业的汇兑损失将大增,国际竞争力也受到削弱。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为例,以现在手持订单59亿美元计算,如果人民币升值0.5元,企业将减少近29.5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

三是企业融资成本高且风险大。大连的多个重化工企业在订单减少、预付款减少、回款困难情况下,需要大量资金维持企业正常运营。但当前金融业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在货币存量总体宽裕的情况下,实业企业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严重挤占利润空间。中远船务工程集团等企业的海洋工程业务的项目付款条件越来越苛刻,甚至已经签署了零首付订单,对企业形成巨大的资金压力和风险。

四是社会信任缺失制约企业投资和发展。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石化工业上。大连石化产业主要是PX、PTA等产品生产和贸易,目前是带动大连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生产PTA的逸盛大化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游PX原料的供给不足,后者的全球产量小于需求量,是稀缺资源。国内由于社会信任不足而频频发生针对大型炼油项目和PX项目的,企业投资困难。这已经不是企业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

(二)大连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

面临严峻的形势和问题,大连市经信委也制定了重点企业运行监测机制,做好企业运行预警和预测;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对超大规模企业进行一对一跟踪协调服务;对重大项目建设建立项目责任制、绿色通道制、部门会商制、跟踪调度制等制度措施。更主要的是大连企业的应对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点:

一是产业转型,向新兴产业和新市场领域进军。大型船舶制造企业都积极向行情火爆的海洋工程平台行业进军。大连船舶重工集团1—3月份就承接了8座海工平台,合同金额20亿美元。中远船务工程集团突出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客户和市场需要什么就研发什么,获得了10艘牲畜运输船和9艘节能环保型的建造订单;同时还加强老客户维护,提升客户回头率。

二是技术研发,提高满足新市场需求的技术能力。在传统业务受限的情况下,开拓新市场是企业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通过技术创新满足客户的新需求,也是不少企业不约而同的行为。中远船务工程集团自主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圆筒形超深水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国际尖端产品和世界首制产品,迅速跻身高端海工市场。东北特钢集团通过重大工艺瓶颈攻关、质量改进和配套技改项目,为生产高端、高毛利产品提供保障。逸盛大化通过自有专利、自主设计、自主采购、自主建设的装置,使公司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

三是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大连逸盛大化公司投资18.8亿元,进行设备技术改造特别是节水节能设备改造,全年生产用水、电、燃气费单位能耗显著下降,全年水、电、气成本共节约1.2亿元;同时加强原材料采购成本和其他费用的控制管理,采用全年招标方式,订立年度大合同,降低采购成本。东北特钢集团在厂房设备整体搬迁时进行设备改造,能耗指标大幅降低,吨钢综合能耗同比节约4.5吨标煤,相当于创效1.1亿元;同时通过工艺创新,使吨钢成本降低400元以上。

四是通过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建立和完善现代造船模式,积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调整生产组织结构,推行工种复合化、中间产品生产专业化;推进数字造船,不断优化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通过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财务等一体化管理,彻底改变管理粗放落后局面。东北特钢集团深化绩效考核创新,对各子公司制定三年经营期目标考核,动态掌握考核指标完成情况,适时调整考核指标权重,并将所有考核信息公开,极大调动了各级员工的积极性。

三、调研思考

(一)产业结构过重的问题

在大连产业结构演变史上,重化工业一直都占有绝对优势,属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布局建设和投入较多,国有重工业骨干企业比较集中。近十年来,大连轻重工业比重长期稳定在2∶8的水平上。重化工业产业规模大、创造的GDP大、培育的企业规模大,但根本问题是其生产规律深受国家基建投资的影响,市场自生能力不足。基建投资大,企业效益就好,基建投资萎缩,企业就产能利用不足,习惯上许多企业很喜欢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在当前我国倒逼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央政府已经明确不会再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这种情况下大连多数重化工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是必然的。

(二)国企改革滞后的问题

大连国有企业众多,国企改革相对滞后,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大连企业的所有制特征泾渭分明,不是纯民营企业,就是纯国有企业,国有改制的民营企业较少。一些国企改革不到位,一些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国企改革难以推进,企业办社会、厂办大集体、社保费拖欠等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改革成本巨大。这些矛盾和问题已成为老工业基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严重制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013年3月我国制定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目的是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再造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从大连企业调研看,这个任务十分艰巨。

(三)市场灵活性不足的问题

为了应对经济增速下行带来的巨大市场压力,大连企业也各自采取了不同的举措,节能减排,降本增效,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但总体看,大连企业仍然体现出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不足的特点。所谓灵活性,是指企业是否对市场变化有敏感性,并根据新的市场机会或危机作出快速灵活的反应。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一些具有卓越绩效的伟大公司通常都具有较强灵活性,而失败企业则多数相对迟钝。无论企业的服务对象是政府、企业还是终端消费者,都必须保持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和灵活应对能力。大连的部分企业仍存在一定长期以来形成的“等靠要”心理。用某集团的话说,就是还没有形成一个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倒逼机制,对现在所服务的行业和市场分析研判不够,市场信息收集渠道单一,产品设计、工期、质量和成本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变化需求,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够。这是下一步企业改革需要着重解决的突出问题。

(冯立果,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博士后)

上一篇:PM2.5对人体的健康风险 下一篇:反补贴调查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