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运会志愿服务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展建设

时间:2022-09-10 04:34:36

论奥运会志愿服务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展建设

摘要: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工作采用“馆校对接”模式。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肩负着招募、选拔、培训和管理赛会志愿者的重任。高标准的奥运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要借鉴奥运会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志愿者服务技能,做好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

关键词:奥运会;志愿服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展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1-0026-03

Abstract:The voluntary service of the sports events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employs the mode of “venues and colleges linking up”. The Youth Volunteer Associ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enrollment, selection,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of volunteers of sports events. The High standard of voluntary service of the Olympics Games places a high demand o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volunteers and the managerial level of the Youth Volunteer Associ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e Youth Volunteer Associ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use the managerial modes of the voluntary service of the Olympic Games for reference to perfect the managerial mechanism and to improve volunteers’ service skills and to do well in the voluntary service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Key words:

the Olympic Games; voluntary service; the Youth Volunteer Associ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ment

1 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内涵分析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行时,就出现了900多名青年志愿者,因此,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历史是久远的。只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奥运会的举办基本上是非商业化模式,其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大,尤其是这一时期奥运会的规模还没有超过主办国举办奥运会的服务能力,因此,奥运会志愿服务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后,奥运会志愿服务被正式纳入到奥组委的工作计划之中,成为举办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举办时首次对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内涵做出界定。该届奥组委认为,“奥运会志愿服务是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志愿者个人无私地参与;志愿者尽其所能,通力合作,完成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为报酬或其他回报”。

由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的差异,对奥运会志愿服务的解释各不相同,但一般而言,奥运会志愿服务是指在奥运会举办期间以及前后,志愿服务者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或收入条件的前提下,为保证奥运会组织系统的协调运作,为了给参与奥运会的国际奥委会官员、各参赛国的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以及游客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而进行的服务活动。

2 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展建设提出的要求

2.1 奥运会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融合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个世界多元文化交融互惠的平台,它对从事志愿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需要约7万名赛会志愿者,他们将是奥运志愿者群体的中坚,所提供的是一种理智、有准备、有技术的志愿服务,在个人基本素质方面应该具备语言、沟通、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但是,中国是非英语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的战乱和建国后的等历史原因,中老年群体大都不具备英语交流能力。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后,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外语交流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年轻知识分子,而高校是这些精英分子的聚集区。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18~24岁,是风华正茂、热情飞扬的人生阶段,并且自由支配的时间充足,有较强的接触社会的渴望,因此,经过长时间分析论证,2006年8月北京奥组委作出了7万名赛会志愿者将主要在北京高校中招募的决定。2007年,在北京举办的40余场“好运北京”系列测试赛中,赛会志愿者基本上都来自北京高校,他们的出色表现保证了赛事顺利进行,赢得了各方好评!按照奥组委规划,奥运会赛会志愿者确认工作即将开始,高校已经成为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的主要来源和后备人才库。

与此同时,北京奥组委采用了志愿服务工作“馆校对接”模式,即不同高校与不同场馆实行“无缝隙”对接。此种模式下,高校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肩负起了奥运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培训与管理工作的重任。

2.2 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志愿者提出的素质要求

奥运会志愿服务是促进奥林匹克价值得以体现的主要方式之一,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为国际奥委会官员、各参赛国的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以及游客提供帮助,为奥运会节省运作开支,最为重要的,他们是传播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精神、理想的先行军,是主办国的“形象大使”,其敬业奉献精神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素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大学生志愿者必须要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其一是政治素质。承办奥运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国家政治稳定的表现和国家民族精神的展现。作为奥运会志愿者,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是前提,大学生志愿者应该始终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展现中华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展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

其二是服务意识。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同志一直强调,“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意识决定行为”,要做到始终微笑待人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志愿者必须要在内心深处把服务别人、帮助别人当作快乐。

其三是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载体,奥运会志愿服务是一项艰苦的体力劳动,工作紧张繁忙,要求志愿者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其四是心理素质。奥运会志愿者服务的对象不同,遇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它对志愿者的心理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大学生志愿者要适时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在服务期间始终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心境。

其五是文化素养。奥运会志愿服务对象是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的各国友人。因此,对志愿者的文化素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人文素养,不仅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要了解其他地区、民族的文化和风俗。

其六是服务技能。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外国人,语言沟通是服务的基础,志愿者必须掌握一门外语或多门外语,具有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志愿者还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2.3 借鉴奥运管理模式,改进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管理水平,提高志愿者服务技能

2.3.1 准确理解志愿服务理念,正确定位志愿服务工作

作为志愿性的非营利组织(NPO),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NPO的资源提供者对NPO提供的各种资源是“志愿”的、主动的,表现在为实现NPO组织目的进行捐款,资助等;二是NPO内部运行的志愿性,即NPO是为了实现成员的共同意愿而成立的。在当前条件下,这个共同意愿可以是人类在正义、理想、高尚等共同价值观追求下的利他精神,以及以利他行动进行自我完善的愿望;可以是对有效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期待;可以是表达不同的价值观;也可以是社会创新试验等。

以奥运会志愿者项目为契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就是要利用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性推广志愿服务精神,号召大学生自觉追求和谐、友爱、高尚、奉献、利他的人类文明境界,把志愿服务工作视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变和防止青年一代精神失范、信仰缺失的重要精神实践方式。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最重要的意义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她所折射出的精神理念与教育作用。

笔者所指导的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推动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两结合”的工作机制,即将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工作与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将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工作与提高大学生基本技能相结合。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指导大学生服务奥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把工作的奋斗方向锁定在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上,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志愿者工作的发展。2.3.2 明确协会组织目标,规范协会组织建设

借鉴奥运会立体多维的志愿者组织管理目标模式,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组织目标也应该多元化,既能反映志愿者个体的需要,又要符合学校的办学规律,还必须适应奥运志愿服务的需求。这就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的组织结构要尽可能扁平化,弱化管理部门,细化专业分工,强化服务队伍。以笔者指导的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协会下辖的八个部(办公室、宣传部、文体部、公关部、外联部、团队文化部、大型项目部、网络部)和三个队(爱心使者服务队、基础教育服务队、绿色环保服务队)在组织机构改革后变为五个部(办公室、宣传部、公关部、培训服务部、认证考评部)和六个队(奥运志愿者事务中心、爱心使者服务队、基础教育服务队、宣传讲解服务队、绿色环保服务队、法律援助服务队),基本实现了弱化层级结构,细化职能分工,强化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水平的变革目标。

新成立的奥运志愿者事务中心和认证考评部、培训服务部在奥运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和管理工作中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协会在学校团委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了解奥运会与志愿服务工作,在培训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培训与实操培训相结合,同时将体能训练融入到通用培训之中,为志愿者适应较为艰苦的岗位对体能的需要提供保障。协会注重将志愿者的培训与筛选相结合,既提高了培训效率,又规避了由于初选不当而带来的工作隐患。从实际效果看,志愿者协会围绕奥运志愿服务工作所做的改革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学校开展的对参加“好运北京”体育赛事志愿者的调查中,有86%的志愿者认为“自己圆满地完成了岗位规定的任务”,有78%的志愿者“对同伴的工作感到满意”,有92%的志愿者觉得“学校和场馆团队开展的培训很实用”。

2.3.3 健全协会规章制度,完善协会运行机制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系统庞大复杂,包括规划、招募与遴选、定位与培训、配置与协调、激励、监督与评估、遣散等多个环节,而且过程动态多变。正是因为依托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运行机制,这项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才得以有效运转。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的管理系统虽然与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系统不尽相同,但是两者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是类同的,大学生志愿者协会要针对上述各个关键环节制定对应的规章制度,要做到规划合理化、招募常态化、培训具体化、管理人性化、激励制度化、监督规范化。

针对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协会注重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规范志愿服务的认定程序,定期表彰优秀志愿者并宣传先进事迹,充分肯定志愿者的劳动付出,提高志愿者的组织归属感。其次,协会着重完善了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在教务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支持下,把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纳入了学校教学计划范畴,将志愿者的工作成效计入了综合测评,让志愿服务工作与教务部门社会实践学分认定相结合,与学生管理部门的评奖评优相结合,与就业指导部门的毕业生推荐制度相结合,从而对志愿服务进行有效的激励,促使大学生志愿者更有效、更长久地从事志愿服务。

同时,在奥运志愿服务“馆校对接”模式下,为了保证志愿者的参与热情,高校联合场馆探索出了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形象激励与榜样激励、奖惩激励相结合等激励方式。高校通过工作简报、海报、广播、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在校内深入开展宣传工作,提升志愿者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地位与认同度,场馆也积极为志愿者提供纪念品、制服等,这些举措都有效提高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2007年8~9月,笔者与我校700多名志愿者共同参加了“好运北京”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对参加志愿服务的我校志愿者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2%的志愿者关注“志愿者管理部门的激励与保障措施”,92%的志愿者认为此次志愿服务是“收获大于付出”的,98%的志愿者表示愿意继续参加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在志愿者的服务感言中,许多志愿者都提到了学校的重视与慰问、场馆的关心与保障、自己在培训和上岗阶段的收获。这表明,完善的志愿者培训、激励保障措施是做好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重要基础。

2.3.4 发挥志愿者专业特色,开拓志愿服务新领域

为了适应不同客户群的需要,奥运会志愿者管理部门非常注重考察志愿者的专业背景,并开展相关培训,结合志愿者个人的意愿和专业特长安排工作岗位,为赛会提供专业的、高质量的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应该逐渐抛弃粗糙的、通用型的模式,逐渐向精细的、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协会要细化服务队伍的分工,联合志愿者使用部门加强对志愿者的分类培训,发挥大学生的专长与特色,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2007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使者服务队紧抓残奥会倒计时500天契机,立足特殊教育特色优势,设计开展了“首都高校志愿残奥主题活动月”,通过“与盲童共赏音乐”、人工耳蜗康复中心服务和残奥运动体验等环节加深了大学生志愿者对残障人士的认识,增强了志愿者扶残助残水平,为服务残奥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北京奥组委和中国残联的好评。

2.3.5 学校与服务基地互动,双管齐下营造服务良好氛围

为了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奥运会志愿者管理部门注重与志愿者使用部门进行沟通,为志愿者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保证志愿者的劳动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大学生志愿者协会也应注重规范志愿者服务基地的建设,在敬老院、福利院、博物馆、展览馆、医院、交通要道、旅游景点、青少年教育基地等服务需求相对集中的场所,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通过命名挂牌制定基地管理办法、志愿服务计划,签订服务认证协议,加强双方的互动,跟进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让服务基地真正成为大学生志愿者在实践中服务、奉献的阵地。

在工作中,大学生志愿者协会也应努力在学校内营造以志愿服务为荣的良好氛围。今年暑期“好运北京”赛事期间,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工作简报、海报、广播、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在校内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学校《奥运工作简报》和《志愿先锋》快报每期都重点报道志愿服务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宣传橱窗内张贴学校的慰问信和参加“好运北京”赛事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名单。各种渠道的宣传有效提升了志愿者的地位和认同度,起到了提高荣誉感、鼓舞干劲的显著作用。

3 以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为契机,促进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更快更好发展

2008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协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这主要体现在:

其一,奥运会的临近营造出了良好的社会志愿服务氛围,正如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总协调员阿德・雷德在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启动仪式上所说:“奥运会志愿者活动对中国来说,不仅是体育的事、奥运会的事,更应是全社会的福祉,这是志愿主义与中国主流文化融合的契机。”

其二,奥运会的临近引起了各级领导对志愿者工作的高度重视,北京市委书记、奥组委主席刘淇同志把志愿者工作当作奥运会的“点睛之笔”,称“志愿者的微笑是2008北京奥运最好的名片”;各大高校尤其是首都高校的领导也把志愿者工作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了扶持力度。

其三,奥运会的临近为志愿者工作提供了最佳的实践平台,奥运会志愿者工作运作规范、技术含量高,赛会期间将会招募约10万名大学生赛会志愿者,为志愿者创造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其四,奥运会的临近得到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响应,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报名工作开始以来,首都大学生的报名总人数已突破30万,这充分体现出大学生志愿者期盼奥运、参与奥运的热情和决心。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协会要紧抓机遇,拓宽领域,突出主题,创新形式,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玉芳.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研究[J]. 体育科学,2005,(2).

[2] 张瑾.奥运会志愿者与人力资源管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 陈卓武等.新时期深化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思考[J].青年探索,2004,(5).

[4] 茹秀英.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问题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

[5] 曾吉等.2000年悉尼奥运会志愿者的启示[J].浙江体育科学,2006,(2).

上一篇:北京2008奥运会财务风险的评估 下一篇:体育权利运作及我国运作现状之分析